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3年的康定斯基 在慕尼黑公寓的办公桌旁
瓦西里·康定斯基 (Vasily Kandinsky 1866-1944)是现代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创造的“抽象绘画”概念不仅推动了20世纪及21世纪的艺术发展,亦深刻影响了诸多艺术家的实践以及对现代主义的认知。在他的一生中著有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文献:《艺术中的精神》(1911/1912)和《点线面》(1926),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及艺术理论家之一。
康定斯基作品《在棕色中的展开》1933年 布面油画
康定斯基认为,现代艺术不再着重于对自然实体的描摹,而是透过形状和色彩等主观方式来表达的艺术形式。康定斯基拥有听觉与视觉的联觉通感能力,这种独特的感知让他能“听到”颜色,并用“看到”的线条和颜色来呈现声音,他说:“色彩是琴键,眼睛是琴锤,而心灵则是钢琴的琴弦。画家则是弹琴的手指,引发心灵的震颤。” 他将绘画作品看作一种视觉音响,是一种内心情感的扩容器,在欣赏康定斯基作品时,观者需发挥通感,尝试聆听绘画。
康定斯基作品《未完成的绘画》1944年 纸板油画
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这位二十世纪艺术大师的创作生涯。通过六个房间梳理出康定斯基生命中重要的六段历史,重塑出其艺术发展从具象演变至抽象的基本脉络。
01.艺术家的收藏
作为展览的开篇,第一展厅展示了康定斯基关于中国和日本艺术品的收藏,包括日本浮世绘和关于中国手绘图册等,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
1909年,康定斯基在德国慕尼黑参观了关于日本和东亚的大型回顾展,让他内心深受触动。在康定斯基看来,变化无穷的东方艺术品是由共同的基本“音”构成的,而这正是西方艺术所缺乏的。绘画应该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它必须要表达内心世界,才能触达观看者的灵魂。
康定斯基藏书 《中国画册——画样谱》20世纪初 宣纸上水彩及水粉、托芯,镶布边
02.艺术起始(1898-1908)
30岁那年,康定斯基放弃法律职业,决定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他离开了莫斯科,前往欧洲艺术中心之一的慕尼黑,并成为了一名艺术家。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女友的艺术家加布里埃尔·蒙特,并于1904年到1908年期间结伴旅行,穿越欧洲和北非。
在长达四年的旅行中,像印象派画家一样,康定斯基和女友蒙特也会在户外写生,绘画时着重于对现实的感知,以调色刀在画布上涂抹色块的方式进行创作。所以我们会在这个展厅中看到四幅艺术家在突尼斯的写生作品,也是康定斯基的第一组油画风景写生作品。
康定斯基作品《歌》1906年 光面纸板蛋彩
此外,这一时期,艺术家还使用蛋彩画技术在深色背景上平涂大量彩色区域,描绘一些受俄罗斯民间传说启发的场景。例如装饰性比较强的作品《歌》,又名《伏尔加之歌》。作品融合了康定斯基早期受到的各类艺术风格的影响,包括象征主义、俄国民间艺术等。着力于运用色彩来展现群体的动态特征。
版画《芭芭雅嘎》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据说,芭芭雅嘎就是俄罗斯儿童神话里一个会吃小孩的女巫。
03.艺术突破(1908-1914)
1908年,康定斯基和蒙特结束旅行后回到了慕尼黑,在穆瑙小镇度过了夏天。坐落在丘陵景观中的穆瑙,是个风景如画的德国村庄,无疑成为启发画家灵感的绝佳场所。在1908年至1909年之间,康定斯基发展出了一种无论从笔触还是色彩上都堪称新颖的绘画风格,也是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阶段,
这期间艺术家创作了《即兴三号》。画面中心是一个康定斯基非常喜欢且对他个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骑士(最早来源于基督教中的圣乔治形象)。康定斯基借用这个形象来隐喻自己艺术探索的未知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而作品的形式也从过去的具象开始了向抽象演变。
康定斯基作品《即兴Ⅲ》1909年 布面油画
而在1911年左右创作的油画作品中,画家放弃了与客体或人物的任何关系,画布成为形状和颜色之间多重对立的舞台。
康定斯基作品 《蓝骑士》展览图录封面 1912年 纸板水墨
同时在这个房间里,还展出了康定斯基与画家朋友弗朗茨·马尔克一起编著的《蓝骑士年鉴》(1912年)的封面及这一时期的具有东方和非洲色调的风景作品。
04.重回俄罗斯(1914-1921)
1914年,一战爆发,作为敌对国俄国的公民,康定斯基不得不离开德国。他与女友蒙特分手后,回到了家乡俄国。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的限制,康定斯基没有再从事大型的油画创作,都是以小型的水彩画为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致那个声音》,是康定斯基在见到后来成为她太太妮娜之前,根据她电话里的声音而创作的。标题最初为《向未知的声音致敬》,表达了一种由康定斯基创造的概念,即由一种未知声音引导着艺术家的创作直觉。
康定斯基作品《致那个声音》1916年 纸本水墨、水彩
1917年消夏时,康定斯基为了捕捉了与新婚妻子妮娜在乌克兰度假的场景,因而重回具象绘画的创作。
康定斯基作品《阿赫特尔卡——在前廊上的妮娜和塔蒂亚娜》1917年 未绷框布面油画
《灰色之中》是康定斯基这一时期的代表画作,也曾被艺术家自己认为是那段人生经历中的一种戏剧化体现。作品的特点在于其柔和冷静的灰底色,突出了原色和仿佛漂浮在宇宙中的几何图案。这幅作品之后,康定斯基便开始投入到轮廓更加分明的几何抽象创作中。
康定斯基作品《灰色之中》1919年 布面油画
05.理论建立(1922-1933)
应学校创始人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邀请,康定斯基前往德国魏玛包豪斯教书。这个时期他把自己的艺术创作跟自己的艺术理论相结合,艺术创作有了新的突破。
他使用基本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借助尺子、圆规等工具,使得画作呈现出严谨的几何化风格。同时在1926年,诞生了他的第二本理论著作《点线面》,展厅中会呈现书中部分插图,以及这本书的封面。
康定斯基理论著作《点线面》的封面 1926年
同时,主办方还重建了康定斯基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入门大厅。灵感来源于康定斯基关于俄国农民房屋的记忆,内部墙壁被夸张、强烈的色彩所装饰,仿佛置身于油画之中。这些底稿及当时的创作场景图片也会在展厅中呈现。
康定斯基1922年为柏林“无评委艺术展”设计的虚拟门庭重建
06.巴黎的最后时光(1933-1944)
1933年,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任教生涯以包豪斯迁址柏林关停而告终。希特勒上台后,康定斯基选择流亡巴黎,并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一年。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并添加了之前作品中没有的新元素。1934年,康定斯基参观橘园美术馆时,对当时中国青铜器的展览印象深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其收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和《周、秦、汉代青铜器展览——中国青铜器注释》读物中可见一斑。该展厅还与上海博物馆达成合作,借得五件商晚期至西周期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品作为呼应一并展出。
康定斯基藏书 《柏林中国艺术展》刊于《艺术手册》(1929年5月,第4期)
巴黎拥有活跃的艺术氛围,使得康定斯基在与年轻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接触中,得以让自己的艺术创作持续演进。柔软的非几何轮廓的生物和动物形态、以粉彩和橘色为主的明亮色调充盈着他的画作。例如作品《作曲》,是康定斯基“作曲”系列中尺寸最小的一幅。正如他自己所言,用同一种创作方式去形成不同的情感表达,是理性、意识、意向、效用起着主导作用。
康定斯基作品《作曲Ⅵ》1936年 布面油画
2021年正值“抽象绘画的先驱”康定斯基诞辰155周年,“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第三个特展,不仅是康定斯基于中国的首次大展,也是迄今为止在亚洲境内最具规模的回顾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