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让之(1799一1870),仪征(今江苏扬州)人。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熙载为名,字让之,又字攘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晚清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其中以篆书、篆刻的成就为最高。
吴让之刀法承邓石如,以冲刀为主,同时在实践中又参入切刀,用偏斜之刀背而成披削浅刻,因线而异,综合运用,使转自然,能充分表达笔意,坚实得势,立体感强,生动自然,内涵丰厚而又富有神韵。吴让之的篆刻艺术,既是学习邓石如的一个典范,更是独领风骚的一个高峰。他篆刻中有许多技法具有发蒙意义,其后的吴昌硕、黄土陵等,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成为一代大家,这也足以证明吴让之篆刻的艺术价值之所在。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上期回顾)

吴让之篆刻的横,包含着两方面的笔画,一是篆书文字原来的横画;二是由其他笔画如弧、折、曲等变化而成的“横”画。根据其形态来分析,朱文印中较为一致,白文印中的变化较多。主要是按不同的字法、章法和刀法而有粗细、长短之分。
一、露锋横
露锋横中,可以看出吴让之运刀的方向,在印石上是以笔画(自左至右)的运动方向刻,而钤拓后便刚好相反。故其形态是起笔时就露出了刀锋。如“吴熙载印”中“载”的一短横,“楚客”中“客”的一横(此横在小篆中为斜笔,所以形态上露锋,也可视为末尾的出锋)
吴熙载印
楚客
“赵之谦”中“之”的一横,“奉檄之余”中的“奉”“之”“余”的一些横笔,均是露锋,而且其形状大多为燕尾,由双刀而成,由此也可以见其刀法的渊源,与浙派有较大关系。在笔意的表达上,露锋可传达一种苍茫的意趣,但过分则有粗率的弊病。
赵之谦
奉檄之余
二、出锋横
出锋横,是指在横的末端露出刀笔锋颖的笔画,其作用与弊端也与露锋横相似。但是,由于其出锋是在笔画的尾部,符合用笔的规律,所以利大于弊。出锋有“燕尾”形的,如“姚正铺印”中“正”的第一笔,落笔由轻至重,逐渐铺毫而出,用刀以双刀法,出锋锐利。
“楚畹农”中的“农”、“吴廷飏字熙载”中的“载”也有类似手法。
楚畹农
吴廷飏字熙载
除此之外,还有些较为含蓄的和不规则的出锋法,如“臣镕私印”中“臣”字中间的一横,燕尾不太锐利,但尚可辨别;
臣镕私印
“甘泉岑铭之印”中“甘”字中间的一横,用刀出锋,一长一短;
甘泉岑铭之印
“迟云山馆”中“云”字的一横,略出一锋于中,使原本较方整的收笔,显出几分灵性来。
迟云山馆
此外,还有一些出锋较尖的“尖锋”,如“药农”的“农”,用笔由轻至重,再由重至轻,提笔出锋空回而成,用刀上也是轻落轻出,中间较为沉实。各种出锋处的变化,也是观察吴让之用刀的着眼点。
药农
编辑:高佳晨、许齐、陈榕
推荐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