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P 華艺数:英国流明艺术科技奖中国地区官方社区。
【LAP对谈】
变化自然中的数字造物
—拟态与吴子薇
01
【机器学习与“拟态”】
“拟态”是⼀个多屏影像装置,是一次用算法计算的⽅式来模拟生物学拟态过程的艺术实验。


自然中的拟态(左)与机器模拟生物学拟态(右)
⽣物学中的拟态,是⼀种自然界中的物种保护⾃身的独特⽅式。有时,物种会改变⾃身的颜⾊和图案来适应环境。这⼀现象基于⾃然,⼜不是原始的⾃然。在这件作品中,创作者吴子薇与黄令东运用摄像头实时拍摄花卉和植物的图像,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成最适合该环境的昆⾍外表的新的颜⾊和图案。
作品使⽤遗传学算法,其中一种算法为捕⻝者,另一种算法为拟态者, ⼆者相互寻找,并基于此⽣成最佳渲染状态,⼀次⼜⼀次的重新刷新。
在算法演变的过程中,拟态者的算法⽣成越接近背景图⽚的拟态,越容易存活。存活下来的拟态者⼜可以基于⾃身繁育出更好的拟态者。以此⽅法进⾏育种(breeding),选择(selection),变异( mutation)。昆⾍表⾯细节会⽣成时间有关的纹理变化。起初,昆⾍表⾯就像下图左侧的图⽚⼀样,具有随机的颜⾊。经过⻓时间的机器学习⽣成,它看起来⾮常接近背景(下图右)。


⽩南准的《TV Garden》(1974-1977)
展览⽅式致敬⽩南准的《TV Garden》(1974-1977), 构建 ⼀个未来的景观,科技作为⾃然环境的⼀部分。从作者吴子薇的⻆度来说,能在50年后与之跨维度对话,结合机器学习的最佳物种于其中,是⼀种有趣的结合。
02
【拟态与吴子薇】

作者吴子薇与 'Mimicry'《拟态》展览
“这个作品受启发于李普曼《公众舆论》中关于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 他提到在传播学中“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种主观的,有偏⻅的,经过传播媒介选择加⼯后的“象征性现实”, 与客观现实产⽣了⼀定的偏移。真实环境,拟态环境,反应⾏为,后续影响四个部分形成了⼀个循环,相互改变,相互依存。”
- The Lumen Prize2018学生奖获得者吴子薇

吴子薇,媒体艺术家和研究员,1996年出生于中国深圳,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现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媒体与艺术系和CAiRE的在读博士。
吴子薇的作品曾获得Lumen奖,Bastsford奖。研究发布在SIGGRAPH和EVA London等学术会议中。作品曾在国际众多艺术机构展览及汇报,包括俄罗斯CYFEST媒体艺术节,挪威生物艺术中心NOBA-Vitenparken ,伦敦Watermans 美术馆,Cello factory, NeurIPS AI Art Gallery, 香港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北京时代美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等。
吴子薇出生长大在深圳,接受了长期的绘画训练,14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转向了用科技进行艺术创造,开始正式的学习艺术。2018年,她从跨媒体艺术学院(SIMA)毕业并搬到了伦敦,在伦敦金史密斯大学攻读计算艺术硕士学位,并在同年成为流明奖学生奖获得者。
“ 我来自中国的新城市深圳,位于香港的对面。深圳的电子工业很发达,中国大部分的电子出口都是在那里生产的。因此,我从小就对电子和科技小玩意很感兴趣。与整天画画相比,我觉得能够控制不同的媒体来创作艺术作品真的很兴奋。而且,我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遇到许多不同的、有趣的人。”
她的研究主要关注科技,生物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使用一系列的新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进行生物学作为作品概念,生物信息作为数据,生物材料作为媒介的跨学科研究创作。
03
【LAP对谈吴子薇】
LAP :作为2018年The Lumen Prize流明奖学生奖的获得者,可以与我们LAP给群友们分享报名参赛过程?
吴子薇:2018年获得The Lumen Prize 真的是非常幸运!在本科毕业前后刷朋友圈,我看到了本科系里的老师,吴珏辉老师转发的相关报名信息,觉得科技艺术类的奖项挺合适的,而且主要是英国的奖项,我也很快就要去英国学习了,就投了一下。整体投稿的时候非常顺利,学生报名是免费的,但是需要将学生证明邮件发给主办方,来获得一个报名用的编号。当时比较临近deadline了,我就半夜发了一封邮件,第二天就收到了回复,所以很顺利的在deadline前提交了作品。
LAP : 获奖作品《坦塔罗斯的惩罚》在2018年获得学生奖后,是否在学业及事业上有什么改变?
吴子薇:我个人感觉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是获奖的时候刚好是我在英国读Goldsmiths的Computational Arts 的MFA开学前几天。我本来想的就是去感受一下颁奖典礼现场,没想到自己得了奖。而且当天晚上就有了很多与成熟艺术家交流的机会,突然发现原来之前在网上看的艺术家就在身边。比如说当时跟我聊天的之前Lumen prize得主Andy Lomas, 聊着聊着居然发现他马上要来Goldsmiths同专业当老师。再比如说同年的Gold Award 得主Mario Klingemann, 在我后续上 AI 艺术的课程时,他的作品也被反复提起。我的这件获奖作品也在伦敦的Watermans Gallery展出,还接到Lumen Prize 的邀请在Cello Factory 参加展览,很快的就打开了我在海外交流和参展的渠道。
LAP :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数码艺术的手段呈现的?
吴子薇:我的兴趣更多的关注于生物学、科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使用一系列的新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感兴趣的话题一般只能作为灵感来源,我个人更加注重的是有体系的有逻辑的进行创作,并且现在也还在一直摸索。我得The Lumen prize的作品The punishment of Tantalus《坦塔罗斯的惩罚》在一开始因为兴趣,对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画《人间乐园》(‘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作品结构。后面在方案阶段是通过之前分析的思路,结合坦塔洛斯的故事,形成自己的作品结构,绘制草图,再开始结合新材料的。
研究生期间的毕业作品Mimicry 拟态,因为学习了一些计算机技术,我更加关注技术上和作品上的结合。从在Cello Factory展览的拟态的第一版,到第二版,最终合作的第三版本,我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技术,并且进行阶段性的展览,来反思什么样的技术是更合适这件作品中的艺术表达。总的来说我做了许多尝试,在这期间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比起之前的作品,在创作体系上,更加完整了。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人间乐园》
Hieronymus Bosch


吴子薇
The punishment of Tantalus《坦塔罗斯的惩罚》
2018年流明奖学生奖获奖作品
LAP : 很多“全职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不停的创作,但是这个职业与一般职业不同,很难将生活和工作分开,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研究员,你如何平衡创作事业及生活?
吴子薇:我现在的生活非常非常的忙碌,也正在努力在学术体系的框架里做艺术。在做作品前,得先调研相关领域的作品,得找到什么是没有人做过的新的技术,新的艺术,或者是新的结合,再开始作品的推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的工作,项目需要完成,也需要积极的开展一些交流。比如之前就有幸把The Lumen Prize 的创始人Founder and Executive Director Carla Rapoport 邀请来了我们系里的seminar做了一些讲座,大家都受益颇丰。
LAP : 你在LAP新年祝福视频中提到你在港科大读计算机与媒体艺术的博士项目,可以分享下具体的项目情况吗?
吴子薇:是的我最近在港科大读计算机媒体于艺术的博士项目(Doctor of Philosophy: Computational Media and Arts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我的主导师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冯雁教授,副导师是生物艺术领域的的艺术家Dr. Ionat Zurr。我正在做一些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个人认为在港科大的学习给了我跟之前艺术学院很不同的思路纬度。之前在我们系主任屈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的在SIGGRAPH 上发表了艺术类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整个论文围绕着我合作的新作品拟态Mimicry,在作品体系上更近了一步,更加清晰的走进了学术的领域。我很喜欢这种比较明确的工作状态,希望自己能够训练成为更成熟的研究型学者和艺术家。有体系的进行生物学作为作品概念,生物信息作为数据,生物材料作为媒介的跨学科研究。目前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并且在摸索着做literature review。
目前大概有自己主导的2个关于后人类、人、动物的项目在进行中。还同时参与着一些其他不同的2,3个艺术项目。期待新作品们能在今年顺利的和大家见面。

【 LUMEN CHINA AWARD華艺数奖
与LAP中国】
版权声明:所有内容、文字、图片均受版权保护,请勿模仿、抄袭或复制,违者必究。如需引用,请咨询LAP。
MANA |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