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征远是一位富有创造才华并且多年来十分勤奋努力、坚持探索的艺术家。他从雕塑专业出身,在硬质材料的雕塑上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在作品中不仅注重表达形象内在的精神力量,而且善于运用精湛的雕凿技巧使雕塑材料呈现出“陌生化”的视觉效果。他在秉持传统雕塑观念的基础上不断走向当代,既以雕塑家的感觉选用各种新材料,尝试新媒介,更是从“架上雕塑”向多种材料构成的空间装置发展,形成具有综合视像和多种体验复合的艺术形态。
卢征远在艺术语言上的综合性特征,是他一向注重思考大变革时代人类生存处境和现实心理的结果。对这类大命题的思考内在地促使他运用丰富的材料媒介,构筑迷幻交错的展览现场,营造沉浸式体验的氛围,形成声、光、形语言交融的空间,创造颇有“宏大叙事”性质的视觉文本。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和不确定性的局部爆发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向当代艺术提出了关于生命、命运、自我拯救与心理释解等新的主题。在这次展览中,卢征远就运用了综合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并希望能引起观众的共感共鸣。他大胆改变了展场原有的立方体空间,使之成为一种移步换景的情境,将材料装置与动态影像结合起来,让材料的物质属性产生精神性的意涵,实现了从“物”到“场”的转换、从展示“物质形态”到引发“心理意绪”转换。这种多维度的视觉、触觉乃至听觉,将给观众一种与日常生活经验相关但又超出日常感知的体验。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2022年元月
建议观展顺序


《眼里尽是光》
软质纤维、钢、灯光、声控装置
尺寸可变 2021-2022
卢征远这次的个人展览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新展览,在作品中延续了他早期工作的脉络痕迹,他的创作涉及范围很广,涉及的面也很大,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代表了青年雕塑家的一个维度。在这次展览中,他的作品一方面有后疫情时代生活的记录与体现,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媒介,甚至整个展览空间的运用,面对新的技术,艺术家在新的感受中,提炼新的艺术语言。艺术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空间和时间中,但是又与所有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其他因素不同,这需要他对创作媒介进行不断地锤炼,形成自我表达的独特运用与呈现。
——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瞬间的心跳证明你还活着》
体感仪器、多屏投影、电脑
尺寸可变 2021-2022
卢征远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一直保持探索的状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个体和资本体制之间的对抗,表现了在现代机械理性主义的、硬性的秩序结构面前,人类肉身和感知的脆弱,却又具有韧性的力量。
本次的展览是一个具有前卫性的展览,比较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卢征远近年来的创作面貌。他打破了雕塑概念的局限,结合各种媒介进行创作,不仅利用声、光、电等的科技手段,而且将身体自身作为媒介,创作了一种与观众互动的艺术作品,既具有社会关照性,又体现了个人的主体精神。本次展出的所有作品都邀请观众进行参与,使观众在沉浸式的艺术体验中释放焦虑、获得乐趣、自然而然地生发对自身生存状态、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思考。
预祝这次展览圆满成功。
——邵亦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固体的液体》
彩色水晶玻璃、金属丝
尺寸可变 2021-2022
卢征远从不排斥当代都市生活的面貌与文化特征,亦不刻意提及对诗意的坚持,但其作品中却总有诗性的微光隐现。他以多样的媒介材料,不断探索、拓展艺术的内涵与边界,却并不将自己囿于“艺术”的逻辑之中,这种不断打破惯性与规则的精神,一方面是其丰沛创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又促使他以“否定性实践”的方式,成为日常与现实的异质力量。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运用了计算机编程、交互技术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方式与媒材,并与心理疗愈专业的团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再一次呈现了其艺术创作在媒介、过程、概念上的包容性。但在充满悖论的空间之中,我们却依然能感受到艺术家清醒的、对抗性的诗性表达。
——符周阳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即时的洞穴》
快递纸箱、声音播放器、霓虹灯、木
尺寸可变 2021-2022



《我们的岛屿》
紫外线感光涂层、树脂纤维、钢
5x5x1.1m 2021-2022

《微笑的泪》
单屏投影
尺寸可变 2009-2022

“艺术创作过程就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作品就是生命存在的结晶。”
卢征远的作品保持着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持续关注,作品延续身体媒介介入空间的表达方式,所有的作品都尝试的结果,作品的意义与展示场所空间联系在一起,公众参与、沉浸式的体验成为作品有效性生成的关键环节。在后疫情时代,《即时的洞穴》是对日常生活快递状态的记录,共同的经验成为理解作品的基础,在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中,唤起观众记忆,实现艺术、空间与观众共享的统一。
脸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一个人在一生中只拥有一张脸,但这张脸却始终在不断变化,作为个体,你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张“脸”,但却终其一生带着无数面具游荡,面具成为新脸,“面具与世界一样古老”。在中西方的语境中,面具有着丰富的谱系与传承,是他者对自我的认识表达,其所特有的“展现”与“隐藏”的悖论关系蕴含着一种对脸背叛的抗争,脸与面具充满悖论的表达,超越了文化的界限。艺术家既是模特,又是制造者,将有红色血液质感的玻璃面具,以等人的高度悬挂于密闭的空间,观者在微妙的距离中,形成一种看与被看,表演与被表演的感受张力,当观者沉浸其中,便赋予面具以生命,通过面具的沉默来理解在场的欲望。
所有作品的出场,具有双重结构,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是文化层面,作为过渡的中间地带,背后并不存在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在艺术家、作品、观众共同构建一种场域。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舒压艺术”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的感知习惯被去身体化,其意义的双重性在于,一方面是艺术家文化场域的建构诉求,一方面则是对观者艺术疗愈的实现,作品与观者双向对接,使在场者陷入沉思,以一种分享的形式,引导观众一场自我的对话。
在艺术与非艺术的交界处,我们应该不断地设法保持我们自己对生活秩序界限的意识,艺术家创造性的是对新奇的终结与再创造。
——杨彪



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巴拿马ASA基金会艺术总监
作品曾于上海国际双年展、第十四届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德国波恩当代艺术中心、罗马当代艺术馆、智利普罗维登西亚文化中心、深圳国际雕塑双年展、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龙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寺上美术馆、香港巴塞尔当代艺术博览会、葡萄牙里斯本艺术馆、澳大利亚海岸公共雕塑节、上海西岸博览会公共艺术展等展出。
曾在中国台湾台北当代美术馆(MO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泰康空间,中国台北诚品画廊,巴拿马当代美术馆,哥斯达黎加美术馆,雅昌艺术中心,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纽约艺莱画廊,中国香港Angela Li画廊,中国台北采泥艺廊,意大利玛蕊乐画廊等举办个展。
图 片:张 豪、李文杰
视 频:IY studio
编 辑:李新颖
排 版:胡 桔
初 审:刘 媛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疫情期间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微信公众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