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82年的李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多媒体装置和艺术行为是李燎常用的创作方式,从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对期待与现实这个议题的关注,要发掘更多这个看似平庸和枯燥的简单环境中的社会复杂性,李燎的作品是最好的指路灯。
李燎的作品早已在很多知名的美术馆中产出,其中包括中国上海K11美术馆、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卡塔尔美术馆阿尔里瓦克展览馆(Qatar Museums Gallery Al Riwaq)、以及美国纽约新美术馆等等。2013年获得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入围奖。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正是此次在巽美当代艺术馆展出的《消费》,这个审视流水线劳动力与大众消费之间的不对等关系的装置作品,让观众可以代入身份,在沉浸式的体验里感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那些工具性存在的工人在提供消费产品时,自己却无法消费该产品的矛盾无奈与被压榨的心情。
《消费》在巽美当代艺术馆展览现场
2012年10月9日,李燎通过龙华的招聘市场进入了深圳富士康(龙华园区),他任职于DSBG事业群SMT制造课,岗位是焊前AOI — 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代工厂中的一名流水线工人。富士康工业园对于平凡流水线工人而言,就是一个能够自行运转衣食不缺的完整社区。一天10小时的车间工作,重复、枯燥的流水线作业,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李燎在六十六万的富士康员工之中(2019年数据,员工人数:667,680),就像是一只机械地在车间和宿舍之间来回爬行的蝼蚁。四十五天后,李燎用生活之余的工资购买了一部该部门的产品(iPad mini Wi-Fi 16GB),在11月23日离职结束了车间工人的生活。
李燎,《消费》(局部),行为艺术,2012
《消费》这个作品记录了李燎在富士康工作期间的工作服,身份证和离职时购买的iPad。李燎车间工作之时,正值富士康“工人过劳死”的新闻漩涡中,他以“过来人”的身份,用自己的“工人”记号,记录一个工人与世界工厂和世界品牌之间的故事。《消费》这个作品,沉默有力地敲打着思考的警钟:工人生产消费品却总是无能力购买消费品,越努力发挥能量,只是越为自己的“工具性存在”加固了牢笼。
“这个世界许多产品与生产工人毫无关系。”是四十五天车间工作后的李燎在世界工厂里得到的最大感悟。对于在这个世界工厂工作的劳动人员来说,要消费得起“苹果”这个世界名牌,必须要先承受来自资本家对自己的消费,长时间工作,日复一日的志气消磨,当自己被消费到一定时间,才有资本去消费这个大名牌。而又因为这些车间工人的薪资收入与产品的定价相当不对称,形成了一种我生产了但我无法消费的矛盾。
李燎,《消费》,行为艺术,2012
生活和体验一直是李燎创作的灵感来源,《消费》无疑是最直接写实的导出和创作,我们在道德上谴责和讨论工人阶层和高消费的不匹配,但又无法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消除这种矛盾,李燎设置这个“情景”,对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对等性提出质疑,以争议的背景引出争议,现实才能让更多人关注。
推荐阅读
赵半狄,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焦兴涛,消费社会中的交换密码
展览信息
巽美当代艺术馆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华侨城欢乐海岸1栋105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早上11点至晚上8点(逢周一休息)
Duende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No. 105, Block 1, OCT Harbour PLUS, 1 Huanle Avenue, Daliang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文章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片由艺术家和巽美当代艺术馆提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