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艺术家马良
 
这是我截至目前最用心的展览。
这是马良的原话。

马良个展“私人神话”于10月30日在成都当代影像馆启幕。
 
“私人神话”这个主题是马良和翻译家妻子,两人无意间的学术讨论碰撞出名的灵感——“梦是私人的神话,而神话是公众的梦境”——这句话来源于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一语戳中马良。
 
这场为期五个月的“私人神话”由钟维兴策展,呈现马良2010年创作至今共7个系列的作品,综合了戏剧、影像、装置等多种媒介,其中摄影作品《你的样子》及影像拼贴作品《世界》均为首次对外展出。

1

  游走的“吉普赛人”


1972年,马良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话剧演员,曾出演过《编辑部的故事》里的牛大姐。他从小在剧院的后台看着一边看着叔叔阿姨演莎士比亚,一边写作业。

后来,马良读了11年美术学校,从华山美校到上大美院附中,再到上大美院。

深受戏剧文化熏陶的马良,又做了四五年的戏剧导演,这样的经历带给他一种丰富的视角和表现力,以及对分寸感的拿捏。”
 
由于对影像美学的迷恋,2004年马良“误打误撞”拿起了相机,开始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影像艺术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2007年马良在上海的工作室
 
2012 年,马良突发奇想开创了一个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他把自己的工作室整个装进大卡车,来到呼和浩特、青岛、温州、南宁等地,打开卡车,布上背景、道具,架设好摄影器材,照相馆就能立马运转。整整一年,他像个吉普赛人一样游走了 35 个城市,拍摄了 1600 多人。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移动照相馆》装满服装道具的车
 
“移动照相馆”引发轰动之后,他应邀参加了上海双年展。2014 年,他又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创作了木偶戏《爸爸的时光机》。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作品《爸爸的时光机》中的三个木偶人
 
正是《爸爸的时光机》中的这三个木偶人,于2021年10月30日在成都拉开了马良个展《私人神话》的序幕。

2

  生死、荒谬和时间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个展《私人神话》

“私人神话”整个展览开始于作品《事关生死的十四行诗》,由一个巨大的互动人偶装置和六幅摄影作品组成。在这个作品中,马良用到了一个打破空间的物件,镜子。因为他认为生与死,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世界。
 
“死之真实和生之幻觉因此相对,生命的诗意尽在这飘忽之间的迟疑和误判里。”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事关生死的十四行诗”系列,2020年
 
展览的第二部分是《荒谬之王》,极其丰富的色彩与夸张的风格是这组作品的特色,马良带着很重的中国戏服和道具前往世界各地,并非常认真严肃地进行摄影创作,而如此耗时费力的作品,最直接的情绪表达也正如其名——荒谬。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荒谬之王》展览现场

“我如此严肃地去开一个玩笑,把所有的时间和热情献给这无边的荒谬,用消磨对抗虚无,这才是我现在能做的最诚实有用的事情。”这是2010年马良对《荒谬之王》的自述。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刹那》展览现场
 
另一件与信仰、童真、死亡和爱情相关的作品《刹那》,包括四个章节:《落难神祇》、《失爱招领》、《万物归一》以及《少年之信》。作品由慢速曝光的拍摄方式完成,在一炷香烧完的30分钟,这些物也在被祭奠,照片上留下的香烛,星星点点的光是时间流逝的痕迹,也在祭奠物的生命的消逝。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另外呈现由8个箱子构成的装置 是这个作品拍摄期间曾经使用过的所有道具
 
整个展览最大的彩蛋——马良把工作室直接“搬”了过来。各种老旧的物件、华丽的衣服、奇特的拍摄道具等被精心布置在场景中,五彩斑斓的灯光洒在墙面上,仿佛是某个剧院的一角。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复刻马良2016年上海工作室
 
马良在解释作品《世界先生的肖像》时说:“我试图用这寓言画面表现这个正越来越充满隔阂的世界,暗喻了某种人类的困境。没想到,几个月后新冠病毒开始在全球肆虐,这个作品无意间从寓言成为了预言。”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世界先生的肖像”系列

2019-2020年


3

  你的样子&世界 首展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你的样子》系列作品之一

艺术微喷,专用宣纸

50x66.67cm,2020

 
在首次对外展出的摄影作品《你的样子》中,马良用全甲格斗运动的头部盔甲作为拍摄对象,将它们放置在一台百年前相机的玻璃投射屏外,“老镜头的磨砂玻璃上的图像特别美,会有一种时间感,好像100年前的影子。”马良用现代高清的数码相机镜头翻拍,如同当代对历史的双重审视。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你的样子”系列,2020年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你的样子》展览现场
 
照片上的盔甲呈现出“空壳”的形态,在人与人因为疫情警惕而疏远的当下,各种维度的冲突让世界看似处于一触即发的冲突和矛盾中,人类脆弱如旧,依然矛盾又可悲,道貌岸然也无可救药。那些没有内容物的头盔,空空荡荡,如同人类永恒的肖像。

“梦境是私人的神话,而神话是公众的梦境。”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世界》影像拼贴,2021年

影像拼贴作品《世界》就是对其完美的呼应,这也是马良在《私人神话》中第二件首次展出的作品。

马良邀请了30余位亲人和朋友,收集他们手机或者电脑硬盘里有关“世界”这个概念的视频,并在网络上发问,得到了网友们关于“世界”的三百余条文字阐释,藉由AI算法,将视频及文字随机组合,由此完成了这个影像拼贴作品。

展厅内分为四个屏幕播放,声音从四个不同位置传来,当站在一个位置时,听到的声音与图像对应,而这个声音中暗示了你所在之处的立场,这时其他画面就显得无意义,这也是观者与世界的关系,不同角度、不同画面、不同立场就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4

  来自最后骑士的回望


展览的最后以大画幅呈现了《上海最后一个骑士》。身披重甲的骑士坐在床边,手里拿着报纸,望着窗外,若有所思,又似乎只是在发呆。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上海最后一个骑士》展览现场
 
“我母亲家族在上海的唯一旧宅,即将被拆除的前一周,我过去拍摄了这个作品。”马良把这张照片中的骑士看作自己的自画像,骑士似乎已经没有武器了,他也不知道与谁战斗。

马良这么形容:“每一个曾经荣耀,抵死浪漫的骑士,最终都会败给时间的,败给生活的无尽消磨,还有遗忘。这就是人的命运,也是记忆的归宿吧。”
 
马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谈时间和情感,人的生存状态、情感还有回忆这些比较重要的东西。戏剧让马良洞悉分寸感,时间彷佛是他最拿手的好戏,他关心人,关心情感、关心回忆,更是基于此不懈地创造着神话。

Q & A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荒谬之王》系列作品之一

影像装置、艺术微喷与手制的舞台式相框盒

尺寸可变,2010(相框盒装置为2021年重新呈现)


Q

这次展出的新作品更多落到了有关生死、信仰等关乎全人类命运的主题上,作品中的角色也从类似于邮差这样鲜活的形象,转变为《荒谬之王》里的皇帝和《上海最后一个骑士》等作品里的中世纪骑士——这些历史角色距离具体的生活是遥远的,有时仅仅作为符号而存在。是什么驱使你去关注这些更宏大的主题?在创造这类角色时,又有哪些不一样的考量?

马良:一个原因是自己年近半百,已经不敢再为赋新词强说愁。家父都90多岁了,最近几年又有了孩子,生老病死都在眼前,观看事物的方式一下子就改变了。我在2015年做了戏剧作品《爸爸的时光机》,在其中探讨了成长、衰老、遗忘和死亡,之后再次专注于摄影创作时,我发现自己像是完全换了一双眼睛一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角色其实还是戏剧中常用的一个词。这也回到了之前的问题,我为自己摄影作品做的这些角色设定,最终还是服务于剧情的完整表达的。我希望我的摄影作品是叙事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指向。这次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指向这个正越来越充满隔阂的世界,试图暗喻某种人类的困境。骑士这个角色其实来源于有关唐·吉诃德的一些记忆,一个困在时间和空间里的骑士,抵死浪漫却败给生活的无尽消磨。 

Q

唐·吉诃德这一角色所体现的英雄主义是否也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你对展览主题中的“神话”的理解?

马良:神话本身就指向一种属于艺术创作者的病症,或者说宿命。你必须相信自己正在创造神话,你才能有勇气一直这样创作下去。神话中也充满了盲目的英雄主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幻觉,其实很难持续下去。年纪稍大一点以后,有时我也会去想:艺术创作这一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这个工作?每次一件作品做到了最难的部分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这个东西我还要不要做下去?不管怎么样,我还是相信眼下这件作品会带来一个新的可能性,会创造我人生中的新高度。正因为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才能让自己吊着精神去做。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上海最后一个骑士》

艺术微喷,哈内姆勒收藏级相纸

244×366cm,2020


Q

你的所有作品中几乎都会有一个角色,这当然与戏剧对你的影响有关,但是能否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把这些人都抽出来,只剩下这些记忆的场所和物品,以及后期的制作,那你的作品还成立吗?这些角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马良: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好玩。的确,如果这个作品是一个空镜,没有人,那看起来会是怎么样的呢?以前我拍过一些拆迁后的废墟的空镜,除此之外就几乎没有了。我想,这些角色的意义在于完成我的表达,没有了人,我的作品是不成立的。有了人,才有戏剧性,才有灵魂。 比如邮差这个角色。我童年时期住在上海那种特别狭小的弄堂里,当时叫做石库门后门弄堂,是一种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路特别窄,也就一米多宽。每天放学以后跟同学在那里玩的时候,总会有一个邮差在四点左右,从弄堂的另一头骑车过来,我们小孩子就要站到那些门洞里头。有时候他还会说一句:“侬让开,我要把信投到邮箱里去。”一副背负着使命,理直气壮的样子。我每天都会见到他,渐渐觉得邮差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工作,以至于长大后想去做邮递员,可以为别人传递信件,信里写的都是爱情啊,思念啊,以及远方的秘密。所以,做这个作品时下意识地就想到主角应该是个邮差,他骑着自行车从时间深处而来,随时可以跨越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邮差》系列作品之一,数字微喷,尺寸可变,2008

Q

你的拍摄项目在周密的计划之外,其实也有一部分交由偶然性来决定,比如通过线上认识的参与者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旅途。这次展出的新作品《世界》也是,你收集了身边的人和网友们对于世界的感受,通过AI将这些素材随机拼凑在一起。你向来珍视这种偶然性所带来的创造力吗?收集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视角和感受,也是一种“收集爱好”吗?

马良:我很喜欢和所有人一起创作,这也是得益于当下万物互联的时代,可以打破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一些边界。我时常能受到观众和其他媒体创作者的启发,他们都曾影响我自身的思考方式。这些经由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偶然性,很像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也随时会有机遇,我的确非常珍视这一点。

和以前那些有公众参与的作品相比,《世界》中我作为艺术家参与的部分就更少了。影片素材有一部分来自于40个身边的朋友,其余的来自网友们。很多素不相识的网友们的回答都写的特别好,文字真情流露,似乎是用了毕生的功力在写。每次我的项目中如果有公众参与的部分,最终呈现的结果都特别好,超越了自己作为一个作者所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提出问题,没有答案的作品。或者说我也并没有提出问题,我只是鼓励大家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关于旅行、家人、纪录片里出现的战争还是历史的画面。我在作品中将这些放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了无比丰富的可能性。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世界》展出现场,影像拼贴,尺寸可变,2021

Q

在2021年被疫情改变的世界里,你觉得谈论世界的意义在哪里? 


马良:这两年的创作其实都来源于疫情期间的一些感受。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秩序,甚至思维方式,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因此而飞速地改变。有了孩子之后,我也常常在想我们这一代人给他们留下的这个世界,值得他们在其中好好的生活吗?就像我为《世界》这件作品所写的那样:“这个辽阔无垠也岿然不动的世界,是正在变得更好,或者更糟了?”有时候我觉得世界好糟糕,但同时也依然很美好,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生活的部分,既有天空和大海,也存在着那么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也许最终是想问:所以,到底还能不能更好?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私人神话》

2021年10月31日-2022年3月31日

成都当代影像馆E厅

 

NAFI2021

艺/术/家/介/绍

About Artist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马良 / Maleonn

1972年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美术,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学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

2003年开始摄影,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30余场,参与重要的摄影及当代艺术群展百余场。

2012年创作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将摄影工作室装入一辆卡车及一辆旅行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1600个陌生人,拍摄了结婚照、全家福风格的3万余张照片。项目报名人数超过两万。

2010-2014年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坦白书》《人间卧底》,广受关注。

2014年至2017年,为向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曾经的戏剧导演致敬,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一部以等人身高木偶为角色的大型舞台剧《爸爸的时光机》,成为首部入选纽约国际演艺协会年度大会(ISPA)戏剧单元的中国作品。

2017年下半年,回到摄影创作领域,继续用影像媒介进行创作。

2020年拍摄其戏剧创作的纪录片《时光机》获得美国哥谭奖最佳纪录片提名。

2021年《时光机》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文化纪录片提名。


Q&A部分感谢ARTDBL,
部分图片感谢成都当代影像馆
马良:穿梭于神话间的造梦者 马良 神话 造梦者 艺术家 目前 原话 个展 私人 成都 影像馆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