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浦东美术馆重磅大展“曾梵志:过往与此刻(绘画 1988-2023)”已拉开帷幕,精选艺术家在过去35年间所创作的60余幅代表作,记录了中国近30多年来所呈现的集体社会风貌和所孕育的个体情感体验。
艺术家曾梵志
三十五年来,曾梵志的创作从对周遭日常的再现,转变为对更广泛现实的关注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最终以令人目眩的方式描绘出一种面向无限的无惧与渴望。他的创作之路证明了绘画的题材、技巧与想象力是如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相推动,最终引导一个艺术家不断走向更广阔的视野。而对这位艺术家来说,无论是过往的艺术,还是过往的自己,皆是此刻,终将及至未来。
展览现场图,浦东美术馆 ©️ 2023 Zeng Fanzhi 摄影 阿琛
“回望早期”面具诞生
20世纪80年代末,曾梵志求学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彼时他已经接受了学院派的一系列技法训练,同时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期刊了解西方正盛行的艺术流派。展览首先始于艺术家1988年创作的抽象绘画《牛舞之二》,也是唯一一件在综合媒介上完成的作品。彼时,中国各地正涌现着前卫艺术思潮,艺术家们纷纷尝试以更新的观念进行创作,这件作品便是在此背景下的一次实验。画面完全超越客观,纯粹由大块面的色彩和线条构成。
曾梵志《牛舞之二》1988 木材拼贴布面油画 110.8 × 89.5 cm
之后,为了探索色彩表现力,它还创作了《欢笑的贝克宁》,作品笔触大胆且充满激情,尤其体现在对手部的描绘。左手与手臂的界限被完全抽象的笔触所模糊,使观者的视觉焦点集中于强烈、扭转的油彩痕迹。一年后诞生的作品《忧郁的人》,同为《欢笑的贝克宁》中使用的模特,但在描绘方式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忧郁的人》中大量使用刮刀,以抽象笔触呈现具象造型,准确捕捉到了人物的内心情绪。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找到后来很多肖像作品的创作方法。
曾梵志 欢笑的贝克宁 1989 木板油画 74.5 × 58.5 cm
曾梵志 忧郁的人 1990 布面油画 110 x 90 cm
在尝试了表现主义和抽象派的风格后,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观察物体的方式以及对构图的严谨处理引起了他的注意。艺术家开始描绘他周围的人事物,特别是他的朋友们。这些创作开始崭露他真正的个人风格,标志性的巨大手掌和极富表现力的面孔——这些后来成为其标志性符号的元素已悄然出现。当艺术家将目光转向他在工作室附近看到的生活场景时,他开始拓宽自己的创作主题。
曾梵志 黄昏之二 1993 布面油画 180 × 200 cm
1993年,曾梵志移居北京,一年后“面具系列”的主题就出现了。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大城市的人群,也表达出其个体意识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矛盾。例如作品《黄昏之二》。作品描绘的是艺术家记忆中的傍晚的武汉街头,左侧地面上的烟雾、玻璃渣等,构成了艺术家成长经验中的诸多场景。类似的记忆碎片,不断闪现在他日后的许多创作中。
曾梵志 肖像 2004 布面油画 200 × 150 cm
“面具系列”这一主题性创作持续了近十年。直至2004年,他以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绘有玩具木马的“面具”作品《肖像》正式告别了这一阶段。作品中人物脸上的面具在此时已被摘下,但却仍保持一种介于木然和深不可测之问的表情;他不再被归为那个时代的“都市群体”,而是被作为一个独特个体来刻画。画面中的人物和木马拥有不同方向的投影,烘托出矛盾怪诞但又安宁天真的氛围;人物的红色外套凸显在深灰色的背景前,时部、背部、衣角等位置又缀以反差强烈的蓝绿色,这种用对比来突出色彩的方式后续被艺术家沿用至今。
展览现场图,浦东美术馆 ©️ 2023 Zeng Fanzhi 摄影 阿琛
“不同路径”探索实践
停止用“面具系列”剖析内心世界后,曾梵志逐渐意识到绘画这一媒介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在绘画中,每一个对象其实都是一种表象,既可理解为是一种幻觉,又可理解为真实的再现,故而既可谓抽象,也可谓具象。这一发现的刺激使得艺术家重塑自己的创作。21世纪开始以后的十年对他来说是实验的十年,无论是技术还是绘画的主题,他都尽可能作出了多样化的尝试。
曾梵志 抽象风景一无题 2002 布面油画 215 × 280 cm
这件作品创作于 “面具系列”的尾声阶段,是艺术家进入转型期的实验。画面中的线条灵感来自于书法和观察自然的收获,笔触和质感均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这些尝试最初是无意识和直觉的产物,而“抽象风景系列”此后就逐渐在这个基础上生长和发展了起来。
他的“抽象风景系列〞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使前景与背景通过延伸线融为一体。画家的笔触在画布表面自由穿行,密如蛛网,有时它们在人物或动物的形象之上蜿蜒停留,有时又在一束光的周围转为透明。凭借这些线条,艺术家构建出一套只有其自身才可破译出的图像规则,从而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观看习惯。
曾梵志 我 2003 布面油画 150 × 450 cm
与《抽象风景-无题》(2002)相比,这件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在同时期的另一个实验方向。画面中的人脸如同荧幕中的定格特写,其上又被艺术家所独创的螺旋式笔触所覆盖。这些螺旋形线条在这组三联画中从左往右渐次密集,在使人物客观形象愈发抽象的过程中,也使得艺术家主观情绪的外化愈发明显。
与此同时,艺术家也不断向西方传统绘画致敬,从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到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他为艺术史上影响他的前辈艺术家们创作了想象中的肖像。展厅中我们看到维克多·兩果一一他曾创作出伟大的小说和不拘一格的 “污渍画”;看到梵高——他的创作也深受中国艺术的启发;还能见到更为当代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和卢西恩·弗洛伊德。通过观看这些肖像我们便能体会,对于曾梵志来说,绘画是一个永久的自我学习过程,从中他理解了世界,也找到了艺术的力量与目标。
曾梵志 雨果 2018 布面油画 180 x 180cm
在中期以后,艺术家的诸多肖像实践都以刮刀完成,并用留白的方式将人物背景尽数隐去。这种独树一帜的方式隐藏了油画笔触,也把人物神情塑造得如同“写意”一般含蓄,使画面呈现出一种二维的视觉感受。如这幅作品的主人公雨果一样,有些人物的头顶还会出现一道向上的痕迹,宛如快速移动时留下的影子。这些细节均为作品留下速写般的气质,展现出强烈绘画性的司时,也反映出艺术家本人不拘一格的性格特征。
此后的阶段,他愈发完善了自己对面面肌理的把控力,将画面推向一种更神秘的极致状态,这便是“闪烁绘画系列”。风景,即便是现实中的景观,比如路边或山顶,也在艺术家的笔下变得更为抽象和迷离,似乎永远无法真正被看清。在这些超常的情境体验中,光的表现变得越来越重要。他的画作自此似乎彻底脱离了写实,转而专注于绘画对象的内在,并将这些以线条和色彩的形式外化出来。
曾梵志 抽象风景一红 2023 布面油画 215 × 330 cm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16日至17日,艺术家在浦东美术馆的布展现场完成了油画作品《抽象风景-红》。这是其个人创作生涯中首度挑战在美术馆空间内进行现场绘画,该作品将保留大部分创作痕迹向观众展示。在绘画过程中,七名来自数所艺术类高校且以油画为主要实践方向的学生担任了创作助手并观摩全程。同时,艺术家也首次围绕“抽象风景”的创作技巧,向学生们进行了现场教学。
展览现场图,浦东美术馆 ©️ 2023 Zeng Fanzhi 摄影 阿琛
回顾经典“有如冥想”
在他用三十年时间构建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后,他所能驾驭的题材越来越广,他也顺理成章地触及到一些艺术史上至为经典的主题。这其中之一就是虚空。
在西方传统绘画中,以虚空为主题的创作可远远追溯到古代,在17世纪尤为流行,特别是荷兰、比利时所在的佛兰德地区和法国,随后逐渐消失直到塞尚、毕加索、布拉克等现代艺术家以及当代的安迪·沃霍尔、格哈德·里希特和达米安·赫斯特重新激活了它。
展览现场图,浦东美术馆 ©️ 2023 Zeng Fanzhi 摄影 阿琛
在曾梵志笔下,安宁与活跃,肃穆与绚烂,死寂与生长似乎都互为孪生,随时可以互相转换。而在我们的凝望中,所有这一切的终点都指向遗忘,是意识的消亡也是智慧的新生。通过这一组近乎冥想般的创作,艺术家不知不觉将自己置身于虚空画的悠久历史之中。毫无疑问,他关心的不仅有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也有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意义,而对这二者的感悟,或许就在我们每个人静默的转念之中。
对于艺术家来说,绘画是一项调动一切感官和身体的活动。身体层面上,其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一种如预想般的高度准确;而精神层面上,他又需要挣扎着突破预想,突破这种有形的桎梏,让自己重归一种空白的状态。
“超大尺幅”的独特体验
最近十几年来,曾梵志将更多精力投入于大尺幅作品的创作。本次展览精选了其中的多幅,使它们在高阔的展厅中与自然光线构成多变对话,将绘画的观看方式拓展至更多元的层面。
曾梵志 抽象风景一黄 2021 布面油画 400 × 400 cm
这件作品的创作时值“抽象风景系列” 尾声,艺术家回归了较早时期的构因方式,将苍劲有力的线条设置在前景处,以此分隔开观众视线与后景处沉郁的山影。巨大的方形尺幅使得画面拥有一种对称而洗炼的美感,大量纯度极高的黄色被铺陈在画作底部,使线条在极度明亮的环境中肆意生长,而“闪烁绘画系列” 的笔触线索也已在这幅作品的一些角落中体现出来。在现阶段,艺术家已经在“抽象风景系列”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一套只属于自己的方法论,他在这幅巨大的作品中彰显了这种自信。
这些画作就像巨大且精妙的机器,在多变的光线中保持缄默又闪闪发光,吸引我们的目光,占据我们的思想。若我们近距离观察,我们的眼睛会迷失在极度丰富的色彩和肌理中;当我们后退几步,图像将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并逐渐清晰,随之而来的主题也将一步步映入我们的眼帘,进入我们的思想。自此,我们所选择的每一种观看方式,都将定义我们与作品之间的独特关系。
展览现场图,浦东美术馆 ©️ 2023 Zeng Fanzhi 摄影 阿琛
文艺复兴时期肖像、中国山水、寺庙轮廓、圣像佛像、云间光束,亦或是更简单的水面浮光 —— 艺术家所选择的这些绘画主题,有些出自其感性,有些来自于他的视觉经验,有些则是其多年来对于中外艺术史上各类命题的不间断研究。当这些图像经过数倍放大和解析,构成一种崭新的绘画语汇时,也象征着绘画在当代仍无穷尽的拓展空间。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