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浦东美术馆因疫情处于闭馆状态,在此期间,仍有观众持续购买美术馆通票(全年有效,线上持续有售)。在此,MAP特别为支持和厚爱我们的热情观众们准备了小小心意!
自2022年3月10日起,
在本次临时闭馆期间
购买美术馆通票的订单,
均有精美好礼相送!
观众们可于开馆后前往美术馆文创商店凭订单兑换相应礼品!
具体活动及礼品详情,请戳以下链接查看:
2022年2月28日,浦东美术馆年度首展“水之域”正式开幕。展览由浦东美术馆和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联合主办,主题围绕人类生活核心——水,呈现了共100余件展品。
展览期间,MAP公教部的小伙伴将以展览主题为出发点,进一步为大家讲解部分展品的时代、地理、人文背景等。作为此系列的第一期,今天我们将围绕展览第二章“水的日常生活”中与因纽特人相关的展品,向大家展现北极圈一带因纽特人部落的独特文化遗产和生存现状。
相关推文
主题展厅全景
在展览“水之域”第一章节的结尾,穿过可以看到东方明珠的长走廊,我们会来到一个小小的展区空间,这里展出了儿童雨披、各类手工雕塑、以及摄影作品《乌马纳克》等三组展品,向我们展示了因纽特人过去与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
“水的日常生活” 因纽特人相关展品展厅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因纽特人的生存环境
因纽特人居住在从西伯利亚东部,经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到格陵兰,东西相距约6000公里的北极和亚北极地带。他们在北极地区已经生活了数千年。
卡米耶 · 米歇尔 (b.1988 ,法国)
《乌马纳克》(部分),2015年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终年严寒的格陵兰岛,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在此定居的因纽特人形成了极尽所能利用生存环境中大多数物种的习惯。其中,海豹是他们捕猎的主要对象。
作为重要生存资源的海豹
那么也许你会问:海豹那么可爱,为什么因纽特人一定要捕猎海豹呢?吃其它的鱼不行吗?比起身型巨大的海豹,普通的鱼儿也更便于猎捕。
卡米耶 · 米歇尔 (b.1988 ,法国)
《乌马纳克》(部分),2015年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这是因为对于因纽特人来说,海豹的作用远不止于制作衣服。海豹的肉、脂肪和血液可以作为食物,皮毛可以作为衣服、房屋的屋顶、独木舟的外壳,而海豹肥肥的油脂可以作为油灯的燃料。因此因纽特人制作的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品,也都与海豹有关。
本展厅中右手边的展柜里,摆放着因纽特人手工制作的各种迷你雕塑和捕鱼用品。其中,三个可爱的海豹小雕塑形态各异,这也是因纽特人长期对海豹观察的结果。
海豹、独木舟、兽形雕塑、鱼叉、鱼饵等手工制品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海豹雕塑
阿马萨利克区,格陵兰岛,20世纪初
木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海豹与日常衣着
进入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可爱的儿童雨披,半透明的材料表面布满了褶皱,同我们日常的服装很不一样。这件大衣由可拉伸的海豹肠以直角的形状缝制而成,可以完全防水。
儿童雨披
阿拉斯加,美国,20世纪初
海豹肠,皮革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你知道吗?
在布展时,由于展览中还有另外两件雨披作品:一件来自云南彝族的雨披,一件是艺术家维克多利亚·沃杰霍斯卡(Wiktoria Wojciechowska)在2013年杭州台风期间拍摄的影像作品《瞬间》。为了做出区分,我们的工作人员亲切地称这件雨披为“海豹肠雨衣”,既形象又可爱。
《瞬间》(左),云南彝族斗篷(右)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海豹的捕猎方式
因纽特人捕捉海豹的方式也展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由于夏秋两季海面上没有冰层,海豹会浮出水面呼吸,当地的猎人就会在此时坐上独木舟出海捕猎,使用一种特殊的鱼叉射向海豹。这类鱼叉可以组合分解,当鱼叉的头部刺入海豹肉体后,头部会与鱼叉分离,仅剩一根带子与相连的浮标和鱼叉头部连接。当海豹因伤势过重再次浮出水面时,猎人通过连接浮标的带子将其拉近,用他的尖刀将其捕获。
在海豹雕塑的展柜中,也分别向大家展示了因纽特人在海洋捕猎时使用的各种工具。
鱼饵(左),鱼钩(中),鱼叉(右)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你知道吗?
因纽特人也被称为“爱斯基摩人”,意思是“爱吃生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北极地区缺乏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果和蔬菜,而长期只吃肉食会导致维生素C的缺少。生肉可以更好地保存肉中的维生素,这让因纽特人可以预防败血症等病症。
宗教信仰中的神兽形象
同一个展柜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展品:名为Tupilaq的兽形雕塑,它们常以半人半兽的组合生物形式出现。
兽形雕塑(Tupilaq)
阿玛萨利克区,格陵兰岛,20世纪初
木,鱼
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在因纽特人的宗教中,Tupilaq是被制作出来的复仇怪物,通过宗教仪式赋予这些怪物生命,然后把它们放入海里去寻找和摧毁一个特定的敌人。最初它们都是用易腐朽的材料制作而成,所以没有一个被保留下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展品是在因纽特人与欧洲人接触之后,使用木头、骨头和象牙制作而成的纪念品,仅用于销售,而不再带有任何邪恶的诅咒。作为格陵兰因纽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被作为收藏品受到高度重视。
相机下真实的当代生活
进入展厅后,左手边墙上的作品名为《乌马纳克》,这组摄影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格陵兰岛的现在与变化。作品的标题是格陵兰岛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名称。艺术家通过她的眼睛和相机,定期记录这个城镇1300名居民的生活,由此见证了格陵兰岛发展的矛盾。
卡米耶 · 米歇尔 (b.1988 ,法国)
《乌马纳克》,2015年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现在,因纽特人的生活已经非常现代化了。他们不再食用生肉,而是烹饪后的食品;他们不再住在冰屋和兽皮屋里,而是住在通有暖气设备和下水道的木板房子;他们不再使用海豹皮制作成的皮划艇,出行也不完全靠因纽特犬拉动雪橇了,因为有了汽车和现代船只。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乌马纳克》(部分),2015年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现代的科技和生活方式给当地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例如生活方式逐步西化,流行音乐、牛仔裤、电视节目的普及不仅使得身份认同问题慢慢浮现,而且也使得当地的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被改变。
同时,开放领地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和保护自然之间的矛盾等等也日益严重。通过这一张张照片,我们将更直观、更清晰地面对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种种问题与矛盾。
你知道吗?
乌马纳克虽然只有1300多位居民,但已经是格陵兰岛的第八大城镇,也是该国最北端轮渡码头的所在地。这里是一个狩猎和捕鱼的基地,还有一个罐头厂和大理石采石场,这里房子的外表面也充满了缤纷多样的色彩。
卡米耶 · 米歇尔 (b.1988 ,法国)
《乌马纳克》(部分),2015年
弗朗索瓦 · 施耐德基金会所有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展览“水之域”的中关于因纽特人的展品部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是不是忍不住想要来现场一睹展品真容?待疫情散去,浦东美术馆等你来!此外,本次闭馆期间购买通票,更有MAP文创商店火热产品赠礼!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选购通票(全年有效,线上持续有售)。
【单次通票购票二维码】
正在展出↓
购票预约详情请戳 ↓
【单次通票】
【指定日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