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宫廷画家郎世宁在帝王审美集团的影响下、在中国传统画派与西画风格的交流碰撞中,一步步探索出中西融合的平衡点,在康雍乾三朝盛世中,稳守宫廷画家之职,树立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文|中央美术学院 栗若橦
编辑|卓楠
嵩献英芝图
《嵩献英芝图》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来华后在雍正二年创作的祝寿图,是一幅颇有西画风味的绢本设色画。白鹰、灵芝、老松等传统文化中象征瑞物的元素添置其中,展现了郎世宁对中国文化的研习与了解。
作为一个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外籍宫廷画家,他的画面带给我们哪些信息呢?
请欣赏
《嵩献英芝图》轴 绢本设色 242.3cm×157.1cm
郎世宁 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画家
我们强调郎世宁宫廷画家的身份,是因为这个身份对他所画题材与所用技法都起到了一定的规制作用。
清代,遇到重大事件,往往需要宫廷画家用绘画形式记载。宫廷画家服务于皇室,所绘题材便多为记载和献礼类。以此为依据,我们不难分析出,这幅《嵩献英芝图》也应是为宫廷某件大事献礼而作。
画中署款“嵩献英芝”,对应“松”“鹰”“灵芝”等“瑞物”。再看左下角署款为“雍正二年十月臣郎世宁恭画”(图1),联想到雍正帝的生辰在十月份,那么这幅画的作用就很明显了——为“万寿节”而作。
图1《嵩献英芝图》署款
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为皇帝祝寿,是清宫中重要的典礼活动。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引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
画中灵芝(图2-3),是蕈的一种。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我们可在《神农本草》中见到相关描述:
“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
——《神农本草经》
图2-3《嵩献英芝图》局部 灵芝
再如白鹰(图4),是白羽之鹰。画中白鹰体羽主要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点,属白色型的矛隼,是隼科的一种。古代以白鹰为瑞物。 《辽史·太宗纪上》记述:
“猎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
——《辽史·太宗纪上》
图4《嵩献英芝图》局部 白鹰
图中所绘苍松、白鹰、灵芝、紫藤(图5)、山石、流水,都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强健、长寿和吉祥。
图5《嵩献英芝图》紫藤
“中西合璧”
郎世宁来华后,并非一开始就走上了中西融合的路线。之前在意大利,他接受的是西方系统的绘画训练,并在意大利的教堂中绘制壁画。西方布面油彩的技法与东方绘画的技法迥然不同。
“欲以欧洲光线阴阳浓淡暗射之法输入吾国,不为清帝喜,且强其师吾国画法。因之郎氏不能不曲阿帝旨,弃其所习别为新体。”
——《郎世宁画集》
绘画材质上,抛弃了之前布面油彩的形式,而是在绢本上用东方水墨颜料以及毛笔作画;
在技法方面,不再强调西方绘画中强烈的明暗对比与体积,而是一步步向写意的风格靠拢。
可以说,他是在宫廷的强势要求下,改革原技法,吸收中国画元素,最终得到了“中西合璧”的新风格。
但在这幅《嵩献英芝图》中,我们仍看到了明显的西画立体效果。因为这幅画是郎世宁来华后较早期的作品,这时期所谓的“中西合璧”,其实是“西法中绘”。
郎世宁依旧运用了西方写实绘画的表现思路,依旧细致刻画了画中物体的明暗、体积、质感,甚至在松树枝干上表现出了层叠的阴影(图6)。
图6《嵩献英芝图》局部 层次丰富的枝干投影
他只是将创作的材质和工具变成了中国画中的绢本、毛笔、水墨。《嵩献英芝图》还是西方绘画的创作思路,正是“西法中绘”。
山石之趣
仔细观察画面,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点:近景的山石与远景的山石在表现方式上明显不同。
近景的山石,充分表现了明暗、体积、质感,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图7);
而后景的山石,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山水的表现方式(图8)。
这是为何?
图7《嵩献英芝图》局部
图8《嵩献英芝图》局部
笔者考虑到:郎世宁在成为清廷的宫廷画师之前,是一名传教士。
对于一名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来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万物之灵,所以把人看作衡量万物的标尺。在西方绘画的精神观念中没有“意象”之思,绘画的目的是致力于对静观之物的“再现”。中国绘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其重“意”而轻“形”的精神层面也呼之欲出。”(引自张丹《兼容与排异:由郎世宁绘画试探清宫西画东渐》)
这幅《嵩献英芝图》创作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即郎世宁来华后的第九年。他固有的观念与中国画中“重意而轻形”的观念相悖,加上他对中国画传统技法还未完全掌握,郎世宁不敢大篇幅地用写意方式完成作品,只是将写意味道的山石放在后景。
对比后期郎世宁在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创作的《白鹰图》(图9)便可看出他中国画技法的显著进步,不再工于细致写实,明显具有了写意山水的味道。
图9《白鹰图》轴 绢本设色 121.7cm×64cm
朗世宁 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样的处理方式,也反映了在位皇帝的品味。当时的雍正帝,是一位对西方文化接受度较高的皇帝,他经常穿上洋装让画师记录下自己的样子(图10)。
图10《雍正半身西服像》郎世宁
雍正帝如此的态度,也给了当时正在努力研习中国画的郎世宁一个宽容的学习空间,皇帝对他画面中明显的西方风味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嵩献英芝图》中,中西融合的特点便充分展现了。
画家档案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年),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等。
延伸阅读
《中国早期油画史》,李超,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清代院画》,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兼容与排异:由郎世宁绘画试探清宫西画东渐》,张丹,《艺术探索》,2010年,第24卷第2期;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绘画风格述要》,邓军,《兰台世界》,2013年第5期。
了解更多,参见《中国画鉴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
《中国画鉴赏》
赵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4月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