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喆民和他的《中国陶瓷史》
文/刘子昂

作为中国陶瓷界泰斗人物,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详尽的阐述了陶瓷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以及讲解了陶瓷生产背后的人类学密码。

两万年前的一天 一支实力雄厚的智人部落,意外猎取了一只健硕的羚羊。为了感谢神明的恩赐,他们当晚升起篝火,组织了一场颇为隆重的盛宴。
当晚的大人忙着大快朵颐,小孩则在比试白天晒干的各种泥巴造型。其中有个小孩,不小心将一形状粗糙、类似碗型的泥块,丢入了火堆中。
第二天,原始人清理现场时,无意中发现了那个烧制了一整晚的陶碗,他们惊喜的发现,烧制后的黑色泥块,比晒干更坚固耐用,从此,世界上第一支陶器就这样诞生了。
叶喆民先生曾多次用这则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比喻陶瓷的产生是偶然而神圣的,这样奇妙的意外是富有艺术气息的,也是理性必然的,作为中国陶瓷界泰斗人物,叶喆民先生在《中国陶瓷史》一书中,详尽的阐述了陶瓷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以及讲解了陶瓷生产背后的人类学密码,今天笔者想和大家介绍的就是叶老师的《中国陶瓷史》,之所以推荐叶先生的这本书,笔者认为,无论从文字表述,学术价值、严谨程度还是资料上的权威性在陶瓷研究书籍中是首屈一指的。对于专业人士,需要仔细的研读和消化;对爱好者来说,书中所选陶瓷图片的细致性和审美性是所有有关中国陶瓷史中层次最高的,所以对于大众审美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中国陶瓷史》导读

总书在历时性上大致分为三部分,即“陶的诞生”,“瓷的诞生”,以及“瓷的成熟”。共时性上分为多个窑口的探索与大量同一时期多个窑口标本工艺的对比研究,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书中涉及的不同时期以及其对应不同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
夏朝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以彩陶来作为其发展标志。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
汉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此时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原始陶器质量因工匠对火的控制性提高而明显增高。
六朝 公元220年--581年
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时期瓷器制作技术趋于成熟,胎中铝含量有所增加,为陶瓷雕塑艺术的兴起打下基础。
唐代 公元618年--公元970年
书中认为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如唐代三彩瓷,唐代鲁山花釉瓷,唐代绞胎瓷等,这些瓷器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
宋代 公元960--1279年
宋代因海上丝绸之路使全球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如书中讲到的南宋龙泉青瓷,越窑青瓷等,这些著名窑口生产的产品最远销售到埃及等非洲大陆。对于官僚,文人及百姓,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品种日趋丰富。
明朝 1368年--1644年
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成化时期的斗彩瓷等。

陶与原始青瓷及成熟瓷在烧成温度上的差别
除历时性论述陶瓷在各个时期之发展,叶先生还将不同时期不同窑口的技术之渊源进行了对比研究,书中涉及了大量标本与墓葬出土的各种例证,我们挑选不同时期经典例证如下:

仙人洞出土陶器大罐
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诞生,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曾出土200多件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顶峰到来,例证如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商周原始青瓷诞生并迅速发展,例证如现藏河南博物院的商代原始瓷尊;
东汉真正的瓷器时代到来,例证如故宫博物院藏东汉青瓷匜;

故宫博物院藏东汉青瓷匜
隋代北方窑系彭勃发展 例证如故宫博物院藏隋白釉罐;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陶瓷生产格局 例证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越窑青釉壶;
宋代瓷器制造业百花齐放,各窑口竞相争鸣 例证如故宫藏汝窑天青釉碗;

故宫藏汝窑天青釉碗
元代景德镇窑瓷业崛起 创造出奔放的元青花瓷器,例证如扬州博物馆藏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
明代御窑制度成立,将中国陶瓷的制造带入顶峰,例证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化斗彩鸡缸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成化斗彩鸡缸杯
清代瓷器烧制工艺达到两千年以来的顶峰,许多璀璨明珠在御窑工匠的精心制作下应运而生,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等;
以上通过古陶瓷发展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信息简单地概括了中国陶瓷史一书中的陶瓷研究脉络,其中叶先生在介绍窑口时还详尽的列举了考古报告中关键的元素,如窑址的详尽位置,遗址留下窑炉的具体形态,书中均以测绘图的形式展示出来。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叶先生发现汝窑的经过与之后中国硅酸盐研究所对汝窑标本的科技检测报告,这些信息对从事汝窑研究的现代学者有很大的启迪与指导作用。
二、发现汝窑窑址第一人

前排:叶母谭氏夫人,叶父麟趾先生
中间:妹妹叶广蓉
后排:叶喆民,弟弟叶广成
叶喆民先生是十分受人仰慕的古陶瓷学者,1924年的他出生在北京,原姓叶赫那拉,是清代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也就是乾隆皇后母族的后裔。可以说叶喆民的陶瓷人生与他的家族是息息相关。
叶喆民的父亲名为叶麟趾,原出生于贵族之家的他见证了家族的没落,但他不甘就此堕落。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毕业后,前往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就读,回国后叶麟趾在徐悲鸿先生的邀请下,他成为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此后便潜心研究陶瓷。叶麟趾是第一位发现定窑的人,他所写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对陶瓷研究影响重大,可谓具里程碑式意义。
叶喆民通过父亲关系曾师从徐悲鸿、罗复堪等大师学习绘画书法,著有《中国书法史通论》,其书法也被业界内人士认可。直到叶喆民大学毕业后,在学校内担任职工,后来才慢慢开始重新研究陶瓷,这段时间对他从事未来的汝窑发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叶喆民重燃陶瓷兴趣,叶麟趾自然是高兴的,叶喆民研究陶瓷时,他多番指导,最终他写出了《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此书出版后故宫邀请叶喆民加入故宫陶瓷组,叶喆民欣然同意。之后,除了研习书画,叶喆民也开始研究陶瓷。从1963年起至1979年,叶喆民在故宫工作了近十七年,在陶瓷研究上得孙瀛洲、陈万里等大师指导,且跟随他们前往各地博物馆与国内多处窑址,也鉴定过成千上万件瓷器,这十七年间叶喆民积累了大量经验,学得越深入,他对陶瓷越着迷。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窑址一直未被发现,叶喆民便撰诗称:“宋瓷青器汝窑先”,即希望解开汝窑窑址的谜团。为了陶瓷界与考古界共同的目标,叶喆民一直不顾辛劳地到处寻找。1964到1977年间,叶喆民在故宫工作期间曾与冯先铭一同前往河南做考察,当时两人就在临汝县的邻县宝丰一清凉寺窑址附近发现一片天青釉汝窑瓷片,这片瓷片后来被送去硅酸盐研究所化验,最终发现其成分与汝窑盘的成分高度相似。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一开始无人关注。

叶喆民于宝丰清凉寺窑址考察
直到1985年,叶喆民发文称当年在宝丰清凉寺发现的瓷片应作为找寻汝窑遗址的重要线索,他继而提到,在清凉寺附近发现的瓷器碎片与窑来看,那里应是一个较大规模的窑器制造地。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探寻仍在继续。
1986年,叶喆民被邀请鉴定一青瓷盘,该瓷品是由宝丰当地一瓷厂会计从农民手中得来的。叶喆民发现该瓷品就是汝窑制品。之后业界内人士继续证实叶喆民的猜想,最终确定汝窑遗址就位于叶喆民所说的河南宝丰清凉寺。叶喆民由此成为第一位发现汝窑遗址的人,是他揭开了困扰世人七百余年的秘密。汝窑遗址被发现后,大量汝窑瓷器及烧瓷用具出土,为我国研究汝窑历史提供丰富资料来源,汝窑遗址的发现让专家学者们对烧制工艺也逐渐明了,汝窑不再是谜,这其中叶喆民功不可没。

叶先生通过自身实践在中国各大窑址进行了探索,最后把田野考古之经验,科学检测之技术融合贯通,并集于中国陶瓷史一书中,可谓用尽一生为中国的古陶瓷考古研究撑起了一片天空,这对于当代的古陶瓷爱好者,以及许许多多的青年陶瓷考古工作者有着极大的鼓舞。
文摘选自《圣佳艺文志NO.14》
▼


《圣佳艺文志》广告位招募中,欢迎来询!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