
收录于话题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宣布2025年展览计划:群展“万物模型”以及中国艺术家佩恩恩个展将于春天开幕;由客座策展人富源和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策划的“孟姜女”群展以及韩国视觉研究乐队(visual research band)ikkibawiKrrr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将在秋季对公众开放,并持续至2026年初。
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则将于2025年5月至11月呈现4档展览:德国艺术家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David Ostrowski)、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马西尼萨·塞尔马尼(Massinissa Selmani)、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朱迪·沃森(Judy Watson)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以及中国艺术家张月薇个展,而“阿那亚冬季驻留系列展”第二期将于冬季呈现。





模型既是建构的起点,也是对现实的提取和重构,它让我们在变换的角度和尺度中重新看待万物。群展“万物模型”将呈现卡洛斯· 邦加(Carlos Bunga)、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Ilya & Emilia Kabakov)、伊萨·梅尔斯海默(Isa Melsheimer)和郑国谷四组艺术家以建筑和模型为灵感来源亦为载体所构建的4个平行项目。模型在此成为了一系列概念、社会现象、情感、记忆与想象的隐喻。从精神建筑到公共空间,阿那亚持续通过建筑塑造其独特的社区生活、文化和美学,这也是此次展览的出发点之一。因此,展览也将展出阿那亚社区内的精选代表性建筑的模型和手稿。“万物模型”试图探讨模型如何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思维方式存在于当代艺术家的实践之中,以提供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蒋若禹和项目统筹王嘉铭共同组织。



在延续其近期创作中对金融领域“衍生品”概念的探讨之外,艺术家佩恩恩还将通过对秦皇岛本地及周边海域的调研,以纵观海洋的视角呈现和创作一系列全新影像、雕塑与装置作品。佩恩恩深入不同的经济系统之中,在流变的金融、竞争的身体和泛滥的影像之间展开工作,并成为其中的流放者,以此来创造一种“变质经济学”。其作品多以另类的影像生产作为起点,通过对不同技术媒介的错配(mismatch),以祭典一种主体的无与伦比(unmatchable)。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和副策展人吴伊扬共同组织。






从春秋战国直至今日,秦皇岛本地的“孟姜女”传说实则一直处于流变之中。从齐鲁到中原,从荆楚至江南,这一故事的重要情节在华夏大地上不断迁移,由此也孕育出丰富的戏曲、文学和民俗等艺术遗产。本次展览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揭示“孟姜女”传说在地理、文化与情感层面的多重象征与寓意,同时探索“讲故事”这一朴素而普遍的民间传统,在情感修复与社会赋权等维度的潜力。展览还将通过一系列委任创作,在跨地域的女性主义传统视野下,将“孟姜女”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具有开放性和想象力的母题,从而开启更加广阔的当代叙事。
此次展览由客座策展人富源和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策划,与副策展人吴伊扬共同组织。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呈现韩国视觉研究乐队(visual research band)ikkibawiKrrr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ikkibawiKrrr的名字结合韩语中的“苔藓”(ikki)、“岩石”(bawi)以及拟声词“krrr”。他们的艺术观念反映了苔藓的特性——在陆地与空气间的狭窄边界中与周遭环境一同扩张自身世界。ikkibawiKrrr与农民、潜水员、学者以及许多人们相处后,通过他人的生活方式了解植物、自然现象、人类和生态。他们也探索与热带生命和海藻相关的现象,这些生命形式既能独立生长,也能扩展自身边界、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张震中和助理策展人蒋若禹共同组织。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呈现德国艺术家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David Ostrowski)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让我这么说吧(Let me put it this way)”。大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以极简画布著称,不断质疑绘画这一媒介及其构成要素,并有意打破绘画的规范和传统。在他的某些作品中,仅有一道喷绘的线条;而另一些则保留了污迹或粘贴着来自工作室的纸屑。艺术家对于“非主题”所采取的轻巧而复杂的处理方式,突破了画布独特的感知空间,同时赋予观者意想不到的视觉自由。





张月薇的绘画作品要求观者质疑生活各方面的有缺陷的语言、视觉及分类系统,并检视人们在以科技为介导的世界中对图像和信息的消费。张月薇从个人经历与深入的研究工作中提取并收集符号,汇聚成抽象的维度。精准、貌似数码建构的层面与极富表现力的渲染色彩并存,时而滴淌、时而积淀。她的创作在图层边缘、界限与图像的完美性与绘画的偶然性之间游走。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呈现阿尔及利亚艺术家马西尼萨·塞尔马尼(Massinissa Selmani)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马西尼萨·塞尔马尼以绘画这一简洁的工具作为其实践的核心媒介。他的创作通过幽默、荒诞且简洁的手法承载主题的严肃性,常常呈现出描绘奇特或荒诞场景的绘画,这些场景由带有某种沉重感的不可思议组合构成,同时也包含动画短片和装置。





阿那亚艺术中心荣幸呈现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朱迪·沃森(Judy Watson)在中国的首场美术馆个展。朱迪·沃森于1959年出生在昆士兰州的蒙杜贝拉(Mundubbera),是澳大利亚昆士兰西北部瓦安伊部落(Waanyi)的后裔。她的原住民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实践。沃森的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包括绘画、版画、影像、雕塑和装置。她的作品常常聚焦于殖民历史的复杂性及其对原住民社区的影响,同时深入挖掘迁徙、生存与复苏的主题,旨在提升公众对这些议题的认知与理解。她的作品不仅是强有力的叙事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保护形式。


此次展览由阿那亚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高良娇和副策展人吴伊扬共同组织。




阿那亚冬季驻留项目至今已持续3年,其中当代艺术板块接待了逾30组艺术家到北戴河或金山岭的阿那亚园区进行驻留。他们以不同角度观察、体验在地,触及园区内外,以各自的记录和创作不断诠释本地。驻留是一个链接和交流的平台,孵化着项目转化的更多可能。阿那亚艺术中心北岸馆将持续聚焦社群连接以及社区活动的转化,并将在2025年带来“阿那亚冬季驻留系列展”的第二次呈现。
此次展览将由阿那亚艺术中心助理策展人、阿那亚冬季驻留项目当代艺术板块统筹蒋若禹组织。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