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是生命与时代真相的忠实记录,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肖像的映象”,将带领观众从对人类面部的认知,进入对生命、社会、时代的深刻洞察,开启一场“面对面”之旅。
展览集结了1895年至今的近300件蓬皮杜中心珍藏,展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涵盖绘画、雕塑、影像和摄影作品,为西岸美术馆历次展览呈现作品数量之最。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通过15个主题章节呈现不同身份、领域或社会地位的肖像讲述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描绘了“肖像”这一创作手法的历史发展及在艺术史中的转变。
费雷德里克·保罗(Frédéric Paul),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展人,“肖像的映象”策展人
所有的色彩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实主义传统日益崩塌,对相似度的追求也随之减退,画作也不再追求自然色调。先锋派艺术家们为同时代的人们展现了所有的色彩。其中的例证包括弗朗齐歇克·库普卡和凯斯·凡·东根笔下色彩鲜艳的肖像画,以及离我们更近一些的布鲁斯·瑙曼创作的白、粉、绿、黑四色自我肖像影片。
扭曲面部?
艺术家们将自己从“再现”规则中解放出来,模糊了我们对于人类面部形象的认知。在这些艺术家中,莫里斯·德·弗拉芒克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与立体主义一脉相承的自画像,汉斯·里希特画出了“幻象”般的肖像,巴勃罗·毕加索笔下的模特形象扭曲变形,而黄永砯则通过其作品揭示了《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的暧昧之处--它极有可能也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声名显赫与籍籍无名
观众在本展区中,看到并列而置的两类人物代表的照片:声名显赫之人与籍籍无名之辈。前者因其社会地位而得以在照片上留下了姓名,后者则通常来自社会底层。尽管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没有提及后者群体的身份,但也给予了他们与前者相同的关注。因此在布展时也遵循了相同的原则,将著名的艺术家与被遗忘的艺术家并列在一起,共同呈现。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1
为何有如此多的艺术家为另一位艺术家绘制、雕塑或拍摄肖像?因为从同行那里,他们可以得到更大的支持和更感同身受的理解。当一位艺术家创作自画像时,其自由度似乎没有了限制,因为没有人能指责艺术家忠实与否。不过,忠实于什么呢?毕竟,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能够完全排除为自己创作肖像的过程中的人为手法。
面具
遗容面具应该是人类所能构想出的最为忠实的肖像形式。在本次展览中,亚美迪欧·莫迪利亚尼的遗容面具得到了三种形式的呈现:曼·雷拍摄的原始石膏模型的照片,雅克·利普希茨制作的青铜件,以及安德烈·柯特兹在画家莫依斯·基斯林的工作室里拍下的青铜面具的照片。同时,面具也是一种“乔装打扮”的绝妙工具:戴上面具是为了更好地隐藏,正如埃吉尔·雅各布森的作品向我们展示的那样。
上镜者
本展区的摄影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些个性强烈的人物,他们无所畏惧,毫不怯场。他们当中有音乐家、作家、艺术家,甚至是摄影家。他们的魅力自然而然地传递到了图像中,不用特意摆出什么姿势就已经非常上镜,仅靠自身形象出镜就能够闪耀出别样的光芒,而摄影师在他们面前似乎变得透明。从这些肖像照中,迸发出浓烈的生命力。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家庭肖像
艺术家们经常将家人当作模特,尤其是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初。有的艺术家在整个创作生涯中都坚持使用家人作为模特,比如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有的则会在先放弃家人模特之后又再次回到这一创作模式,比如乔治·德·基里科;还有一些会不停更换模特,如同更换自己的人生伴侣,比如巴勃罗·毕加索。即使是对那些最终不再使用模特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和生活也始终密不可分。
幽灵
本展区的肖像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幽灵般的形态。比如,在菲利切·卡索拉蒂的作品中,两个幽灵窥视着沉思中的女子,而弗拉维奥·德·卡瓦略则试图为我们呈现出保罗·里维教授的灵魂。亨利·米肖和让·福特里耶作品中那些令人不安的脸似乎诞生自某种预感,而在佐尔坦·克梅尼的《椅子上的女士》中,液化的人物轮廓与扶手椅已然融为一体,难以分辨。
怪诞者
本展区的作品通常有些滑稽、讽刺,有时候是故意为之的幼稚和坏品位。将会看到勒内·马格里特、罗贝尔·康巴、马丁·基彭贝尔格、帕特里齐奥·迪·马西莫、阿兰·赛沙、贝尔纳·布菲……有的艺术家切身践行着自嘲,而另一些则试图质疑作为所有判定之基础的“确定性”。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到街头去
摄影技术诞生数十年后,摄影师们才得以走上街头,将镜头对准路人。于是,摄影艺术在此刻迎来了一次转折。不过,让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街头摄影的出现,还有无名之辈摇身一变成为摄影作品主体这一转变,或者恰恰相反,社会名流在脱离其身份背景后在摄影中所遭遇的“社会降级”。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种非常有趣的视角转换。
世界女性
在这一组女性肖像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格里高里奥·希尔蒂安所画的穿着传统服饰的无名卖花女、凯斯·凡·东根笔下风云一时的女演员波莱特·帕克斯、巴勃罗·毕加索画中神情坚定的朵拉·玛尔、中国电视播音员邢质斌,以及康尼岛的一位戏水妇女。她们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相似性,不过,她们却在这场镜子的游戏中汇聚到一起,激发出一些意料之外的共性。
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2
在“肖像与艺术家自画/自拍像”主题的第二个展区,我们跟随着时间的推进,见证肖像这一艺术种类变得更为“不直接”。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不再需要通过露出自己的脸来展现自己的存在,他们的影子就够了,又或者是如克劳德·克洛斯基那样,仅需表露出自己的偏好,便已足够。当代艺术家倾向于不再使用具体的模特而是经常邀请观众在精神上代入他们的角色。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镜子?
本次展览中,每个展区都对应着肖像中的一个概念,并蕴含着隐喻。其中,镜子的隐喻自然是绕不开的。通过反射有意或无意出现在镜前的我们(的肖像),镜子将我们每个人都转变成了一种图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镜中完整地寻回我们自己呢?通过向观众展示他们在装置中倒置镜子中的样子,马夏尔·雷斯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致敬
缅怀是一种“缺席”的肖像,通常用以表达对已故的亲近之人或爱戴之人的一种致敬。赵无极创作了一幅油画来纪念他的妻子,弗朗西斯·培根通过梵高风格的画作向文森特·梵高表示了他的敬意,罗贝尔·康巴用他画的米奇老鼠向华特·迪士尼致敬,而勒内·马格里特则用他的方式完成了雅克-路易·大卫的未尽之作。
脱帽致礼!
本展区作品中所涉及的帽子,在很多文化里用以表示敬意、爱戴或告别。说英语的人会“Hats off(脱帽)”,要表达同样的意思,法国人也会说“Chapeau bas (脱帽)”,或者只“Chapeau (帽子)”。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常设展“肖像的映象”,展览现场,西岸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此次展览“肖像的映象”通过勾勒20世纪以来的众生百态,将“人的肖像”进一步拓展为“社会的肖像”。 观众从中可以透视一个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亦得以一窥百年来的社会关系变迁:家庭、爱情、友谊、同行、自我、他者。
在为期16个月的展期内,展期内将进行两次作品轮换,观众可以在超长展期内饱览 “肖像” 包罗万象、极具启示意义的艺术风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