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先民刻印于贺兰山岩壁之上的岩画经过数千年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宁夏不可缺少的文化与艺术的组成部分,贺兰山也因此成为了宁夏文化艺术的天然载体及象征。设计取意贺兰山石便是希望建筑本身能承载宁夏厚重的文化底蕴及精神力量。建筑形象上提取贺兰山石粗犷有力的形态特征,通过五个山石体量的组合,呈现出富有张力的建筑形态。使得美术馆本身成为一件城市中的公共雕塑,并在巨大尺度的环境中塑造了新的精神锚点。
建筑设置于场地南侧,通过室外展场与北侧道路衔接。建筑西北角的入口广场衔接来自北侧公共轴线的人流,通过景观的引导到达美术馆入口。建筑以一块完整巨石为初始形体,通过分裂巨石从而形成多个建筑体量,对应西北向的人流打开入口设置中庭空间,并在空隙处通过屋顶及玻璃幕墙将建筑重新整合为一个完整形体,呈现出贺兰山石矗立于茫茫戈壁的写意景象。
建筑造型力求简洁,同时注重细节的设计。三角形作为建筑的母题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建筑体量通过切割形成多个三角形的折面,强化山石体量感。在公共服务区体量顺应墙面形态结合内部功能,形成渐变的三角窗。南侧大面积的三角窗为办公及画室空间提供了良好的采光条件。屋顶上的三棱锥天窗呈现出蕴含几何韵律的图案感,同时还也承担着中庭采光的功能。立面石材上手工凿出的条状刻痕呈现出的质感,与大面积玻璃幕墙平整表面的对比更强化了山石形态的粗犷。室内空间的石材面上嵌入错落窄长的磨光石材,丰富墙面的肌理,呈现更为亲人的立面尺度。
建筑室内与室外浑然一体,山石的体量既是外部形象的呈现,同时也延续到建筑内部空间。在山石形体组合后自然形成的空隙之中,创造了多样的峡谷空间,形成山、谷相依之态。展厅体量之间的空间曲折狭长而高耸,峡谷之间通过不同高度平台的多维穿插,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并形成环状的参观流线,同时使得每个展厅出口处均设置有休息空间供人停留。
美术馆公共空间与自然光线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峡谷侧面缝隙中渗透进来的阳光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变换位置,生动地勾勒出山谷形态。屋顶天窗处投下的光影如同透过云层的阳光在山谷中游走,为室内空间更增添了一份趣味。
一个优秀的美术馆既需要大量多样的展示空间,也需要完善的配套功能。在外部起伏多变的建筑形态之下,宁夏美术馆提供了十个形态规整的展厅空间,充分满足各式布展的要求。展厅分别设置于建筑一至三层,其中建筑一层设置三个展厅,包含一个 1200㎡、8 米净高的高大展厅,为大型美术作品提供了极好的展示空间,并能激发艺术家们为此空间创作新的形式的作品。
项目图纸
形体生成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3.6米标高夹层平面图
10.2米标高夹层平面图
19.2米标高夹层平面图
负一层平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编辑:邵珠琦
*本文内容来自建筑事务所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