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世人对他的评价如何,奥本海默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塑造了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无论是好是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唯有亲眼目睹,方能令人相信。我希望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探索他的经历,他身处于历史巨变的中心,与众多重要事件紧密相连。”对于拍摄《奥本海默》的动机,诺兰这样说。
“我们要在奥本海默的脑子里生活几个小时”
在8月24日《奥本海默》上海首映礼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分享了许多创作电影的幕后故事,包括他拍摄电影的理念和各种构想。“实景实拍”是诺兰非常看重的一点,这不仅体现在整个剧组在核爆原址重新搭建了一个小镇以及尽量减少影片中使用的特效和后期制作,而且更反映在诺兰对于奥本海默这个历史人物内心的切实把握与思想共鸣上。
在物质上还原某个场景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因为要达成这一点只需要将曾经的建筑和布置进行复制即可——就像机械复制时代的各类艺术作品一样。然而,诺兰更希望他“实景实拍”中的“真实”能够建立在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基础上,为此就需要真正深入奥本海默所处时代的纷争中,并理解属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独有的思考和纠葛之上。因此,《奥本海默》的剧本撰写和改编是非常重要的,它基本上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思想基调和整个叙事风格。
诺兰在剧本创作和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全程使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作,他参考了作品《奥本海默传》中的叙述,对诺兰来说,这是一次与奥本海默单独对话的一个机会,他得以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并将之与当下的时间进行融合。这也是他在影片中分别使用了彩色和黑白两种不同画面的原因,两种画面的混合意味着时间叙事上的混合,而突破性地使用70mm的IMAX黑白胶片则加入了第三种时间——属于观众的当下和现在,它仿佛是一块透明的窗口,将过去与现在的观众连接了起来,邀请现时代的观众一同加入过去,去体验奥本海默以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内心与记忆,这种跃入感——跃入梦幻般的湖面的坠入感是其他的拍摄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走向物理还是政治?一位左翼知识分子的迷途
奥本海默1904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阿什肯纳兹犹太家庭,奥本海默的同胞们正是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族裔,其中著名的人物就有写下《安妮日记》的犹太受害者安妮·弗兰克。和安妮不同的是,奥本海默的家庭很早就从德国移民到了美国,由于家境优渥,奥本海默幼年时期就在文学、数学和历史等各领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学术生涯也是顺风顺水,作为一位典型的欧洲知识分子,奥本海默对于他所研究的物理学有着相当的狂热,他的整个生活完全沉浸在学术之中,直来直去的性格让他很难与他人相处。

除了对物理学的执着之外,奥本海默喜爱的另一个事物就是荒漠了,他曾在儿时去往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农场中养病,在此期间爱上了乡村沙漠的景色和美国西部野蛮荒凉的特质,这也是他在1942年为曼哈顿计划选址时将洛斯阿莫斯实验室选在新墨西哥州荒漠中的原因,可以说对荒漠的爱也是奥本海默对生活的爱,他曾与妻子在那里一起生活,他们的孩子也在这片荒漠中出生。
20世纪30年代,奥本海默逐渐开始参与工人运动和一系列的左翼活动,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他为支援共和派而组织了筹款,并热衷于反法西斯活动,他与共产党员往来紧密,在革命热情的共鸣下,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奥本海默身边有许多人是共产党员,包括了他的情人、妻子、弟弟和几个学生。
尽管奥本海默有着自己高远的学术理想和事业,但是他的生活却是割裂且多面的。一方面,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他成为了学院里大家争相模仿和吹捧的权威,获得了数不尽的赞誉和支持,而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能站在被屠杀的同胞以及底层工人的角度去帮助他们,这种个人境况与理想之间的割裂让他不仅在未来遭到同僚的背叛和排挤,而且也使自己在两种志向(实验物理学与社会赈济)之间左右摇摆。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这恰恰也将最为真实的奥本海默暴露在了我们面前:他有着混乱的感情生活,对于随后氢弹的研制有着多次反转的立场,同时又出卖了不少参与左翼活动的同事。
无论是被科学家塑造为伟大的“原子弹之父”的英雄,还是被后人视为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正是由于这些软弱且多变的行为,奥本海默才能从诸种固定的概念和形象中脱离出来,他一生对爱人的悲痛、对原子弹的末世恐惧和对自身理想的挣扎,让他慢慢抛开了各种身份、阶级和概念的束缚,成为了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人,他明白实际上并不是自己研制出了原子弹,而是原子弹创造出了我们现代人,他早已和全人类一样被原子弹裹挟着卷入了一个新的世代——一个前所未有地与末日如此接近的世代,在技术无止尽地膨胀之下,所有的知识和名望都将不再有任何作用。
三一试验
1945年7月16日,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附近的荒漠中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爆炸。奥本海默将这次核试验命名为“三位一体”(Trinity)试验,“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圣父、圣子和圣灵虽是三个不同的位格,却同属一个唯一的上帝。这个名字足以表明这次核试验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它是真正从无到有的纯粹创造,世界在这种武器面前将变得不堪一击,末日真正让人恐惧的地方在于它的临近感和它潜在发生的可能性,三一试验之后,我们将一直活在这种毁灭的阴影之中。
在《奥本海默》首映礼上,有观众问到这部电影的主题与当下世界的关系,诺兰认为人类需要认真思考科学技术无限膨胀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噬与危险,这对于身处现代的我们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三一实验原爆点纪念碑
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曾生活着许多原住民和拉美裔的平民,这些人的命运因为核试验而彻底改变了,大量核试验所引发的放射性尘埃随风吹向了他们居住的村落,这片土地的土壤、水源、庄稼和牲畜都受到了辐射污染,许多阿拉莫戈多的居民暴露在辐射之下,身患癌症而亡。《奥本海默》不会告诉我们这些人的故事,核试验原址也早已成为了纪念核爆的景点,这些受害者们至今都活在三一试验的阴影之下并逐渐死去。
哀悼三一试验受害者的活动
对于奥本海默来说,他需要承受的事实就是:
“在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中,曾有一颗原子弹被我亲手引爆。”
他需要在余生为死于他之手的死者哀悼——也为人类的未来哀悼。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