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恢弘巨献《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首现拍场丨中国嘉德2022秋拍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 “政治波普”与“玩世现实主义”大潮的影响下,张晓刚创作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 “血缘大家庭”系列,以其对社会集体、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传达出极具当代意义的心理记忆与情绪, “血缘大家庭”也成为张晓刚“身价最高”的系列,被看作是张晓刚从“表现主义艺术家”到“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圆满过渡,栗宪庭曾评价该系列作品“不但是张晓刚的艺术成熟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成熟……即使在使用西方当代艺术的语言模式,表达中国当代人的感觉的过程中,成功地转换为个人的话语”。
Lot 1571
张晓刚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
2007至2010年
布面 油画
250×330 cm
展出:
“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2022年4月16日至8月7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诞生于1993年,直接灵感来源是老相册中的家庭合影,从这些五六十年代的老旧黑白照中,张晓刚第一次认真审视每一个个体的脸,他个人的记忆、以及一个群体的记忆,也都在这一张张老照片中呈现。尔后,“大家庭”系列在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大获成功,引发国际性的广泛关注,成为艺术家标志性符号。但巨大的成功并未令张晓刚却步,反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探索中,不断融入更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将“大家庭”的意义一次次升华。本幅《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是张晓刚“大家庭”系列成熟阶段重要代表。画面主体沿用三口之家的标准合照模式,签名式的粉色斑痕与血缘线也同样保留。与此同时,本作打破常规地让一家人共用同一张脸孔,面部神情和眼波间的涟漪,以及将极具象征意味黄色和红色融于画面,都是以往之未所见。这张大型肖像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家人生感悟让伫立画前的观者为之动容——有的记忆充满诗歌,有的记忆饱含眼泪,这张老照片像是一扇通往旧时代的大门,定格了逝去的记忆。此外,本作恢弘的尺幅亦属张晓刚作品中少有,历时四年才得以完成。壁画式的尺幅也赋予它沉重的历史感,以宁谧且压迫的力量,将血缘、权力、个人与集体的记忆,永久地凝刻在画里。
粉色的斑痕:家庭关系的烙印
从1992年的《创世篇》开始,张晓刚的“斑痕”就贯穿了整个“大家庭”系列。这样一个超现实的细节,也成为《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画面中含义最为隐晦的诉说。在本作中,一家三口的皮肤上都印着相似的斑痕,张晓刚将其描绘成粉色的皮肤肌理。理解他们皮肤上的斑痕,需要结合画面中张晓刚象征血缘静脉的“红线”——这条红线穿过画中年轻母亲的肩膀、下巴,延伸到儿子的胸口和脖颈,在父亲的心脏处停止。这意味着三人之间的牢不可破的关系,但同时也暗示着束缚他们的枷锁。
1996年,爱丁堡水果市场艺术中心举办的“追昔——中国当代绘画”展览现场
也因此,粉色斑痕的所指也变得更明确——它是被家庭权力之光灼烧后留下的创伤,沉痛的作用力却在他们的肉体上留下难以泯灭的斑痕,甚至潜入他们的基因,遗传给了下一代,于是在《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中每个人的脸上都烙印相似的、遗传性的伤痕。而这种跨越全球的普遍性的创伤记忆,也使得画中的血线和斑痕跨出了画布,烙印在我们每一位观者的身上。 闪烁的目光:平静外表下的情感波澜
本作中一家人紧闭的双唇,暗示一种无法表达的共识,就像默守一个属于大家的秘密。照片背后指向的那个年代,正是张晓刚所成长的环境。“我不会画有笑容的人,或者大喊大叫的人,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训练成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一代人”。克制与沉默是那个时代的气质,画中儿子所佩戴的红领巾,以及父母身上时代感极强的工作服,也从穿着上显示出环境对个性的制约。
张晓刚《全家福1号》1993年 布面油画 100×130cm但是,眼睛不会说谎。在极度理性的画中,张晓刚将最后的一丝的情感笔触,留在了一家人闪烁的目光中。本作中,张晓刚尤其突出了人物眼睛的塑造,眼波里的涟漪是他们无声的呐喊,揭示着空洞茫然的脸孔底下面对过去与未来的内心矛盾,诉说着时代快速更迭给人带来的无法被磨灭的伤痕。相比其他画家在作品里直白地控诉与宣泄,张晓刚的这种沉默地回应,似乎更强有力。值得细究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男孩衣服上,张晓刚少见地把红色和黄色结合在了一起。红色和黄色对国人意义非凡,画家不再将其表现在肤色上,而是外化在孩子的穿着上。在历史记忆的灰色面容映衬下,孩子制服上鲜亮的黄色红色,为压抑的时代开了一个缝隙——这暗示着环境正在悄悄地变化,孩子代表着明日的希望,即使这种明亮的希望只存在于漫漫生活的片刻之间。于是《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最终替画家这一代人的共同创伤发声。
“重复”的艺术:我们奋力向前
受20世纪80年代西方波普艺术的影响,“重复”也逐渐成为张晓刚作画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但与快餐式波普不同的是,他的“重复”反映了大多数人被时代塑造的意识。
在大家庭系列的成熟阶段,张晓刚将“重复”发展到了极致——对比系列前期的作品中,画中人物的面孔虽然相似,但父母和小孩的面部仍然具有一定的区别性;而在《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里,妻子、丈夫包括孩子逐渐共用了同一幅面孔,除了发型和服饰的不同,几乎无法区别他们的面部。长时间凝视这三人的面孔,多次重复所带来的熟悉感,会逐渐转变为陌生。就像当我们长时间盯着镜中的自己,不用多久,我们的形象就开始变得抽象和浑沌,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感觉。
被问到创作的灵感是否都和过去有关,张晓刚回答到:“我一直和过去纠缠不清,是因为我更喜欢描绘记忆,对时尚反倒不感兴趣。”这也解释了张晓刚一直重复创作大家庭系列的原因——艺术就是真诚地面对自己,所有过去所受的苦难都是财富。固执的张晓刚习惯于在作品里表现个人记忆,也在不断地重复绘制中,安抚治愈了自己的创伤性体验。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所著:“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却不停地被浪潮向后推去,直至回到往昔光荣岁月。”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