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三生三死的大卫,还不算英雄?
欣赏大卫的画作,如同重温一段漫长的法国艺术史。
大卫开始作画时,在艺术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旧制度下的法兰西传统画派:
以布歇和弗拉戈纳尔等人为代表的洛可可风格风靡一时,艺术风格完全由贵族阶级塑造和诠释。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以理性为基础的全新思考方式开始传播。
大卫的《自画像》1794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艺术领域出现了求变的想法,渴望回归精确、严谨的古典风尚。
在意大利,堪称完美的希腊、罗马绘画艺术深深震撼了年轻的大卫。在古典风格和哲学理想的感召之下,大卫将自己的艺术引向了古典主义之路,成为「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之首。
新古典主义的英雄
无论是文学、时尚、还是艺术,总逃不过轮回流行的命运。人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总会不自觉地怀念过往,古典主义由此诞生。
这是一种学习古代、崇尚古代、模仿古代的浪潮,因围绕着古代希腊、罗马的风格而得名。它在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盛行,但是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就开始逐渐衰落,这时,一个未来将会在艺术圈大展拳脚的孩子,出世了。
少年大卫。图\网络
从小就酷爱艺术的大卫,一直都认为,自己会成为最出色的艺术家。
大卫虽然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却是个努力上进的好孩子,他刻苦勤奋,费心钻研,为了进入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学习,大卫孜孜不倦地进行练习——在当时,若得不到绘画雕塑院的首肯,便无法开启艺术生涯。
大卫学习了构图和透视,钻研历史题材,不知疲倦地练习素描。但如果想做出一番辉煌事业,他就必须先拿下罗马大奖。
罗马大奖是什么?
这是一块进入艺术圈的敲门砖,获奖者将得以在罗马这座“永恒之城”住上四年,并在这里完善自己的技艺。
弗朗索瓦·布歇名画《伏尔甘给维纳斯看为埃涅阿斯打造的兵器》,这是当时较为流行的古典主义画作的风格。图\网络
但是,评选的苛刻程度也可想而知,评委们要看的不是艺术家多么多么努力,而只关注,这是否是一幅惊艳四座的作品。只顾着埋头努力,却还没有在个人风格上开窍的大卫,连续参加了三次罗马大奖,都空手而归。
艺术家的自尊心可不能随意揉搓,搞不好要出大事,这个一根筋的大卫差点要绝食自杀,要不是1773年的一幅《塞涅卡之死》,被罗马大奖的评委夸了夸,画得不错,艺术圈差点就失去一位绘画大师了。
与大卫之后成熟的画作相比,这幅《塞涅卡之死》确实有些矫揉造作,简单来说就是,场景描绘稍显刻意,不够自然流畅。
《塞涅卡之死》1773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同样是描绘死前的人物群像,大卫在1787年的这一幅《苏格拉底之死》就成熟许多。
虽然色调比较单一,但是苏格拉底一手指着天,周围的人围绕而动,构成了颇具古典风格的浅浮雕样式的和谐结构。
《苏格拉底之死》1787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可见,大卫的功力是相当优秀的,所以成功,那是必然的事。
1774年,大卫的一幅《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发现安条克的病根》深得评委们的心,罗马大奖这不就拿到手了!这一年,可谓是大卫的重生之年。
《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发现安条克的病根》1774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幅画的构图与《塞涅卡之死》有点像,背景里同样有大量的圆柱、帷幔和仿古的家具作为装饰,但画中效仿鲁本斯风格的人物减少了,让人能轻松地看懂画中的场景——这是「新古典主义」的原则之一。
有了这块敲门砖,大卫算是正式进入艺术圈了,他信心倍增,更加努力练习,1784年,凭借着《荷拉斯兄弟之誓》彻底征服了这个圈里的人,一度在圈里圈外,都成了红人。
《荷拉斯兄弟之誓》1784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幅画呈现的故事是大约公元前650年,图鲁斯·霍斯梯留斯统治时期,为了结束罗马与阿尔巴朗格之间旷日持久的血腥战争,人们决定用一场决斗来分出胜负。
荷拉斯兄弟代表罗马、库利亚斯兄弟代表阿尔巴朗格出战,但这两家的关系却十分亲密。最后荷拉斯兄弟获胜,阿尔巴朗格从此臣服于罗马。
大卫在此表现的是荷拉斯兄弟向他们的父亲起誓,至死为国而战的场景。
《荷拉斯兄弟之誓》局部,场景围绕着“三”这个数字展开,“三〞被认为是完美的象征:三兄弟、父亲、三个妻子还有三个拱门。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整个构图建立在女性的悲伤和男性的英勇这两种情感的对立之上。三兄弟迎向父亲,这一动作突出了三把兵刃的存在,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兵刃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锋利的刀剑反着光,闪烁出金属的光泽,让场景笼罩在残酷的阴云之中,同时也预示了决斗的悲惨结局。
《荷拉斯兄弟之誓》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三兄弟双腿分开,拥抱在一起,展现出他们团结一致的精神气概。决斗最终的胜利者背对着观者,他身材魁梧,肌肉坚实,一只手拿着长枪。
男人们的眼神交汇在一处,这使他们紧紧相连。画面构图方向交叉:身体、石柱和剑处于垂直方向而伸出的臂膀和女人们的身体则在水平方向。
《荷拉斯兄弟之誓》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女人们的身体相互依靠,她们也在精神上相互支撑,她们柔软的服装、疲惫的姿态预示着浪漫主义的诞生。
这幅画是受路易十六(这个人后面还会讲到,但是立场却完全不同了)委托创作的,路易十六想要一幅表现古代主题的作品风格要契合当时的风尚,尤其要突出信守誓言、正直、忠诚这样的美德。
大卫在巴黎开始创作1783年来到罗马后的次年将它完成。在他罗马的画室里,这幅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巴黎,公众的反响同样热烈,这让大卫坐上了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的头一把交椅。
这些人,像是活过来了一样!
大卫在肖像画方面被世人认可,是因为这一幅《斯坦尼斯拉斯·波托茨基伯爵的骑马肖像》,这个造型,颜色,画风,是不是和那一幅著名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有那么一点相似呢?
《斯坦尼斯拉斯·波托茨基伯爵的骑马肖像》1781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也正是奠定了大卫肖像画风格的重要时期。
这位骑着马的帅哥,是波托茨基伯爵,整个空间都被主角和他的马占据,人物姿势既充满英雄气概,又让人觉得和蔼可亲。
同时,这幅肖像的魅力还在于它纯净而柔和的色彩:黄色的裤子、带有襟饰的白色衬衫、带马刺的黑色低筒靴、有着蓝色和金色光泽的马鞍垫,以及绿松石色的肩带。
这幅肖像画创作于罗马,于1781年在巴黎的沙龙上展出,反响热烈。
优秀的肖像画大卫手里可是多得很。
这幅《萨宾妇女》是大卫花了四年时间才画好的,他自己称这幅画的风格为「纯粹的希腊式」。
《萨宾妇女》1799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大卫在这里展现的情节不是著名的绑架萨宾女人事件,而是塔提乌斯率领的萨宾人意图救回被罗慕路斯率领的罗马人所绑架的女人的时刻。
《萨宾妇女》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场战争是一个缓和的标志,大卫也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
在经历了大革命的血雨腥风之后,是时候摒弃复仇的欲望,放下同胞相残的怨恨,让国家回归和平了。
不愧是时刻怀揣着家国大业的大卫,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要实现世界和平的理想。
如果大卫最出圈的画有一个「最受欢迎」排名的话,前三名里铁定有一个《马拉之死》。
《马拉之死》1794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幅画的背景采用了单色背景,只在右侧有些许亮光, 将马拉凸显出来。画中明亮的元素仅有白色的浴巾和流着血的躯体。马拉手里拿着夏洛蒂·科黛的信,信的内容清晰可辨。
至此,大卫画下了他新古典主义时期最具戏剧性的一幅作品。
事实证明,大卫对于「死亡」的描绘比较热衷也非常擅长。
从这些肖像画里,我们不难看出,大卫其实具有一种二元特性:一方面,他在理性上偏好充满公民精神的历史题材绘画;另一方面,他又选择采用世俗而非浪漫化的方式来呈现他所喜爱的肖像画。
大卫以个人化、现代化的方式对肖像画进行了革新,他也成了受人追捧的肖像画家。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1800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1800年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其实算是一幅“工具画”,因为最初这是受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委托创作的,查理四世希望借此拉近与法国的关系。
拿破仑看了非常喜欢,后来又委托大卫复制了三幅。
这幅骑马肖像画以寓言式的风格,表现了拿破仑从圣伯纳隘道穿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波河河谷,第二次远征意大利时的情景。
这位第一执政官在画中身着礼服,但实际上他当时穿的只是简单的战斗服。一阵大风将披在他肩上的斗篷吹起,洋溢着历史画作的气息。
《拿破仑皇帝在杜伊勒里宫的办公室里》1812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大卫与拿破仑的缘分也就此展开,他成为这位帝王的御用画家,后来委托给他一个艰巨且宏大的任务——
而这个作品,也成就了大卫人生的最后一个高峰。
曲终人散,英雄落幕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以拿破仑一世的名义称帝。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一幅面积达60平方米的巨幅画作,画里有100多个人物,描绘了拿破仑在加冕之后准备为他的妻子约瑟芬戴上皇冠的场景。
加冕现场华丽宏伟,盛况空前,构成了一幅不同寻常的群体肖像画。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1806-1807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1805年,大卫晋升为首席官方画家,并在他的学生、深得其信赖的助手乔治·鲁热的大力协助下,于次年完成了创作。尽管约瑟芬占据了画布的正中心,但通过众人整齐划一的姿势,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拿破仑身上。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一条鲜亮的光带生动地照亮了画面里的主要人物。
拿破仑的兄弟姐妹们盛装出席,前景从左到右分别是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和弟弟路易,妹妹爱丽丝、波利娜和卡罗琳,继女奥坦丝·德·博 阿尔内和她的儿子拿破仑·查尔斯·拿破仑,奥坦丝的右边是约瑟夫的妻子朱莉·克拉里-贝尔纳多特。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拿破仑的妹妹们对约瑟芬怀有敌意,拒绝为她挽起厚重的典礼披风,于是这项任务交给了两位贵族妇女——这完全符合当时真实的场景。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拿破仑的母亲莱蒂西亚因为支持吕西安,并没有出席典礼。不但大卫还是画上了她面带微笑出现在荣誉观礼台上的样子。据说她本人对这张肖像十分满意。
约瑟芬十分恭敬地躬身接受皇冠。她膝下的天鹅绒垫上面绣着金色的蜜蜂,这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象征,代表着不朽与重生。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局部。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荣光时,大卫因拿破仑得来风光无限的生活;失势后,大卫也因拿破仑的倒台被驱逐出境。1814年的滑铁卢战役既是拿破仑的绝唱,也是大卫的终曲。
《1804年12月5日分配鹰旗后向皇帝宣誓的军队》1810年。拿破仑委托大卫创作了四幅大型画作,组成了一个系列,旨在以空前的排场庆祝他登基,这也是其中一幅。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大卫已经被认定为弑君者,此外,他还在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参与签署了《帝国宪法附加法案》——这一法案阻止了旧制度特权的恢复,禁止波旁王朝复辟。
然而,风水轮流转,新国王路易十八(1793年大卫参与投票处死的路易十六的兄弟)作为遭人憎恶的波旁王朝的一员,计划恢复许多被废除的贵族特权。大卫与路易十六的过节也在这时被后辈找上门来,大卫只得走上流亡之路,定居在布鲁塞尔。
《朱丽叶·德·维尔纳夫肖像》1824年。
图\《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这是大卫流亡期间的作品,画中是一位同样流亡在外的贵族夫人,不管是从巨型的画幅还是精湛的工艺上说,朱丽叶·德·维尔纳夫的肖像画都是一幅不朽的名作。
大卫着力表现朱丽叶精致的脸庞,也乐于呈现背景里的诸多元素,包括华丽的竖琴和桃花心木乐谱架。这幅肖像画之所以成功,完全是因为大卫在作画时明显感受到了画中人物的愉悦之情。
1819年1月1日,他在给儿子的新年贺信中写道:“我所有的同事都将返回法国。如果我意志薄弱,也请求召回,那我也会是其中之一。你了解父亲,知道我生性骄傲……”
《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插图
伟大的法国画家大卫,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巴黎。
这位怀揣着英雄主义的艺术大师大卫,还有很多惊艳世界的杰作,尽数收录在这本纸上美术馆系列的《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中。
复制下方的淘宝口令,即可下单购买,欣赏大师名作,纸上美术馆系列带给你更多惊喜。
复制淘口令,即可购买
天猫:全景地理图书专营店
89¥KE8a2HulzMB¥
-END-
文、编辑丨笑笑
插图来源 | 纸上美术馆系列《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首图 | 纸上美术馆系列《大卫:英雄主义的理想》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