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马勒夜曲 蛹》 100x84cm 1994年 王玉琦
《马勒夜曲 花》 100x84cm 1994年 王玉琦
画这几幅画时,处于最沉迷马勒音乐的时期(如今依然),表达我内心深处最“本我”的状态。这二幅画是一对,不曾分开,从中国带到纽约保留至今……(王玉琦自述)
马勒像 1909年 罗丹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继承了德奥音乐抒发灵性或哲学意义的传统,将前人实践过的东西运用到了自己的音乐中,变化为自己的独特特征:包括对人声的使用,对标题的运用,以及突破传统四乐章结构的尝试等。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的前例,也鼓励了马勒扩展其作品的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以致于“包括整个情感世界”。
世纪之交的时代氛围和精神生活之间的冲突,产生了马勒音乐中数不胜数的矛盾对比。这样的冲突与矛盾,由两类相对的情感表达:上升的旋律、精致的和声抒发了强烈的渴望,不协和、扭曲、诡异的音响则代表了苦难和绝望。
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美国首演时,参与的演奏家与演唱者多达千人
马勒曾对西贝柳斯说过,“交响曲要像世界一样包囊万物。”在其作品中,这一信条也有所体现:马勒的音乐素材来源十分广阔,鸟鸣和牛铃象征自然与田园,喧闹的进行曲、街头曲调、乡间舞蹈则象征已经逝去的童年世界。
马勒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时常插入的“粗俗乐段”,给严肃的氛围带来了荒诞感;例如第5号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中突然进入的流行俗曲。有时这些曲调也会变身为华丽的、庄严的布鲁克纳式高潮,并被马勒用来象征希望,或冲突的解决。
马勒也意识到了这些特出之处,如对第3号交响曲中谐谑曲的评价:“这是有史以来最喧闹,也同时是最悲剧的乐章……好像大自然也开始做起鬼脸,伸出舌头。”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