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为“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2021工作年会上,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先生的致辞。在致辞中,耿识博司长谈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之间深厚历史的渊源,以及叶恭绰先生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期间所做的主要的贡献,希望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继续加强联系,加强合作。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先生
在2021年工作年会上致辞
耿识博:非常高兴来到北京画院,来之前我专门向党组书记做了汇报,首先代表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代表高雨书记(兼国务院副秘书长),袁行霈先生和冯远副院长等,对这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叶恭绰先生除了担任北京画院院长之外,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那就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今天利用这个研讨会的机会,我想给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第一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的历史渊源。第二叶恭绰先生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期间,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三表达一个愿望。
第一个问题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的历史渊源,北京画院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几位老馆员叶恭绰先生,陈半丁先生和齐白石先生等,倡议并且向中央提出建议成立了几个中国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1951年7月29日在北京成立,由毛主席亲自倡议,由周总理亲自安排,成立的具有统战性和荣誉性的文史研究机构。今年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我们也在国家博物馆办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回顾中央文史研究馆历史展览,今天正好撤展。
中央文史研究馆在1951年成立的时候,就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当时的办公地点在北海静心斋,这是总理亲自选的馆址。成立的时候,由总理亲自聘任了26位第一批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像毛主席的老师符定一先生,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齐白石、陈半丁等。建国70年来,一共聘任了馆长、副馆长,加上馆员300多位,这300多位都是由历届总理亲自颁发聘书,请这些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70来,除了第一批聘任的这几位老先生以外,后面还聘任了朱家溍,张伯驹,谢无量,沈尹默、张恨水、梁启勋、王世襄、吴小如、汤一介、启功、叶圣陶、萧乾等一批大先生。建国70年来,这些老先生发挥了他们在文史研究、艺术创作各方面的作用,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我看中央文史研究馆70年的大事记,其中有两条十分醒目,我专门查了一下,一个是1956年2月4日,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叶恭绰、章士钊,还有馆员康同璧、朱启钤、陈半丁这五位先生,推选陈半丁老先生作大会发言。他的发言中说:“希望政府为我们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场所,得以延揽各地专家讨论,如何培养中年、青年,以及未来的画家,共同努力来发展和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走向艺术新建之路。大家更加互爱互利地团结起来,挽手同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画院成立的前期,这些老先生做的工作。
第二条是1957年5月14日,就是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名誉院长是齐白石,院长是叶恭绰,副院长有陈半丁、于非闇、徐燕孙,其中齐白石、叶恭绰和陈半丁都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们的人事关系也在这里。文化部也非常重视,专门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礼,出席人数有300多人,会议进行中间,总理还特地赶来参加大会,并在大会致辞。总理说:“希望北京中国画院今后能团结中国的画家,继承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吸收外国绘画的长处,努力创作,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培养后代,让百花齐放,众美争艳,为创造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美术而斗争。”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会议上也做了重要的讲话,中国画院院长叶恭绰在会议上报告了筹备经过,会后总理还和画家们一起合影留念。所以北京画院的成立过程,就是以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等老一辈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几位老先生,一手推动,一手筹备,并亲自担任主要领导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两家单位历史上很深的渊源。这60多年来同时在两家担任交叉职务的老先生还有很多,像溥松窗先生、刘继英先生、杨延文先生、李小可先生、王明明先生。这是我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叶恭绰担任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期间所做的主要的贡献。叶先生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在晚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还代理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同时兼任全国政协常委,及许多社会职务,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对国家和人民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除了倡议成立中国画院以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往建言献策,因为中央文史研究馆有一个直通车的优势,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权利,可以中间不经过任何的程序,将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直接送到领导同志的案边。毛主席曾给叶恭绰先生的两次回信,一次是1952年5月,毛主席在接到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几位先生提出要保护明末将领袁崇焕墓的联名信后,专门给叶恭绰先生回信。他在信上说:“誉虎先生,近日又接到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市长接洽为荷。顺致敬意。”
另一次是1953年8月,毛主席在收到叶恭绰先生赠送的《清代学者相传》第二集,又给他写信说:“誉虎先生,承赠清代学者画像一册,业已收到,甚为感谢!不知尚有第一集否?如有,愿借一观,顺致敬意。”《清代学者相传》这套书在这次展览中也展出了,第一集是叶先生的祖父叶衍兰所编写的,第二集是叶恭绰先生编写的,他送给毛主席的是他自己编写的第二集,毛主席看了以后还想读第一集,叶恭绰先生手头上也没有这本书,后面收到毛主席的信以后,又找到了第一集,是从别人那里借的,送给了主席。几年以前,中央文史研究馆另外一位老先生,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老所长陈祖武先生,他在《清代学者相传》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在商务印刷馆出版了三卷本的《清代学者相传校补》,所以陈祖武先生完成这件事,是在叶衍兰先生和叶恭绰先生的基础之上,对这部书又做了进一步的完善、补充和修订,应该说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也是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先生,称赞为这是文史研究馆的一段佳话。
第二,推动新中国文字改革。建国之初,叶恭绰先生被推举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会委员,他尽职尽责,还利用文史研究馆老先生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优势,委托馆员漆运钧先生,从康熙字典中选出通俗应用字8300字,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叶恭绰先生作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做了关于汉字简化工作的报告。此后,他还曾经担任国务院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的委员。
第三是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1952年叶先生和佛教界的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中国佛教协会,并在1953年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上,当选为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
第四是城市建设和城史修治,1957年3月,叶先生在全国政协二届三次会议上做书面发言,对城市建设规划提出了12条具体建议,并与顾颉刚等先生联合提出继续编纂地方志的八条实际纲要。
第五是发挥统战联谊的作用,叶先生作为高级民主人士,多次参加纪念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先生,纪念鲁迅先生等活动,以及其他的外事活动,撰写回忆文章,对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想表达一个愿望,正是由于叶先生、齐白石先生和陈半丁这些老先生,奠定了中国文史研究馆和北京画院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历经60多年依然牢固,是因为我们两家在人员和业务方面,都一直存在着太多的交集。前几年,在明明院长的亲自领导和主持下,北京画院先后为几位老先生举办了个展,刘继英先生,孙天牧先生,黄均先生,还有许麟庐先生都是90多岁,北京画院抢救性地给他们补办展览。这几年还有宋雨桂先生,李小可先生也在这里举办了他们的个展,另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资中筠先生的爱人陈乐民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的所长,也在这里办了个展。这些展览都是密切加强两家合作,增进我们友谊非常重要的举措。
今年是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洪亮院长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无偿借给我们十幅作品,这些都是在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其中有齐白石、傅抱石、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的画作。在展览期间,国务院许多老同志,家宝总理、岚清总理、刘延东同志和马凯同志都去看了展览,我们重点给他们介绍了这些作品。另外,北京画院举办的叶恭绰纪念回顾展上,我们把馆藏的两幅作品也借给画院来展出。所以,几十年来我们两家密切的交往,这种友谊,这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都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间,中央文史研究馆多向北京画院学习,学习北京画院这种在艺术研究方面追求卓越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我们双方的合作。谢谢。
(编辑 | 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