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是雕塑?
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JISP)的十三年一直在试图回应这个问题。雕塑是材料?灵感?梦想?希望?还是说,雕塑便是雕塑本身,它的谜底就隐藏在谜面之中,隐藏在来自20个国家或地区的157位艺术家的229组、396件作品之中。

2010世博静安国际雕塑展

城市幻想

作品名:《慈航(Red Beacon)》
艺术家:阿纳·奎兹(Arne Quinze),比利时
作品信息:环保回收材料,900×5060×1960 cm,2010
阿纳·奎兹用大量木材完成了为2010JISP特别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慈航》。透过层层的架空与重叠,雕塑达到匪夷所思的平衡,白天光影斑驳,夜间灯光交互折射。它更像是都市人幻想的思绪,庞杂中蕴含有序。
作品将电光穿梭流转于公园中天然树木的情态凝固下来,人们定会被它的宏大规模所吸引,交汇的影子和日光穿插在凝固的柱子之中,这是一种梦幻般的经历体验,感受着它散发出的持久活力。它让人们重新思考,想着所发生的事情,和熟识的人们见面。

作品名:《巨型风向车(Girouette Monumentale)》
艺术家:菲利普·伊其理(Philippe Hiquily),法国
作品信息:不锈钢,H1200 cm,2010
《巨型风向车》融入中国传统剪纸技法的趣味,底部稳健的三角造型,扎根于上海的土地。上方的风向指针以几何造型呈现,塑造出以“气”为原理,让气流运转自由穿梭于既厚实又灵动的形体间,舞动风向车的机械结构,兼顾细腻的处理,拔地而起的优美线条向天际延伸,犹如乘风启航,将生命力、活力注入其中,象征上海的跃动和勇往直前的力量。

作品名:《都市幻想(City Fantasy)》
艺术家:乔伊·布朗(Joy Brown),美国
作品信息:铜着色,158×80×60 cm/件,2010
三个圆润、自然、闲逸的人在无拘束的思考和交谈。内心的安详宁静,彼此的信任沟通,心灵的自由和谐;城市的人们,拥有对生活,多样而明媚的选择。让城市更加美好的不只是日新月异的变革,更是从外到内,彼此呼应,交融的幸福。
在《都市幻想》中,都市的美好在于一种都市的人文生态,各种利益与人物的交织展现为众生百态,在熟知或陌生的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碰撞,或忙或闲,或浓或淡的心灵写照才是都市令人感到温馨之处。都市之所以有幻想,就是在于心与心之间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作品名:《舞动·凝视(Sag Portal)》
艺术家:汉斯·凡·德·伯文卡普(Hans Van de Bovenkamp),美国
作品信息:不锈钢,350×600×180 cm,2006
汉斯擅长运用刚硬的金属材质表现雕塑动态的美感。《舞动·凝视》仿佛是两只互相牵引的手,款款柔情,两两相望;又仿佛是动态的舞姿,律动生命,摇曳生姿。这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雕塑形状酷似一道敞开的大门,欢迎着来自五洲四海的朋友们,共同相聚上海,相聚世博,相聚静安。
2012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城市之光

作品名:《星光亭(Pergol)》
艺术家:威姆·德沃伊(Wim Delvoye),比利时
作品信息:特种钢,H700 x 1200 x 1200 cm,2012
“时日飞逝,而我至此停留。就像,星空还原于星空,雨水消融于雨水。”
《星光亭》中华丽的装饰性在某种程度上几乎占据人的视觉,虽然这种形式也许受启于巴洛克艺术或音乐,但又被威姆·德沃伊主观转化成了介于建筑、工具、教堂、雕塑的语言形态。哥特式的镂空艺术,星光、流霓穿梭其间,美丽得不可思议。他的哥特风作品是一种建筑现象,它以自己的永恒蔑视着世纪,充满创造力。

作品名:《守护者(The Heart of Trees)》
艺术家:乔玛·帕兰萨(Jaume Plensa),西班牙
作品信息:铜,H99×66×99 cm/7件,2007
乔玛·帕兰萨的作品《守护者》融合了光和文字元素,显然又吸收了东方的美学——中国的汉字样式和哲学的虚空概念,用文字组成了镂空的雕塑人物,盘腿坐树旁沉思状,在向参观者展示了仿真的空间概念。该作品系列唤起人们对生存状态的冥想。从整个雕塑的观念看,不难发现,他给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富有东方美学的新诗学。

作品名:《太极(Tai Ji)》
艺术家:丁乙(Ding Yi),中国
作品信息:不锈钢,H300 x 140 x 177 cm;H220 x 260 x 150cm,2012
丁乙利用“十”字形的图案重复地构造出精致的结构,在这里,绘画不再是幻想和渲染的对象,而成为系统地重复“十”字形所形成的最为直接的视觉效果,丁乙以此探索出了一种抽象的审美学。
远观时,雕塑里所有的内容会逐渐聚到一起;但近看时,精细的笔法就呈现了出来。丁乙将自己的抽象绘画转译到雕塑《太极》中,依然可领略到其雕塑中自然与设计、疏与密、紧与放的视觉秩序,它正与公园中花带的环境相呼应。

作品名:《团结的力量(Power Ants)》
艺术家:陈志光(Chen Zhiguang),中国
作品信息:不锈钢,H280 x 280 x 160 cm/1件(大);H280 x 60 x 160 cm/16件(小),2010
艺术家将蚂蚁的形象“放大”到让人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的程度。在《团结的力量》中,蚂蚁的生物性被金属材料所“置换”,因而“蜕变”为具有文化意涵的符号,不锈钢反射和互映的结果,则使蚂蚁与外部世界形成了交融。在一个蚂蚁满布的空间里,个体的意义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视觉的奇观。
在眩目的光反射中,空间被扩展为主体的结构,观众身处其间,能够直接体验到与这个世界的接近,并且由于反射的作用,形成与这个世界的交融。与此同时,陈志光更进一步将蚂蚁群带入都市,让它们与都市的建筑、街区、环境发生联系。他就像一个导演,指挥着蚂蚁的排列和布阵,在都市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一场又一场关于“迷漫”的戏剧。
2014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城市家园

作品名:《思想传播者(Stretching Thoughts)》
艺术家:纳迪姆·卡拉姆(Nadim Karam),黎巴嫩
作品信息:特种钢,H330x220x74 cm(坐) ;H475x253x102 cm(站),2014
《思想传播者》是关于当代人们的思想与世界连接的作品。随着人与人之间更多的联系,思想和创造力正超越边界和限制地传播。作品延伸了本地空间和边界的观念,催生了一张梦想和幻想的网络,这张网络无限扩张,到达前所未有的遥远地平线。
两位思考者,矗立在城市当中,在人群中间,在历史与未来之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守望着家园。他们是这城市的警觉者,冷静而客观地评判着城市的功过是非,期望探寻通往更远未来的智慧之路。他们如此凝神聚气而殚精竭虑,因为对“城市家园”深长的热爱。也正因为思想的交流互通,将“城市家园”中的人们紧密连接在一起。

作品名:《城市狐狸(Urban Fox)》
艺术家:艾里克斯·林斯勒(Alex Rinsler),英国
作品信息:稻草,木,铁,H700 x 800 x 550 cm,2014
城市狐狸在当代已经远离它们农村的兄弟姐妹,成为英国城市的常见景物。它们是朋友还是敌人?驯服和狂野,精明和脆弱,城市狐狸成为一种思考和象征。它潜伏在城市的一角,默默而忧郁地注视着芸芸众生。它仿佛千里迢迢远涉而来,它试图寻找一处生命的乐园。
《城市狐狸》由秸秆制成,用一种有趣的方式连接乡村和城市,质疑权力和权威的既有观念。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在城市中我们需要谋求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我们力图创造人与自然同享资源的欢乐世界。让每个“城市家园”中的个体,都能得到身心的幸福。

作品名:《少年与海(The Boy and the Ocean)》
艺术家:颜石林(Yan Shilin),中国
作品信息:铜,H342 x 135 x 100 cm,2014
《少年与海》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第一次带着小侄女来到水池边,她兴奋不已,套上泳圈跃跃欲试。本能告诉她自己,这里浸染着快乐,飘荡着童真,呼吸着自在,而呆立在一旁的艺术家却感觉在忙碌的生活中失去了这份久违了的快乐与自在。他认为,自己是个心很遥远的人,是艺术给了他畅想的动力和翅膀,是艺术让他学会思考自然世界和梦想国度的异同。

作品名:《拥抱希望(O2)》
艺术家:阿菲·蒙杰力(Alfio Mongelli),意大利
作品信息:不锈钢,H250 x 250 x 250 cm,2014
《拥抱希望(O2)》的造型是氧气的化学符号,也是艺术家的象征性符号。它可以称为介于雕塑和环境之间的“整合性装置”。对他而言,艺术和科学在上世纪70年代相对立。他希望创作某种程度上不稳定的或未完成的雕塑,而这种状态最终表达人类的处境。艺术家通过这件作品,希望向外界传达对环境生态议题的关注。
中国的城市,在历史进程中,总是一次次地变迁、一次次地受到破坏,最终又一次次的复原。人类的思想,也是一次次的出走,又最终归于原点。一层层的“圆”,象征着生命与命运的轨迹,千百年来,人类沿着轨迹,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明,也矢志不渝地追寻着梦想中的“城市家园”。
2016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城市创变

作品名:《生长的声音(Steel Root)》
艺术家:斯蒂芬·托宾(Steve Tobin),美国
作品信息:钢,H305cm x 670cm x 366 cm,2011
《生长的声音》系列,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美丽呈现和艺术的温柔表达完美相结合的作品。艺术家试图还原真实的树根样貌,保留树根中岁月流逝的痕迹;但同时又以多样的的色彩呈现赋予其艺术形态,成为新的积极向上的艺术生命,焕然新生。
扎于土的“根”、庞大的“根系”,生长在城市的土地,繁衍出伟大的文明。“根”又象征着城市的血脉,连通了人们的生命和精神。相互盘绕,互相扶持,成就着城市的根基,创造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和文明。

作品名:《狐狸家园2.0—小鸟之家(Urban Fox–Birds Home)》
艺术家:艾利克斯·林斯勒(Alex.Rinsler),英国
作品信息:秸秆, 木,H700 x 800 x 550 cm,2016
《狐狸家园2.0—小鸟之家》是一个关于“家”的故事。2014年狐狸来到雕塑公园,在这里找到了它温暖的家。每个到公园来的人都喜欢它。不知道哪一天,被小鸟发现了这个安静又友好的“大个子”,小鸟们偷偷从它身上叼走麦草去造窝。两年后,要举办新的雕塑展了,可是狐狸脏了破了,不能再参加展览。大家都非常不舍。组织者经过调查问卷,顺应大家的呼声,让狐狸留下!留在静安这个美丽的地方!
艺术家想了个办法,在狐狸肚子里建造鸟窝。焕然一新的狐狸,一个个小鸟的华丽爱巢。再以绿色的藤本、匍匐植物攀援缠绕,建立一个狐狸和鸟儿和谐生活的童话世界。在鸟巢内还设置了相机,记录拍摄小鸟们的生活点滴。现在,小鸟和狐狸都有一个更新更美的、共同的家。所以,这个故事里其实有很多的故事,关于“包容”、关于“改变”、关于“爱”、关于持续进步的城市以及动物和人、和大自然不断改变的故事。

作品名:《城市创变者-静止(Meg's Pause)》
艺术家:大卫·汉德(Dave Hind),加拿大
作品信息:回收钢,H540 cm,2016
《城市创变者》沿袭了艺术家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人们眼中即将失去用处的垃圾,结合生命与四季周期的变化、重新赋予它们生命。作品中的“双手”,象征真实而非虚拟的世界。
它们是向劳动(无论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劳动)的致敬,也是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也在审视自然世界的美丽、神奇与魔力。艺术家透过作品描绘大自然的奇幻奥妙,提醒人们在“城市创变”中应该注重维护大自然的生长,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作品名:《地球是个圆-碎片(SHATTERED SPHERE)》
艺术家:布伦特·康博尔(Brent Comber),加拿大
作品信息:木,亚克力,φ120 cm -φ152 cm,2016
“球体”象征地球、天空、宇宙。艺术家所创造的这个球形的几何图形,其每个点都与中心有相同的距离,因此这个“球体”又代表着公平。每一件作品代表了我们想在混乱中找寻秩序的渴望,而这个系列试图探索艺术的脆弱及复杂,让球体成为可以用双手拼成的拼图。
在将木头拼成作品的同时,布伦特用以树木揭示了新的用途及创造力。同时,艺术家希望透过《地球是个圆》系列鼓励人们用心了解观察树的生长周期,去珍视和爱护我们身边的“地球”。

作品名:《淋漓(Dripping)》
艺术家:郑路(Zheng Lu),中国
作品信息: 不锈钢,H360 x 350 x 320 cm,2013
《淋漓》呈现了一组运动的、澎湃的水,把握瞬间静止的形态。其中文字是由白居易的“玩止水”全文文字构成的,白居易的“玩止水”说水的动静变化,但最后意指为人之理,此诗来源自庄子,原句是“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艺术家藉由金属透雕手法,把文字当成一种精神意象的表达元素,并试图超越文字本身作为阅读媒介的角色功能,而成就一种兼具流线结构和浪漫诗意的纯美造型。转化冰冷性格的不锈钢材料以简要文字刻画了水的动静变化和无穷想象。动态有加的曲线造型,同时朝着各方伸展的意象,象征了自由无碍的精神,也喻指了城市不断行进、城市人永远向前的追寻。而这也正是“城市创变’的精神内核和成就。
2018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城市无界

作品名:《头头是道(Triskaidekastack)》
艺术家:伊万·哈罗威(Evan Holloway),美国
作品信息:铸铝、粉末涂层、高温喷漆、灯泡和夹具、电线、照明控制器,H342 x 44 x 44 cm,2018
哈罗威《头头是道》的“头”具有各色的形态,组成部分是多彩的铝制头型和灯泡做的鼻子。每颗头的表情在陶醉、疑惑和惊讶中徘徊,却又矛盾地极具个性。如此,他们所产生的情感张力类似于民俗艺术。哈罗威的作品洋溢着面向所有观众开放的魅力,充分展现了其幽默和实验精神,也展示了他对简单形式化排列的精妙运用,以及他对艺术形式深入的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

作品名:《梦想家自画像(Self-Portrait of a Dreamer)
艺术家:约瑟夫·克里班斯基(Joseph Klibansky),荷兰
作品信息:玻璃钢、丙烯酸漆、树脂、铁、丝绸花,H800 x 900 x 400 cm,2016
《梦想家自画像》展现了一位仅靠一把椅子的靠背来支撑自己在太空漂浮的宇航员。这把椅子似曾相识,可以在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卧室里面找到。一盆停在宇航员脚上的向日葵花让宇航员的身体保持了平衡,椅子象征着向日葵花的根系,花得以繁荣生长绽放,并向梵高致敬。由于失去重力的影响,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起来不足为奇,但是这把椅子却暗示着我们并非处于失重状态。作品通过对“平衡”的各种实验和演绎,展示了艺术家关于平衡艺术的思考和研究。
如同评论家所说的:“Joseph Klibansky的作品考察了事物与其本质之间的关系,我们所看到的与某种形象所暗示的相互关系。”同时,作品也提醒我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保有美好幻想和想象力。

作品名:《小小星球(Kaleidome 2)》
艺术家:LAAB 工作室,中国香港
作品信息:镜面不锈钢,H400 x 800 x 800 cm,2018
《小小星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万花筒。艺术家们应用高新技术,重复制作数百个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不锈钢镜面结构,并用激光切割和折叠的手法制作出不同的形状,通过镜面上薄薄的涂料层保留原来的镜面反射。作品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千变万化的光线和影像,就像一个绽放的纸花球。
这件由LAAB运用计算、新媒体和数字制作的作品,以创新、诗意的形式重新诠释并呈现了自然几何形态。对于LAAB而言,艺术是促进社会互动与公众参与的一种方式。在与作品互动的同时,观众会看到自己的投影,这些色彩的影像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人动,影像也随之起舞。因此,在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中,观众亦是创作者。

作品名:《城市共生(Rebirth of Shared-Bicycles)》
艺术家:艺术共和(A.R.T. Institution),中国
作品信息:共享单车、综合材料,2018
这组以共享单车为主体构建的大型在地创作,艺术化地将单车垃圾创造成美丽的动物或者其他“可用”之物,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反映了人们对城市生活更好的期许和愿望。各种被拟合而成的动物形态,与近在咫尺的自然博物馆遥相呼应。
《城市共生》的灵感来源于城市共享单车悖论--旨在环保却有沦为城市垃圾之嫌。共享单车作为城市进化过程中独特的产物,未来将如何演化,去向何方,需要来自城市各方的努力,而破解共享单车困局亦需要创新思维,这也折射、引申出城市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众多社会问题。创作者希望以艺术切实解决身边的烦恼,这也是作为城市人积极参与城市创造、城市更新意愿的表现。以公共艺术提高公民意识,正是公共艺术期望达到的目标。
2020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

空间重塑

作品名:《永恒之门(Ever Time Gate)》
艺术家:胡安·盖瑞扎博(Juan Garaizabal),西班牙
作品信息:不锈钢,H950×190×190 cm,2017
胡安着迷于中国建筑的不可思议的稳定性。《永恒之门》再现了许多胡安研究过的带有中国建筑元素的线条。每个元素不仅是在它们各自的时代,直到现在都有着自己的伟大之处。比如,台阶象征着发展,18层的台阶遵循了很多建筑中都会存在的规律。
具有传统风格线条的“门”,象征着中国对世界和未来开放的同时,不忘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进行着关于遥远和比邻、怀念和缺失的永恒对话,这一直是由胡安创作的雕塑符号,也是他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作品以重塑艺术品对话的方式,解读人类共同体命运关联,绵延艺术空间。

作品名:《空气II、空气III(Air II, Air III)》
艺术家:马特·霍普(Matt Hope),英国
作品信息:不锈钢,H360×420×360 cm,2020
《空气》是艺术家马特·霍普一系列大型户外作品,由相互连接、合并的球形金属体组成。作品的形态来源于空气中的分子——水、二氧化碳、氮和氟氯化碳(一种有害化学物质,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肉眼不可见的物质无限放大后,重新占领物理空间,也将占据人类的思维空间。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探讨一个科学真理,即对公共领域装置模型的再语境化,进而以一种重塑事物的观察角度和态度的方式,让我们对空间环境加以不同的审视。

作品名:《四向(Four Ways)》
艺术家:理查德·朗(Richard Long),英国
作品信息:德拉博尔石板,H58×490×498 cm,2014
理查德·朗的作品是其生活于世界的自画像,是他通过行走对世界的参与,也是他的能量与自然材料和力量相互作用的成果。他的作品中存在着两重性,远游他乡和植根故乡。《四向》在状如地球和山脉的意象上形成对世界的观感。
作品中这些几何形石头有着深刻的、史诗般的经典意义,如风、宁静、瞬息和变化,这些都赋予了它们力量,并始终流露出原始而神秘的气息。它们记录着作者的所到之处,也记录着人类来自哪里。如此不增不减,不取不予的方式,使作品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亦透出无常与轮回之意。艺术家以此完成人类对空间、环境的观察与重塑,获得了简单、安静、持久,充满力量。

作品名:《会说话的树(Arbre à palabres)》
艺术家: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Pascale Marthine Tayou),喀麦隆
作品信息:塑料容器、铁、水泥,H900×Φ300 cm,2020
在一些非洲传统中,《会说话的树》常隐喻日常流行的大众集会。这样的地方是基于居民需求和经验而成长起来的城市。有凹槽的树干唤起了希腊式柱子时代的集会(agora),文化断裂和新审美出现。因此这是一个普遍的集会空间,在不同大洲和时代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帕斯卡尔·马尔蒂那·塔尤的艺术作品中,他强调了形式的永久转移和它们无可避免的混合,而人类却永恒不变。

作品名:《艾米莉亚,朱利安,雅斯敏(Amelia, Julian, Yasmin)》
艺术家: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英国
作品信息:LED装置,H240×120×30 cm/件,2019
《艾米莉亚,朱利安,雅斯敏》是艺术家标志式的、以“行走的人”为创作对象的代表之作。以人物肖像为创作形式,人们生活中那些“行走”的动作被作者认为是人最自然、最常见的动作,体现出不同的心情和颜色。但艺术家并不是抱着写实的心态创作,而是以概念先行,将它们视为一种隐射环境的符号,这些作品颜色--无论是明亮的蓝,鲜艳的红,嫩草的绿,还是高耸大楼的烟灰和白,都很难看到艺术家的感情注入。
“在公共环境中,人如何参与进去”,以此为思考原点,和其他代表性作品一样,朱利安的作品在公共场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看到,其展览的形式也开始多变起来。有趣的是,他又完全不是技术控,只是将这种动态称为“动的绘画”。其创作不囿于绘画和雕塑的传统艺术,他在绘画和雕塑中综合运用了声光和计算机动画等手段,将这些新的材料与绘画组合到了一起。
JISP
2023年,第七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在主展区及延伸展区精选了国际大师重量级作品和国内艺术家高水准作品,期待艺术、市民、公园、城市的“无界融合”。
九月,来静安雕塑公园寻找惊喜吧!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