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录于话题

《被强暴的普罗瑟芬》
(1621-1622;大理石,不含底座,高 255cm)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 年生于那不勒斯,1680 年卒于罗马)是十七世纪欧洲巴洛克雕像文化的领军人物。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在罗马艺术家中脱颖而出,在教皇和当时的领袖人物中享有盛誉。
作为对当时文化的伟大诠释者,贝尼尼的作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观众为之振奋和惊叹。他具有与生俱来的魅力和出色的口才,体现出一种善于交际的贵族精神,使他成为受人钦佩和尊敬的人物。
贝尼尼在 60 年的活动中塑造了许多标志性的作品,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令游客激动不已。贝尼尼在艺术界的崛起也在 1623 年随着乌尔班八世当选教皇而加速,急于推动新艺术文艺复兴的教皇认为贝尔尼尼是米开朗基罗的继承人,是一位能够将艺术提升到最高完美境界的多面天才。因此在那些年里,贝尼尼受命装饰圣彼得大教堂,在那里创作了雄伟的作品。他的艺术多才多艺还表现在戏剧布景和戏剧的创作上,有十件在罗马发现的标志性作品,它们代表了 17 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也证明了他的天才。

1
《被强暴的普罗瑟芬》
Rape of Proserpine
博尔盖塞画廊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内的《被强暴的普罗瑟芬》是 1621-1622 年用卡拉拉大理石创作的。这件作品描绘的是普洛瑟芬被冥界之主冥王普洛托劫持的瞬间,克劳迪亚努斯和奥维德均有叙述。神话讲述了在恩纳附近的佩尔古萨湖畔发生的绑架事件,以及谷物女神塞蕾丝的痛苦,她使大地陷入干旱,直到朱庇特被迫出面干预,年轻女子才得以在一年中的六个月时间里回到她身边。
贝尼尼整体捕捉到了这一动作的高潮:无动于衷的冥王星将普洛瑟芬拖入冥界,他的肌肉因用力而绷紧,而女孩则扭动着试图挣脱,以至于冥王星的双手陷入了她的肉中。
整个雕塑的设置似乎挑战了稳定性的极限,两个人物相互远离,同时又与观众保持正面接触。少女的扭动让人想起曼纳主义的精湛技艺,但塑性力量、肌肉张力、造型的性感和情感的强烈表达了一种基于大理石材料渲染中明显的自然主义的表现语言。贝尼尼通过对古典雕像的仔细研究和对古代技艺的恢复,将神话的诗意诠释得栩栩如生。

2
《阿波罗与达芙妮》
Apollo and Daphne
博尔盖塞美术馆
《阿波罗与达芙妮》于 1622-1625 年用卡拉拉大理石雕刻而成,阿波罗的形象是在奔跑中,右脚稳稳地踩在地上,而左脚则悬浮在空中;包裹着他臀部和左肩的帷幔随着他的移动而飘动。当追逐达到高潮时,他将左手放在达芙妮的身体上,在他神圣的抚摸下,仙女瞬间停止了飞行,高高地伸出双臂,脸部试图回头,但她的双脚已经变成了树根,双手和头发变成了月桂树叶。
这组雕塑的主题是奥维德在《变形记》中著名的寓言故事:阿波罗被厄洛斯射出的金箭射中,疯狂地爱上了戴安娜的忠实追随者达芙妮。然而,被铅箭射穿的少女拒绝了神的爱,并乞求她的父亲--河神佩涅乌斯--将她改造。这件作品捕捉到了达芙妮蜕变为月桂树的高潮时刻,起初雕塑被放置在毗邻小教堂的房间一侧,基座也比现在低,这样的摆放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并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3
圣彼得巴尔达钦教堂
Baldachin of St. Peter’s Basilica
1624 年至 1633 年间,贝尔尼尼担任罗马梵蒂冈中心圣彼得大教堂同名建筑的工地负责人。在此期间,贝尼尼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巴尔达钦》。这座纪念碑技术相当复杂,以方形建筑结构和雕塑为主,代表了巴洛克艺术的宣言。受教皇乌尔班八世的委托,巴尔达金矗立在圣彼得墓的正上方。高 11 米的扭曲青铜圆柱首先映入眼帘,圆柱上的金色植物图案装饰灵感来自大自然,圆柱顶端的复合式柱头为整个建筑增添了活力。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凹形内饰通过花饰流苏将四根柱子连接起来,由于青铜工艺的精湛,花饰流苏看起来就像随风飘动的织物。巴尔达钦雕像的四角有四尊天使雕像,手持花饰的小天使、圣彼得的钥匙和教皇的皇冠,都用镀金装饰。巴尔达金 “还赢得了伟大作家如德-安南齐奥的赞美,他在 ”罗马哀歌 “中写道:”在树荫下闪闪发光的是贝尼尼用异教青铜缠绕的四根圆柱"。

4
《美杜莎》
Medusa
卡皮托利尼博物馆
《美杜莎》创作于 1644 年至 1648 年,在罗马卡皮托利尼博物馆展出,以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方式诠释了这一可怕的神话人物。贝尼尼为戈尔贡雕刻了一幅真实的肖像,捕捉到了她蜕变的短暂瞬间。美杜莎在一面假想的镜子中观察着自己的倒影,当她意识到自己受到惩罚时,不禁大吃一惊,并在我们眼前痛苦地变成了大理石。
对贝尼尼来说,美杜莎是巴洛克时期对雕塑和雕塑家技艺的一种复杂隐喻,能够让那些仰慕其才华的人石化。尽管美杜莎生性凶残,但贝尼尼却将她描绘成一位容貌迷人的年轻女子,这与美杜莎-隆达尼尼(Medusa Rondanini)的诠释大相径庭,后者展现的是一种冷酷的美。正如帕特里克-豪伊(Patrick Haughey)所猜测的那样,贝尼尼的版本表达了轻微的痛苦,暗示了被蛇咬后变成怪物的痛苦。欧文-拉文(Irving Lavin)指出,美杜莎的脸更像是在表达一种因沉思自身状况而产生的道德痛苦,拉文还建议将贝尼尼的美杜莎解释为雕塑家本人的隐喻性自画像。

5
《圣特蕾莎的狂喜》
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a
圣玛丽亚德拉维托利亚教堂
《圣特蕾莎的狂喜》雕塑杰作位于罗马的圣玛丽亚德拉维托利亚教堂内,由艺术家于 1645 年至 1652 年间创作完成。受红衣主教费德里科-科纳罗(Federico Cornaro)的委托,大理石和镀金建筑群不仅包括《圣特丽莎的狂喜》,还包括整个家庭小教堂。贝尼尼根据圣人的文字描述了他被天使用火矛刺穿心脏的情景,卡拉拉大理石忠实地呈现了这一细节:天使手持象征神圣之爱的箭矢,准备射向狂喜中的圣人,眼睛和嘴唇都半闭着。除了美学上的复杂性,艺术家的精神追求也跃然纸上,他试图通过圣人的神秘经历来传达神爱的含义。贝尼尼将这幅作品安放在周围的壁龛中,更加突出了这一场景的戏剧效果。两侧的盒子采用灰泥透视结构,描绘了目睹这一事件的科纳罗家族成员。艺术家还巧妙地塑造了大理石的形状,呈现出戏剧性的动态效果。事实上圣人的衣服掉落得杂乱无章,就像蜡一样。贝尔尼尼在这幅作品中展示了他精湛的技艺,创造了一件融合了艺术造诣和精神深度的非凡作品。

6
纳沃纳广场四河喷泉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罗马纳沃纳广场上的四河喷泉是教皇英诺森十世-潘菲尔(Innocent X Pamphilj)在建造家族宫殿时委托建造的,作为广场的装饰品,其目的是取代饮水槽。1647 年,教皇委托弗朗切斯科-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设计一条新的水管,并决定将其移至广场的方尖碑上。在一场有重要艺术家参加的比赛之后,喷泉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大师贝尼尼,他提交了一个银质模型。喷泉位于一个椭圆形盆地的中央,表现的是一个石灰华悬崖,悬崖上有一个洞穴和四个开口,用于支撑花岗岩方尖碑。悬崖的四角是四条大理石雕像,分别代表当时已知的四大洲,旁边还有植被和动物:多瑙河代表欧洲,恒河代表亚洲,尼罗河代表非洲,拉普拉塔河代表美洲。悬崖上有教皇家族的大理石盾徽,盾徽上有一只叼着橄榄枝的鸽子,方尖碑顶上也有同样的青铜鸽子。四河喷泉于 1648 年至 1651 年间由贝尼尼指导的一组艺术家制作,是建筑与雕塑的结合,从植被到雕像和动物,每个细节都表现出运动的效果,成为周围空间的焦点。

7
圣天使桥的天使们
The Angels of the Sant’Angelo Bridge
公元 136 年,哈德良皇帝建造了一座桥,方便从罗马市中心前往他的陵墓: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现在著名的圣天使城堡。这座桥由石灰华大理石建成,横跨台伯河,共有五个拱门,其中三个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1688 年,贝尼尼与学生在桥上雕刻了十座天使雕像,每边五座。每个天使都象征着基督的受难。在贝尼尼的作品中,最突出的是桥上的两个天使:手持卷轴的天使和头戴荆棘冠冕的天使。雕塑原作被他的学生在桥上的复制品所取代,现保存在罗马的圣安德烈亚德尔弗拉特大教堂中。戴荆棘冠冕的天使手中则拿着将戴在耶稣头上的冠冕。这件作品的原始陶俑模型现陈列在卢浮宫博物馆。

8
《路易十四马术雕像草图》
Sketch of the equestrian statue of Louis XIV
《路易十四马术雕像草图》是贝尼尼在 1669 年至 1670 年间用陶土制作的模型,被称为太阳王的法国路易十四身着盔甲,手持权杖,骑着一匹由岩石支撑的奔马。这幅草图是为国王在巴黎广场委托创作的大型马术雕像而准备的。1669 年,贝尼尼收到了雕像的大理石块,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动工。这座雕像直到 1677 年或 1678 年才完工,直到 1680 年他去世时,雕像仍在他的工作室里等待运往巴黎。然而当国王在 1685 年看到它时,并不满意,要求将其销毁。后来他同意将这幅画改成弗朗索瓦-吉拉尔东(Fran?ois Girardon)笔下的罗马英雄马库斯-库尔提乌斯(Marcus Curtius)。这幅作品目前陈列在凡尔赛桔园,另有两幅复制品,一幅收藏在卢浮宫博物馆,另一幅收藏在瑞士。这幅素描的特点是造型生动有力,清楚地显示了贝尼尼不久前为梵蒂冈的皇家厅创作的君士坦丁皇帝雕像的影响。

9
《卢多维卡-阿尔伯托尼的狂喜》,
Ecstasy of 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
圣弗朗西斯科里帕教堂
1675 年,年过七旬的贝尼尼创作了他最后的雕塑作品之一:《卢多维卡-阿尔伯托尼的狂喜》(Ecstasy of 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保存在罗马的圣弗朗切斯科里帕教堂。这个主题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早在 25 年前,他就创作了《阿维拉的圣特蕾莎》。尽管祭坛所在的小教堂空间有限,但艺术家还是通过调整雕像以适应空间来优化作品。卢多维卡-阿尔伯托尼躺在刺绣大理石床上,神情陶醉,这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题,与圣特蕾莎的作品类似。与圣特雷莎相比,这位受祝福的妇女的长袍更具线条感,但同样引人注目。贝尼尼仔细研究了空间,设法将墙壁移到后面,在两侧开了两个垂直的小窗,向外看去,为雕像提供了掠过式的照明。白天不断变化的光线使作品更加明亮,在小教堂的半明半暗中更加清晰可见。遗憾的是,如今其中一扇窗户被砖砌起来,失去了原有的光线。场景中还出现了九个没有翅膀的天使头像,他们扮演着特权观众的角色,就像角礼拜堂中的人物一样。在作品中,天使们接近迷醉的神秘和感官的奥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10
墙外圣塞巴斯蒂安大教堂的救世主
Salvator Mundi
贝尼尼于 1679 年开始创作这幅描绘救世主的半身雕像,在他去世后作为遗产留给了瑞典克里斯蒂娜王后,然后又留给了教皇英诺森十一世-奥德斯卡尔基。奥德斯卡尔基家族一直保存着这件作品,直到 18 世纪晚期才失去踪迹。在过去的 30 年里,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贝尼尼遗失的原作。1972 年,现藏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克莱斯勒博物馆的半身雕像首次被确认,后来诺曼底塞斯大教堂中的半身雕像被认为是原作。虽然克莱斯勒博物馆的版本质量更高,但塞斯救世主的大理石类型和风格特征表明,作者是法国人,他以古典主义的基调重新诠释了贝尼尼创造的模型。直到 2001 年,在为 “教皇阿尔巴尼与艺术 ”展览进行研究期间,才有报道称在罗马城外圣塞巴斯蒂安大教堂附近的修道院中发现了一尊救世主半身雕像,而学者们迄今为止还不知道这尊雕像的存在。这座雕塑展现了贝尼尼晚期作品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特征,与古代描述完全吻合,无论是天然半身像的巨大尺寸,还是由西西里玉制成的基座材料。
<<< END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