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昊美术馆「HOW夜读」系列每期将由一位推荐人录制一本书籍、一首诗歌或一部电影的节选段落,与每一双渴望艺术的耳朵分享TA的见解。听众、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的形式与推荐嘉宾进行互动,借由声音、文字、图像拉近我们的距离。
本期内容由媒体部的孙雨薇推荐,与大家分享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作品《爱欲之死》。在这本书中可以找寻到「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爱无能」的答案,书名即论点,全书即围绕着这一句“爱欲之死”展开论述,将严谨的哲学来自不同研究源头的详尽叙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引人人胜的阅读乐趣。
今夜,让我们跟随这本书一同探寻,究竟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
Vol.30 韩炳哲:《爱欲之死》
朗读者按

《爱欲之死》外封

《爱欲之死》内封
《爱欲之死》是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作品。韩炳哲,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西班牙《国家报》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在《爱欲之死》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探讨了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是当今时代的个人主义,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个体自私行为的逻辑。事实上,纯粹的爱站在当今这个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这并不是说只有一纸婚约能保证两个人惬意的共同生活——事实上,纯粹的爱从根本上体现了对“他者”这存在的经验。
为了论证这一观点,韩炳哲探究了纯粹之爱(包含由爱驱动的性欲)在当今时代遭遇的多种多样的威胁。一方面,他详细描述对于“他者”的绝对经验;另一方面则指出,哪些原因致使我们离这种经验越来越远,造成我们与“他者”的隔绝,甚至无法审视这一现象的后果。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同时他综述了当今世界所有以自恋式的自我满足为目的的“圈套”(Hinterhalten)和“花招”(Angriffen),正是这些“花招”,遏制了爱欲发生的可能性。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对爱欲二字反而产生了巨大的怀疑,本书的爱欲好像远超世俗意义上琐碎无聊的爱情,拥有与自我认知甚至资本主义对抗的力量。本书对于爱欲的投射对象——他者,让我瞬间联想到上野千鹤子曾经把高潮称作“小死亡”,即在全身心信任对方的情况下,将自己交由对方,并在对方的体内重生。
昊美术馆媒体部 孙雨薇

*以下文本片段摘自《爱欲之死》
《爱欲之死》 摘选
第一章 忧郁症
P13-22
忧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自恋性的病症,病因往往是带有过度紧张和焦虑、病态性控制狂色彩的自我中心主义。
自恋型忧郁症的主体往往被自己折磨和消耗到精疲力竭,感到无所适从,被“他者”的世界遗忘。爱欲与忧郁是相互对立存在的、爱欲将主体从“自我”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他者”世界。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这一鉴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制在他的“自我”中。于是就产生了成功后忧郁症(Erflogsdepression)。忧郁症的主体深陷“自我”的漩涡直至溺毙;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泥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种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Gage des Anderen)。

片名:忧郁症
原名: Melancholia
导演: 拉斯·冯·提尔
编剧: 拉斯·冯·提尔
上映:2011-05-18(戛纳电影节)
片长: 136分钟
地区: 丹麦/瑞典/法国/德国
语言: 英语
图片源自豆瓣
在同类的地狱中,他者可能会以末日宣判者的形象出现。换句话说: 如今,只有世界末日能把我们从同类的地狱中解救出来。因此,拉斯·冯·提尔在电影《忧郁症》开始即引入一颗具有毁灭性的、被视为将带来世界末日的灾星。灾难 (desaster) 的德文名Unstern (拉丁文为Des-astrum) ,原意也是“不祥之星”。贾斯汀和姐姐克莱尔一同发现了夜空中一颗微微泛红的星球,后来它被证明是一颗灾星。灾星被命名为“忧郁”,它带来了一串厄运,可同时又具备疗愈、净化的效果。因此,“忧郁”之星是一个悖论式的存在,它一方面治疗忧郁,一方面引起特定形式的忧郁。它作为一个“他者”出现,救贾斯汀于自恋的泥淖。在这颗毁灭的星球面前,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力。


电影《忧郁症》截图,拉斯·冯·提尔,2011.05
爱欲战胜忧郁。
爱与忧郁之间的张力从一开始就渲染了电影《忧郁症》的氛围。《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序曲框定了整部电影的音乐结构,唤起了爱的力量。
忧郁症是一种“爱无能”的体现。
当“忧郁之星”作为“他者”闯入贾斯汀的“自我世界”之后,贾斯汀燃起了一股对情欲的渴望。在河边岩石上裸体的一幕中,可以看到一个坠入爱河的女子被情欲湮没身体。在这颗死亡星球的暗灰色光芒里,贾斯汀舒展四肢,满怀期待,仿佛在渴望与那颗天体发生致命的一撞。她渴望迫近的灾难,如同渴望与相爱之人的幸福结合。在这里,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伊索尔德的“殉情”。濒死一刻,伊索尔德心满意足地将自己奉献给了“飘摇宇宙中世界的微风和芳香”。

《雪中猎人》,老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117 x 162cm
拉斯·冯·提尔刻意在镜头中穿插了一些著名的古典主义绘画,以控制电影语境,并用一种特殊的符号学进行铺陈。例如,在超现实主义的片头字幕中他让老彼得·勃鲁盖尔健的《雪中猎人》一闪而过,立刻将观看者置于凛冬的忧郁中。图画背景中的风景止于水畔,克莱尔忽然在下一秒的镜头里出现在勃鲁盖尔的画前,这两个镜头的衔接产生了一种相近的拓扑性质,以至于《雪中猎人》中的凛冬忧郁蔓延到了克莱尔的形象上。穿深色衣服的猎人垂头丧气地返家,树上的黑色鸟儿使这一冬景更显荒凉。客栈的招牌上写着“寻鹿”一字,上面画着一幅圣人的小像,那牌子斜挂在屋顶,摇摇欲坠一一这个被寒冬笼罩的忧郁世界似乎被上帝遗忘了。这时,拉斯·冯·提尔让一块块黑色的碎片缓缓由天而降,如同黑色火焰一般将画面一点一点吞噬。随后,另一个绘画主题的镜头切入,贾斯汀如同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的《奥菲利亚》持花环,一步一步进入水中。

《奧菲莉亚》,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51~1852年,76.2 x 111.8cm,布面油画,伦敦泰特美术馆藏

《奧菲莉亚》局部图
图中红色的罂粟花象征爱欲、梦境和幻觉。

美丽的奥菲利亚向水中一步步行进,芳唇微启,失神的目光投向远方,神似圣人或者是热恋者。这再一次指出了爱与死的亲缘关系。奥菲利亚一一哈姆雷特所爱之人,歌唱着,如同莎翁笔下的塞王一般,死去。落花覆盖了她的周身。她完成了一次美的死亡,一次殉情。米莱斯的《奥菲利亚》上有一朵花,未被莎翁提及。一朵红色的罂粟花,象征爱欲、梦境和幻觉。

《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卡拉瓦乔 ,1610,布面油画,125 x 101 cm,现位于Borghese Gallery, Rome, Italy
卡拉瓦乔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也是关于欲望与死亡的图像。勃鲁盖尔的《安乐乡》则展示出一幅饱和乃至过剩的社会图景,所谓极乐,与地狱无异。脑满肠肥的人们麻木地躺在地上,魇足至于精疲力竭。在“安乐乡”,仙人掌不长刺,而直接长成了面包,所有的事物皆为利好,就像仙人掌都可以被食用和分享一样。这种魇足的社会模式与《忧郁症》中病态的“婚礼社会”(Hochzeitsgesellschaft) 有异曲同工之处。有趣的是,贾斯汀将勃鲁盖尔的《安乐乡》直接放在威廉·布莱克用的一幅插画旁边,一个被刺穿助骨吊起来的奴隶被勾画得栩栩如生。

《安乐乡》,勃鲁盖尔,木板油画,52 x 78cm,1567年,德国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藏
积极世界的隐形暴力与消极世界的血腥暴力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了“安乐”是建立在剥削和榨取的基础上的。贾斯汀离开图书馆前朝书架扔去的是卡尔·弗里德里克·希尔的素描《交欢的雄鹿》 (rohrenden Hirschs) 。画面无法激起任何情欲或者对爱的渴望,尽管贾斯汀在内心感受到了它一一这里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压抑的“爱无能”。显然,拉斯·冯·提尔深知卡尔·弗里德里克·希尔一生忍受着精神病和忧郁症的痛苦。这一系列连环画般的画面是对整个电影语言的直观呈现。爱欲、对爱情之渴望战胜了忧郁症,带领你从“同质化的地狱”走进他者的“乌托邦”。
第二章 无能为力
P26-27
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情态动词就是承认“无能为力”。关于爱情体验的一个建构性条件就是一个人在“他者”面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他者身上的“异质性”决定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在最原始的爱欲关系中所追求的、不可以被转化为“能力”的特性。
今天,爱被简化成了性,完全屈服于强制的绩效与产出。性是绩效。性感是可以持续增加的资本。
具有展示价值的身体等同于一件商品。他者则是性唤起的对象。不具备“异质性”的他者,不能为人所爱,只能供人消费。因此,如果他者作为诸多性行为对象的其中之一被碎片化,他便不具备哲学意义上的人格(Person)。性是没有人格的。
书目简介

《爱欲之死》
作者:[德]韩炳哲
出版:中信出版集团
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
爱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爱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爱欲与他者密切相关,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爱欲以超验性、彻底的独一无二性为前提。当今社会越来越像一个同质化的地狱,而爱欲的经验不在其中。个体的内在危机在于,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无处可栖。
内容简介摘自豆瓣外封
关于作者

韩炳哲
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作者简介摘自豆瓣
关于朗读者

孙雨薇|vivi
昊美术馆新媒体运营
-
部分文字节选自文章
《爱欲之死》纯粹的爱可能真的在我这里死去了
* 非特别注明图片源于网络
图片文字整理&编辑 | vivi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