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K展览预告 | 风 景 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2年年末将至,昆明当代美术馆年终新展欣然呈现,由昆明当代美术馆、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油画学会共同举办的全新展览“风景后”(After Landscape),展览将于2022年12月31日展出至2023年3月4日。“风景后”邀请到60位与云南相关的艺术家,通过一系列关于风景经验的艺术创作,呈现有关地方的自然景色、地标、神话、民俗、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表达,此次展览也将体现近年来在云南本地对风景艺术叙事的思考和探索。
白梦帆、白实、白雪娟、边小强、曹悦、陈川、陈玲洁、程新皓、邓安克、费敏、付美军、高洁、高翔、郭棚、何云昌、和丽斌、胡俊、胡枢、胡晓钢、黄德基、蒋若禹、金大伟、金志强、李东海、李季、李瑞、李有杰、林子丹、刘辉、刘晶、刘凯、刘亚伟、吕敏、马云、毛杰、缪远洋、欧阳鹤立、苏家寿、苏家喜、苏捷、孙国娟、孙式范、唐志冈、陶发、童文敏、王集云、王玄、王钰清、武俊、亚丽、杨剑波、杨正权、叶甫纳、虞华、宰鹏飞、曾晓峰、张华、张炜、郑宏昌、资佰。
在艺术史里,风景-地景(landscape)概念来自15世纪的欧洲,词根上由“土地”和“景观”组成。彼时的风景并非一个原始的自然景象,而是指城镇周围的土地,风景被理解为城市领地的一部分,作为附属物服务于城市或者肖像。随着文艺复兴透视法的发明,风景从一种象征性背景发展为绘画主体,它由一个固定视点、画框和对混沌自然的美学改造统合起来。风景也即成为对自然环境的目光一瞥,这与中国山水意象里多视点的宇宙观截然不同。
透过画框,粗鄙、危险、混沌的自然被美学改造成为风景。风景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是人对自然的解读。无论是作为附属物还是主体,风景都是一种作为媒介的土地,是经过美学加工的土地。这意味着“风景不是一类艺术,而是一种媒介,一种由文化中介的自然景象”(W.J.T.米切尔)。透过风景,我们从中看见我们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自己的关系。20世纪以来,与风景有关的艺术创作在云南有着持续的历史,从早期云南近现代艺术教育发端到留学法国的大家们,再到艺术家们聚焦边疆风景、乡野和城市景观,及至当下基于地理、生态、图像、身体、文化等议题的风景创作,风景创作映射出多元的文化与精神诉求。“风景后”展览聚焦于近年来发生在云南与风景有关的艺术创作,从绘画到多媒体创作,我们从中可以看见风景艺术的传统及其演变痕迹,现代主义的传承与本地实验探索。从风景艺术的历史脉络到本地艺术家们的探索和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风景在概念和表达方式上并非固定不变,它大致上是被不同时期的观察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和美学倾向构建起来的,人们从不同的出发点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风景。而“风景后”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展览可以窥探风景背后的文化与美学成因。当每个人的风景被构建起来之后,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展览将分为
“ 风景及其表现 ”
“ 山野气 ”
“ 地方与非地方 ”
“人造风景 ”
“ 身体介入风景 ”
五个单元对相关作品展开讨论
今天云南的艺术家们普遍追求造型和色彩的概括力,画面表现力,追求风景的平面化表达,并最终发展为表现主义风格的或图案化、扁平化的个人样式。这既有画家们对现代主义以来风景创作方式的延续,也有在当代图像经验中对绘画的进一步探索。

曹悦,玉兰园,布面油画 ,60×120cm,2020
付美军,发达根茎导致的事件4,布面丙烯,200×320cm,2019山野经验及其美学在众多艺术家作品里有所表现,无论是作为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作为心灵胜景的营造,或者巍峨山峰与高山神话,云南艺术家对山野的感受力和表现手法都显得细腻而丰富。我们从绘画、雕塑、摄影、装置、动画、录像、声音、行为,几乎所有类型的作品中都能看到或听到某种山的形象,这让它们在面貌上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山野气,这表明地理地形对本地美学形态和地方情结方面的塑造,以及艺术家们对山野的热爱。

陶发,东弯弯,布面油画,80X120cm,2021
高翔,梦——光,140×200cm,布面丙烯, 2020
不断扩张的城市与个人地方记忆之间仍然构成挥之不去的现实张力,老街、地标、郊区、废墟景观、城市的功能性设施,诸多地方与非地方成为具有当下问题意识的风景。风景通常唤起地方,却也可能演变为空洞的空间扩张模型。
胡晓钢,瞬间的温暖,布面油画,90×150cm,2022
胡枢,逃城—墟空(局部),布面丙烯,80×300cm,2022资本或者新兴技术下的风景营造及其视觉震撼,它们是一系列表演性的景观,这些景象让人们关注当下消费生活、后制品(Postproduction)、人类世(Anthropocene)、虚拟世界中的人造风景,这类创作通常也是基于新媒体语言的艺术实验。

资佰,山高人为峰,数字图片,120×240cm,2007
身体介入风景,这类创作的艺术家不再把风景看做单一的视觉欣赏对象,而是将整个身体感官投入其中,风景作为被感知的整个环境和过程。此时风景被转化为带有能量的场域,身体和风景共同生成一个互构的现场。


程新皓,月升,黑白单频录像(无声),静帧画面,4'37",2018

李有杰,冰屋,三频录像(彩色有声),静帧画面,2022
关于策展人

罗菲
策展人、写作者、艺术家。1982年生于重庆,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和工作在云南昆明。罗菲曾任TCG诺地卡文化中心艺术总监、“江湖”项目艺术总监、丽江工作室项目协调人。
罗菲是云南众多在地艺术项目和国际交流项目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察者,尤其关注实验艺术在全球资本语境下的日常生活情境建构与个人心灵叙事。
主办

支持机构

本文图片均由参展艺术家提供
新展特惠早鸟票
即日起至12月30日,新展早鸟低至7.5折

立即成为会员

加入CGK会员 免费畅览展览
昆明当代美术馆(CGK)由昆明冠江集团投资兴办,自2018年开馆以来,相继举办过“地缘笔记”、"连接时间的空间——中法建筑对话展"、“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油画”、“谱系+ ——1978年以来的云南版画”、“在·野:云南建筑传统研究展”、“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等重要群展;以及一系列个展,包括曾晓峰、唐志冈、马克·吕布、张春旸、曾孝濂、马云、于坚、何多苓、水雁飞、杜天荣、杨丽萍、刘建华、李季、姚钟华、吴家林、罗旭等。昆明当代美术馆立足于云南的历史脉络和地域风情,连接东南亚的地缘关系,通过客观地梳理云南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当代艺术的互动,呈现艺术在地域性和历史性中的思考和实践,成为一座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城市自然的当代美术馆。
Tuesday to Sunday, 10:30-21:30,Closed Monday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