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室与直播间 — 仝紫云个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画室与直播间
丛涛 / 文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紫云开始做他的绘画直播课,这个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就是他在直播中完成的。以我观察,紫云画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他热衷于写生,写生的过程往往很长,并且乐于根据对象在时间中的变化不断改变画面,这种观察方法有现象学的影响;其次,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理性气息,理性精神是他的本色,但却并不是他的全部,因为他还热衷于在辛苦经营的画面上肆意破坏,然后再恢复到理性状态收拾局面,如此理性与感性、建构与破坏交替进行,一幅画的创作过程可以拖得很久,也蕴含了很多不确定性与意外。这种独特的创作过程已经内化为紫云个人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并且赋予了这些景物与风景画以不确定性、时间感和超越感等特征。
树根与球体 | 2020 | 布面油画 | 50 × 60 cm
恐龙、路由器和瓦楞纸 | 2020 |布面油画 | 30 × 40 cm当然个人创作是一回事,要面对专业水平不一的学生授课又是另外一回事。据紫云说,直播课的形式对于他系统总结理论认识、规范实践程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自由随意的艺术家到授课者的身份转换,迫使他尽可能剖析自己,把自己的观察方法和创作方法展现给学生。当然,绘画的教授方式本就不应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对”与“错”的判断在艺术中尤其没有意义,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根本还是紫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有假花的静物 | 2020 |布面油画 | 33.2 × 40.8 cm对于那些看过紫云直播课的学生而言,他们藉由紫云的分享,找到了理解艺术的一种方式,并且有机会直观地看到这些认识是如何转化为绘画语言的,这是具有驱魅意义的认知普及。相较于最终完成的那些作品,其实我更关注的是紫云在画室中直播的行为。这个展览的题目将画室与直播间并置,隐含着经典艺术价值观与流行传播媒介间的对立关系。传统的画室是承载着艺术创作神秘性的空间,库尔贝的《画室》因其现实性而遭到展览会拒绝的例子,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库尔贝的例子虽然著名,毕竟离得太远,不过对于当代大众而言,艺术创作的神秘性仍然存在,这显然有悖于现代社会力图消解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方向。直播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媒介,大概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情。当我们质疑这种新的传播媒介是否高级时,也暗示了价值观的冲突,但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了,当下的、新出现的那些并不高级的形式和观念,有可能就酝酿着下一个时代高级的标准。仙人掌 | 2020 | 布面丙烯 | 40 × 30 cm 小河边的风景 | 2020 | 布面油画 | 80 × 100 cm 正在直播油画风景写生课的仝紫云。连续十几天的下午,来这条小河边画画。
紫云的直播课摆脱了价值观的壁垒,尝试新的传播媒介,在画室与直播间的转换中,完成了认知传播与对既有价值观的反思,这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积极尝试。至于直播的形式能否促使艺术家找到新的思考角度、积累视觉经验,从而发展为新的艺术形式与风格,让艺术直播变成直播艺术,我想,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未来总会到来。2018年,仝紫云与在艺APP共同制作了绘画课程“绘画新概念:仝紫云油画课”。展厅中展出了部分课堂示范作品,显示器里循环播放课程内容。科技进步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跟艺术的距离是否也能更进一步?
画廊里的临时画室,有绘画材料也有直播设备。展览期间仝紫云会在这里完成几次直播课程,公众号会通告课程时间。
在画廊里的第二场直播课,仝紫云完成了《口罩与蜡烛 No.3》。“生与死”一直是仝紫云在构思的主题,不平凡的2020年,让这个主题落到了画布上。
丛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向硕士,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方向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青年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专栏作家,新版《中国美术史》编写团队成员。
画室与直播间 — 仝紫云个展
艺术家:仝紫云
策展人: 丛涛
出品人: 赵塑
展览地点: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
展览时间:2020.11.14 ~ 2020.12.13
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798艺术区797路
北京8502信箱 邮编100015
Tel:+86 10 59789558 Fax:+86 10 59789557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18:00
http://www.mountainart.com.cn
扫码关注山艺术微信公众号,获取山艺术资讯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