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尼基·马鲁夫“时时刻刻”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尼基·马鲁夫 NIKKI MALOOF
时时刻刻
展期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1月25日
地点 巴黎突汉街76号
贝浩登(巴黎)欣然呈现美国艺术家尼基·马鲁夫(Nikki Maloof)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也是她与画廊的第二次合作。“时时刻刻”展出了17幅全新作品,探索了物品与感官的联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独立策展人玛丽安娜·德里安(Marianne Derrien)在文章《人之事》(Human Things)中这样评论马鲁夫的创作:
“与绘画共存,并通过绘画生活。对于马鲁夫来说,艺术是一种组织时间、居住时间和占据空间的方式——房子、花园、工作室。当公共和私人领域与持续的紧张和焦虑交织在一起时,绘画让她能够捕捉事物与存在的本质,从而直面人类的痛苦。”

尼基·马鲁夫“时时刻刻”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在展览中,马鲁夫探索了物质世界与感官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她所呈现的每一个家庭场景都展现了日常生活的深度,分享了她的喜悦、希望或恐惧的内心体验。她画作结合了美好、恶作剧和黑暗,对静物进行了原创性的诠释。反思我们世界的现状,为我们看待生活不稳定性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作品中,一件事物往往包含着无数其他事物,而所有重新调整我们与生产性时间,如工作、育儿之间联系的因素,都构成了她作品中的情感厚度。

尼基·马鲁夫“时时刻刻”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种视角与19世纪新英格兰清教文化下隐居于家庭中的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有着共鸣。狄金森以令人惊叹的现代性描述了她内心的混乱状态及其感性、时而神秘的体验。她简洁而隐晦的诗歌,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爆发且断断续续”,让她能够化身为男性、女性,或是一个物体。
马鲁夫选择告别美国城市生活,住在马萨诸塞州西部的乡村。在她最近的画作中,她聚焦于诸如进食、清洗、交谈或睡眠等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这些反复出现的瞬间是构建我们身份认同过程的一部分。“在私人领域中,远离他人的目光,与欲望、脆弱以及亲密权力关系密切接触时”,生活的艺术摆脱了社会的凝视,勾勒出一幅既个人又具关系性的地理图景。如果房子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那么卧室、浴室、餐厅、花园或厨房就成为我们意识的空间表达。

尼基·马鲁夫“时时刻刻”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尚-菲利普·德洛姆“休憩的模特”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尚-菲利普·德洛姆 JEAN-PHILIPPE DELHOMME
休憩的模特
展期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1月18日
地点 巴黎突汉街76号
尚-菲利普·德洛姆(Jean-Philippe Delhomme)的新作继续探讨对人类存在和目光真实性的微妙反思。展览“休憩的模特”围绕肖像画和静物画展开,其中“模特”一词强调了与在场人物的直接关系,而“休憩”一词则引入了关于静止状态的探讨。

尚-菲利普·德洛姆“休憩的模特”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对于艺术家而言,这种理念并非要以传统意义上的方式来描绘模特,例如通过姿势或人为修饰来创作,正如艺术史中惯常的那样,而是试图捕捉个体性和独特的存在感,通常通过一种“非姿态”的方式进行,模特可以选择参与或不参与。这种独特的方法拒绝任何舞台表演,直接从生活中绘画,远离当代凝视所强加的社会建构。

尚-菲利普·德洛姆“休憩的模特”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德洛姆完全采用“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即以法语所说的“d’après-nature”,也就是说,他只在画室中面对真实在场的模特或静物进行创作,从不使用摄影或其他图像作为参考。在这种对即时性的追求中,他的模特并非专业模特,而是熟悉的人,大多是女性,她们的在场与容貌给予他创作灵感。
在某些情况下,他的灵感来自艺术朋友,例如他为米歇尔·伯恩斯坦(Michèle Bernstein)创作的两幅肖像画。伯恩斯坦是他的朋友和工作室邻居,也是最后一个先锋派运动之一“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共同创始人。这种联系或许微妙地呼应了艺术家反对“景观社会”的愿望。

尚-菲利普·德洛姆“休憩的模特”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希丰·托马斯“锋利的丝带”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希丰·托马斯 CHIFFON THOMAS
锋利的丝带
展期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1月18日
地点 巴黎圣克劳德巷10号
贝浩登(巴黎)欣然呈现展览“锋利的丝带”,这是希丰·托马斯(Chiffon Thomas)在欧洲和画廊的首次个展。这位布鲁克林艺术家以跨学科的艺术实践著称,他将雕塑、拼贴与绘画融为一体。此次展览展出了十余件全新雕塑作品和一件沉浸式装置,探讨了形态解剖与建筑结构的融合。他多层面的创作实践常采用回收木材、混凝土、青铜与彩绘玻璃等材料,探索了自我的分裂、破碎和转变。

希丰·托马斯“锋利的丝带”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雕塑作为一种固定且大多坚硬的形式,很少向观众传递不稳定的情绪。在展览中,观者面对的是艺术家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以及这些作品在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在托马斯对铁与混凝土等材料的超自然转化中,这些通常被视为永久性、无可置疑地支撑与保护建筑中身体的材料,被重新框定为一种提出质疑的的谱系,与之相对的是信念。

希丰·托马斯“锋利的丝带”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这些作品让我们质疑身体和建筑的角色以及意图,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期望和内在的持久性和可塑性。也许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被分解和重塑,以回应那些给予我们信念的结构——即使在那些不断将我们抛弃并认为我们一文不值的地方,我们仍然有可能生存下来。

希丰·托马斯“锋利的丝带”于贝浩登(巴黎)展览现场, 2024. 图片提供:艺术家与贝浩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