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继2018年成功发起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后,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持续推动将NICE 2035创意、创新和创业原型街的理念拓展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源头——赤峰路。

根据《NICE 2035赤峰路三创街区策划》,项目以AI赋能、设计驱动、实景呈现、持续迭代为最大的特色,通过高校、企业和社区深度互动,打造一个集实验室、原型店、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一体的开放式、街区型的新型科技园。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近日,赤峰路81号突然成了年轻设计师、社区白领、创客、爱宠人士等群体的打卡地,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它是同济大学与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共同创建的首个咖啡+社群营造站

以下综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于11月13日刊发的《首个星巴克同济共创空间落地赤峰路,连锁咖啡混搭校园文创,为何能迅速走红?》和《青年报》于11月10日刊发的《让社区成为创新生活试验田》等媒体报道,与读者分享这个未来社群创新营造的新起点,并期待更多创新创业伙伴加入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开放式、街区型新型科技园的创建中来。

#未来生活原型街2.0版本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赤峰路81号,一座通体纯白、带有落地玻璃的建筑最近经历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小白楼的大门有两个招牌,左边是绿色的星巴克店招,右边是红色的“同济校园文创”,这是首个星巴克同济共创空间,集实体原型店、创新教育空间、产业孵化器等多功能为一体。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事实上,赤峰路81号概念店起源于四平路1028弄,即2018年启动的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经历了两年多的运营和探索之后,2021年秋,在杨浦区和同济大学的支持下,由娄永琪教授团队牵头,众多同济师生参与设计的赤峰路街道景观提升工程顺利完工,随后,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2.0版本——赤峰路段的内容和功能创新以及社群营造的工作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2021年底,四平路街道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还联合举办了一系列社区共创工作坊,提出了很多富有创造力的想法。娄永琪认为第一个落地的项目应该为这条街定一个调性,同时也应该是未来创新社群营造的起点。于是,咖啡+社群营造站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这个想法与时任星巴克CEO蔡德粦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启动项目的设计和落地,并由“好公社”负责社群营造的工作。同济大学校友,“校园文创”创始人王骅的加入,又给了这个第三空间新的功能——同济文创产品体验店。通过1年的努力,合作各方克服了疫情等重重困难,“共创空间”终于在今年10月于赤峰路81号拉开帷幕。

与四平路1028弄不同的是,赤峰路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同济大学和大学科技园,可以就近链接学校的溢出资源,打造成开放式、街区型新型科技园,并吸引和聚集创新创业人员入驻。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在“无界”空间里探索融合

位于四平路1028弄的“NICE公社”,是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Aldo Cibic在NICE 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里设计的一方共享空间,结合社区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为不同社群提供一个文化交流的载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NICE公社吸引了许多周边的白领、居民和学生等社群经常来此举办活动,但开设在弄堂里的共享空间有限,其实更适合氛围温馨的小型社区活动。”NICE公社主理人陆洲说,“位于赤峰路上的新空间面积更大,还有面向公众的沿街展示点,适合较大规模的创新展示项目。”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赤峰路81号由同济大学携手星巴克、好公社和HELLO校园文创三个品牌共同打造,三方彼此引流。空间内以YELLOW BOX、RED BOX、GREEN BOX等色块作为功能分区,明亮的色彩拉近与人群之间的距离;而在不同空间里的穿越,正如打开城市里的新型空间,带着新奇与探索。联合共创的空间以无界的概念消弭区域阻隔,同时也是希望借由这一空间触及并联结到更广泛的社区及校园环境。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从黄色过渡到左侧的绿色咖啡区内,星巴克收银台和就餐桌均为清新的淡绿色,许多大学生和设计师在这里工作学习。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穿过黄色和绿色区走到最里面,进入到红色的创新工作坊区域。三个面积分别为16平方米、36平方米和55平方米的工作室,布设有投影幕、投影仪、会议桌和椅子。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最大的一个空间可容纳60人,供各种艺术快闪、讲座沙龙、实验工坊、培训聚会、品牌活动、产品展示、直播拍摄、共创工作坊和艺术表达工坊在这里举办。

#未来创新社群营造从这里开始
近日,好公社为新空间的开幕举办了一场社群共创活动。他们邀请了好公社以往的社群伙伴和几位好朋友带领大家一同探讨关于城市里的不同议题。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江垚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他与同学共同创建了文化研究导向策划行动小组“植南门市部”,希望通过写作、空间体验设计、艺术展演、等跨尺度和多媒介手段,借助植物的视角重新理解人与环境的历史交叠和互动网络,重塑商业、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

此次他策动了一场“植物行走”活动,从好公社到赤峰路的探索以老旧社区的穿行和街区沿线的探索为主,与参与者一起观察城市角落里被忽视的植物生长状态,由此思考和探讨人与城市、自然、艺术之间的关系。他说,“希望参与者能从建成环境和植物人文的视角重新认知城市空间中的街角绿地、花坛造景、行道树等城市景观,甚至打破人们对周遭人造自然习以为常的文化视角。”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在共创空间的落地玻璃窗前挂着一幅咖啡地毯画,来此空间的小朋友可以在上面随意画画,图案洗掉后又能重复利用。完成这幅作品的是我院周洪涛教授,他说,这幅地毯放大到显微镜下看,能看到一颗颗咖啡细胞,而远观则是咖啡奶泡的图案。“一圈圈的咖啡奶泡,代表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里每天都有许多不同的圈层在发生着交融。”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赤峰路沿街社区的居民Cloris,资深产品CMF设计师,也是材料爱好者。从好公社的活动参与者到成立品牌MyOasis成为活动发起者,Cloris伴随着好公社的发展,也见证了其身份的转变。Cloris一直倡导以触手可得的材料和轻松便捷的方式宣传推广环保生活理念,分享可爱有趣的绿色可持续生活。于是在本次活动中,各位参与者结合行走过程中所捡拾的植物和日常废弃的布料,共创对“NICE的印象”。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神炁现形发起人之一孙大肆,音乐人、艺术工作者,作为上海老城厢的孩子在城市里长大。当城市面临飞速发展时,一代人面临儿时记忆的消失,同时还未与城市建立完全的关系,基于这样一种变化中,“神炁现形”持续在街头探索,并致力于将 可传达的“成果”带回到公共空间之中。

在现场大肆向我们分享了以往澎湃新闻“沿苏河而行·唱桥会”、RAM上海外滩美术馆“客堂间·人来疯”等往期项目,由此将城市空间里的探索再带回至现场这个公共空间中。在项目期间,小组深入苏州河、外滩社区,使自己与区域产生羁绊,在了解人物故事和地区的历史的同时,也将各自的理解转化成作品,这些为不同受访者量身创作的歌曲也在现场进行演绎。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纪丹雯是我院的在读博士,她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在NICE公社开展了两年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一开始她被娄永琪教授“让社区成为创新的源头”的愿景所吸引,发起了“社区营造老实人”的系列沙龙,在和一线实践者的访谈和对谈过程中,她发现了社区营造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无限游戏,行动者在“反思-对话-创造原型-构建角色”的循环中,推动社区朝向愿景前进。
在实践的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社区的贡献者,开始思考“跨社区的贡献激励体系”,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NICE社区和706社区的小伙伴一起创造了“Social Layer——一个主观的、关联性的、可编程的信任社会网络”,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社区实践场景中给不同的协作者,颁发承载着情感共鸣、能力认同等意义的价值徽章。在现场的互动环节,纪丹雯同学邀请大家拍摄在活动中制作的“对NICE的印象”的落叶手工作品,通过Social Layer目前的一个应用将照片铸造成徽章发给NICE在链上的身份主页。

-End-



昨天,上海科创办发布了上海科创中心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具有产业特色鲜明、双创要素集聚、设计活力奔涌等特点,是上海标志性设计产业集聚区按照总体规划,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愿景为: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让我们期待以81号为再出发新起点的赤峰路,成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新引擎与新型创新策源地,共同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城市创新发展贡献知识与智慧、创新与设计的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青年报》、
设计丰收DESIGNHarvests、上海科创
编辑 / 榴莲
责编 / 雪青


阅读更多:

招聘丨欢迎加入同济大学设计学博士后流动站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8丨住:你选的空气净化器,空净化了吗?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7丨食:碳故事游戏——逃跑的食物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6丨食:自动贩卖机如何影响大学生饮食习惯?(2)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5丨食:自动贩卖机如何影响大学生饮食习惯?(1)

开放报名丨MIT City Science Summit & SoCity Community DAO Workshop

D&I×LVMH/DIOR 可持续时尚课程成果展开幕,欢迎观展!

新书推荐丨“一点设计”丛书最新出版:《设计商业与管理》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开幕作品:设计交响

春风化雨,其乐未央!范圣玺教授获评同济大学“师德师风优秀教师”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4丨食 · “环保餐盒”真的环保吗?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3丨衣:轻轻一喷付出多少代价?

回顾丨数据可视化工作坊:一场交换“隐私”的接力游戏

课程成果丨交互式数据可视化设计

《解放日报》专访娄永琪:上海,此刻,选择了设计!

《设计》专访丨胡飞:学科群建设将使同济设计教育更上层楼

课程成果⼁D&I与LVMH/DIOR的可持续时尚设计

《澎湃新闻》专访Aldo Cibic:以设计激发和创造生活的乐趣

处处设计,人人设计:WDCC主题展和六场工作坊这样诠释“设计无界,相融共生”!

WDCC 2022:7国14校学者共议服务设计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聚焦“设计教育”:我们如何面向和应对未来?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同济设计」的呈现、思考与行动!

重磅!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发布,尖峰论坛助力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

同济培养怎样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我院教师在《装饰》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开创人才培养新体系,同济大学“智能设计本科双学位计划”启航!

课程成果 | Studio2 · 同济飞亚达时间可视化项目(一):虚实之间

课程成果 | Studio2 · 同济飞亚达时间可视化项目(二):时间之外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2丨衣:你毕业了,你的校服呢?

「可持续设计理念」课程系列01丨衣:消失的裁衣店

课程成果丨研究生Studio2: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x环境设计

课程成果丨2020级工业设计:技术驱动,健康未来

D&I实验室系列丨机械臂实验室 RoboticArm Lab

《She Ji》学报第廿八期导览

课程成果丨Studio2策展 · 设计史「循·常 Back to LOOP Days」在线展览

同济设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全覆盖、三专业获评A+!

祝贺!我院校友孙大旺再获美国传达艺术奖卓越奖

我院iDVX实验室发布叙事可视化图表库 Narrative Chart(纳图)!

喜讯!我院教授设计作品获国际一流美术馆永久收藏 

娄永琪:教育可能是最需要注入设计思维的,因为它关乎未来!

2022QS排名升至12,D&I连续五年领跑亚洲!

咖啡+社群营造站!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再添“创新策源地”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