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文化对气韵的追求很大程度来自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早体现于山水绘画之中,文艺理论中亦可见得,其标志是魏晋南北朝王维的《山水诀》,开篇第一句即概括之后中国漫长千年绘画的精髓:“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 王维,《江干雪霁图》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提请这一段的铺垫并非是为了掉书袋,而是前置观看、鉴赏施拉泽·赫什阿里(Shirazeh Houshiary)这场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个展“根茎”的语境。
赫什阿里的作品中可见宗教、哲学、宇宙学、生命科学、物理学、诗歌等多元学科体系的元素;同时她多次表露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受道家思想影响——或者说,她的创作理念和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赫什阿里多次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这一点和中国的道家理念契合,如“乘天地之正”意即顺应万物之性;由此而能触发本能知觉。
所以,“气”的元素首当其冲。“根茎”由本次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气息》(2003/2013)开启一场“呼吸之旅”。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强调呼吸及顺应自然万物生长气息的“锥点”——既是灵感之源也是贯穿赫什阿里创作生涯始终的线索。这件装置作品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和空间在尺度上有所调整,因而特别强调观众的在场体验。
✦ 施拉泽·赫什阿里个展“根茎”现场图,龙美术馆 (西岸馆),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此外,展览中雕塑作品的材质也值得注意。
玻璃或铝材质的雕塑的灵感来自于家乡清真寺内里那些璀璨夺目的穹顶,让她想到光与空气——即便是密闭如清真寺的室内空间,因着材质也能让人感受到这一点。看似沉默、粗砺或厚重的材料,在经由艺术家的雕琢之后依然能轻盈如斯。
✦ 施拉泽·赫什阿里,《心灵》及其局部,2022,玻璃、不锈钢,290 x 40 x 25 cm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这一点能从龙美术馆展览现场中《心灵》(2022)和《裂解》(2022)这两件作品中感受到;其中,观众可以围绕着《裂解》这件作品欣赏,从而发现每一个角度的作品都有所不同,落地窗前被夕阳照着的《裂解》在流动,在呼吸。
✦ 施拉泽·赫什阿里,《裂解》及其局部,2022,玻璃、不锈钢,120 x 56 x 43 cm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可以说,施拉泽·赫什阿里的作品中自然的元素很强。她认为地球孕育了一切生命,创作本身也是在向地球、世间万物致敬。
在实际创作中她走得更深远也更隐秘,比如她作品中无处不在的“漩涡”,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都体现了一种挣扎、碰撞、融合的状态。将“漩涡”和“水”的力量联系,则会发现一条有趣的暗流。
✦ 施拉泽·赫什阿里,《漩涡》及其局部,2022,铝,尺寸不一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在展览开幕当天,施拉泽来到现场与中国的观众交流了很多创作方面的问题,尤其提到“水”的元素。她认为“水”可以克“石”(对应中国成语“水滴石穿”),我们身体 70% 都是水;水流没有往上走,而是往下走,是她很喜欢的谦卑状态。
“根茎”展览中那件长达四米的《大地之歌》,便是一曲讴歌生命源泉——“水”的礼赞。画面中看起来模棱两可的形象实则清晰地从水流中升起,带着一种生命原始的冲动。
赫什阿里说,创作就是希望能表现这种原始的冲动。
✦ 施拉泽·赫什阿里个展“根茎”现场图,龙美术馆 (西岸馆),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 施拉泽·赫什阿里,《大地之歌》,2021,白色 Aquacryl 颜料、色粉、铅笔、铝板、帆布,190 x 400 x 5 cm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水的特性与女性的敏感度如出一辙;生命来自于挣扎,它会给你力量、渴望、欲望。水的流动也是蜿蜒的,一种柔的力量。同时,因着呼吸、气息,人的“存在感”很强,也就是“锥点”;流动的水泛起涟漪、折射世间万物的倒影,但一切的变动之后也许终究“琉璃碎”;而留下来的,就是那个真实的自己——若真正走入赫什阿里的艺术世界中,是能感受到这一点的。
如此,有一句典故比《道德经》更适合阐释赫什阿里作品的意境,那就是来自《坛经》的这句:“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
✦ 施拉泽·赫什阿里个展“根茎”现场图,龙美术馆 (西岸馆),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有趣的是,我的一位研究星象和命理的朋友指出赫什阿里画面(如本次展览中的《暴风雨》《奇美拉》《智性》等作品)中时不时出现的“黑洞”(现场才看得出)定是有其含义的,她在展览现场询问艺术家本人,赫什阿里表示:
“这些黑洞都不是刻意的,是水自己要在这个地方绕过去,然后就形成了洞。”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宇宙的膨胀和坍缩,熵减熵增的能量转换?”
“是的,你理解得很好。”
✦ 施拉泽·赫什阿里个展“根茎”现场图,龙美术馆 (西岸馆),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展览之名“根茎”的寓意有生命地图的逐渐展开,然而,赫什阿里的绘画其实向内心求索更多,甚至更隐秘的潜意识的、命理学等方面的智识。但不管怎样地隐秘或者潜意识,作品终究是要落脚于实体的呈现。也正是基于人性的这一点,使赫什阿里认为现代文明社会中因“文明”所塑造的藩篱与隔阂可以被超越;而她也一直怀抱着“宗教包容性”的理念在艺术之路中探索着。
这也是“根茎”所具有的连结之意——无论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连结还是隐喻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 施拉泽·赫什阿里,《茎节》,2022,黑色 Aquacryl 颜料、色粉、铅笔、铝板,190 x 190 x 5 cm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生命在空间纬度又是变动不居的,一如“熵”的消亡。但正是这种流动使得创作也具有无数的可能性,像根茎一样自由生长、彼此连接。由此,生命在孕育之初、胚胎状态时,也具备根茎这样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她的作品既可以蕴含抽象的心灵与宇宙,也可以理解为生命的诞生这些比较具体的议题。
✦ 施拉泽·赫什阿里个展“根茎”现场图,龙美术馆 (西岸馆),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 施拉泽·赫什阿里,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Alessandro Wang拍摄
基于此,我认为赫什阿里的作品虽然在隐喻层面和表达层面比较隐秘、抽象、意识流,但归根结底她渴望的是人与人的连接与互助,是不同生命体之间无差别的互动与感受——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她自诩的以“鸟的视角”俯瞰万事万物,但我想这正是她多年前便“启程去捕捉呼吸,去找寻来自经验、超验的名字、国籍和文化中的一些本质”的实践,一种不仅仅是个人的大文化视角。
✦ 施拉泽·赫什阿里 © 艺术家,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 George Darrell 拍摄
Q:Cc主义
A:施拉泽·赫什阿里
Q
这次在上海龙美术馆的个展是您在中国的首个美术馆个展,是怎样的机缘促使您想带着作品来中国呢?
A
展览名为“根茎”,是一个矢量,根可以在任何一点连接到任何另一点。展览以名为《气息》(2003/2013)的作品开始,这决定了展览的其余部分以过去三年的作品为主线。
呼吸是我们了解自己是谁的关键。随着呼吸的扩张和收缩,它创造了意识和知觉的节奏和模式,建立了文化之间的差异,但保持不变。我希望中国的观众能够体验到这个矛盾,这是我们今天文明的核心。
Q
了解到您最近两年的绘画非常抽象——这个抽象是指其所呈现的图案似乎有意回避一种“手绘感”,而趋向于“电波”——也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图案。那么,绘画于你,是“有意”(叙事性)还是“无意”(潜意识)呢?
A
思想的意象是一种根茎,无意识、潜意识和目的性都在其中相互联系。绘画的潜意识模式就像世界地图,秩序和混乱的线索和谐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意识的领域,以及自我和他人的相互联系。
Q
您的雕塑作品,其材质让我想到前两年去伊朗旅行中所看到的清真寺璀璨的马赛克内饰,所以您在雕塑中经常使用光滑的、闪亮的材质是否是来自家乡建筑的灵感?
A
是的,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因为我选择了对光和空气有反应的材料。
Q
我对您的“宗教包容性”理念颇感兴趣。但宗教的终极能走到世界大同吗?还是加深彼此的区隔以及文明自身的特质?因为,毕竟文化并不能像经济那样达成“全球一体化”;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你作为艺术家,认为艺术作品的力量在于何处?
A
文化创造边界和界限,就像鸟的叫声标志着边界和领土一样。通过更深入的洞察,我认为文化有可能更加融合,但这需要转变视角,同时认识差异和相似之处。艺术可以帮助引导我们更仔细地观察,同时承认普遍性和特殊性。装置《气息》便是这段旅程的一部分。
Q
我在找您的资料中看到有一段话是您说的:“我启程去捕捉我的呼吸,去找寻来自于我的经验、超验的名字、国籍和文化中的一些本质。” ——如今,您走过那么多路,那么我好奇的是,您认为自己有没有找到答案?
A
这很难,因为答案不是固定的。当一个人试图将存在嵌入我们的意识时,它就溜走了。一个人一生都要不断地为此而努力。身份是有层次的,我们经常被教导要与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联系起来,而不是真正的自我。
施拉泽·赫什阿里:根茎
展期:2023年3月5日至5月7日
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