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天空街秀场》 王灏设计团队 2017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K11天空街秀场是 K11天空街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其原型取自于传统编木拱桥的桥下空间。它是由木头编排组织形成空间架构,跨度在10米至20 米之间,这个大型空间未来将容纳许多快闪活动、秀场、品牌发布会等。作为编木拱的当代应用,木结构结合钢结构辅助以满足当代防火需求。建筑上方架起廊桥,是联系五楼廊下空间与屋顶花园的必经之处,王灏设计团队在此处设计了当代版八字桥。当代八字桥采用简化的架构形式,既与下编木拱有一定相似性又各种独立,未来这里会作为小型室外茶亭,供游人休憩纳凉。
对于建造学社的创始人王灏来说,如何画一座房子有很多种画法。你可以选择用传统工程制图的方式完成一座被规则/数据严格控制下的建筑,也可以像画家一样用很轻松的笔触构想一处具有审美情趣的居所。“如何将两种制图方式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是我要回答的。那么木结构的房子,我觉得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我画的图纸很工程,造出的房子也要很如画。”王灏对崇真艺客说道。
《小越馆》王灏设计团队2016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小越馆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小越街道,是传统古运河所在地,水系发达。原建筑需要借一条新空间线索从破碎的村落结构中独立出来,使人在水系以外找到一个处理这个内向封闭空间,并改变三进居住建筑的功能与空间路径。引入室外轴线后,内河改变了建筑原本的封闭性。在原址围墙内形成了一个新的室外空间序列。从北面主入口开始,经过二层的天井空间曲折到一层的屋檐开缝,再经过回廊到南段的条形水塘,最终止于水杉。在轴线二边的墙体处理上建筑师用大面积的通透玻璃替换原本的封闭砖墙,形成展厅主要的采光墙。
被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仅仅是城市的风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最理想的居住空间。高耸的建筑群落也像一个个被格式化的水泥格栅,束缚和封闭着都市人的内心。在王灏看来,木结构却拥有一种天性,可以让人心从世俗的格式化里解放出来。“就像中国的寺庙是对天地、自然来说永远是一个敞开空间,而西方的教堂就只能在空间内看彩绘玻璃,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架构下对建筑的一种理解和体验。”
《潘村》王灏设计团队2016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潘村是位于安徽黟县的传统村落,村落居于稻田中央,原来有50户人家。建筑在原有最重要的祠堂废墟上,运用新木构形式形成当代版祠堂。另几栋废墟在原有基础上梳理使其重新恢复居住功能。每一种民居都对应了不同的新木结构系统,试图去营造木结构的样板房计划。建筑既在外部形成统壹,又保持内部的多样性。这既是当代版废墟聚落,又是周密探讨后的木结构样本,如一号废墟采用了内天井的方式,三号废墟采用了外廊式的游走空间对应外部广阔的稻田。每一种空间,会根据空间的尺度匹配不同的木构,试图将清代、民国木构与当代木构形成壹种并置与对话。
具有扎实西方建筑学背景的王灏认为自己是一个复古主义者,木结构代表了中国人祖祖辈辈的生活哲学,是与他的生命基因相吻合的,也就更能从内心真诚的唤起想要造房子的感觉。“建筑师选择一种材料是和他个人的特点/特性相关的。只有用你熟悉的材料,才能把这件事做好,做出来也才最感人。因为建筑最终是要被人去体验和使用的。它有它无法逃避的宿命。”
如果把木结构比作一口井,王灏认为这口井古人已经打了一大半,但它依然具备一种潜力与可能性,“能够做出当代语境下的另外一种状态”。王灏希望自己重新打的这口井/现代木构最终能与传统木构相连接。
建造学社创始人 王灏
崇真艺客 对话 建造学社创始人王灏
崇真艺客:展览主题是“木构复兴”,“复兴”的是什么?
王灏:我们讲复兴,是希望把传统匠作系统中优良的部分传递到当代的生活方式中来,这很重要。建造人力、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的可塑造性以及人在里面体验的温润度,这些是没有标准的,但你要用可视化的语言去呈现出来。
崇真艺客:有创新的部分吗?
王灏:创新的部分都在结构上的变化。传统木结构有很多缺点,比如你怎么去造一个火车站,体育场?但是现代木结构就可以。我们有一组很重要的古典木结构作为参照,在其中发现内在很隐蔽的逻辑或力量,然后再用当代建筑师和生产具备的可能性,去重新塑造成一个具有当代性的新空间。我们虽然做的是木构复兴,但其实讲的还是如何使用传统木结构的匠做系统目前的状态去完成一系列现代木结构。
《传统螺旋藻井》 王灏设计团队 2020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传统螺旋藻井用木块叠成,口径控制在 4~5 米之间,结构繁复,常用在天花最庄重部分,如在城隍庙、戏台的宝座顶部。琼然高起如伞如盖的藻井,结构精美且有具聚音功能,藻井的制作工艺需多个工种的相互配合:雕工、油漆工、木匠等,形成美轮美奂的空间效果,寓意着带有强烈礼制特色的空间形制。
崇真艺客:以木构为主体的建筑,对其它的建筑材料会有排他性吗?
王灏:木结构不会有排他性。因为它本身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去改良。特别是很多老房子,冬天很冷,光线很暗,潮气重等等。自然对人类有友好的一面,也有苛刻的一面。所以要用当代技术去解决对人类苛刻的一面,去提高木结构房子的舒适性。
崇真艺客:木结构也会因为本身的局限性,而让建造出的房子都具有相似性。
王灏:上世纪60十年代,意大利人罗西提出“类比建筑”( analogical architecture)),他认为人类创造的所有空间图像/类型都已经创造完了,你不可能再发明新的了。比如古代的洞穴,在今天就可能是一个卧室,都是一个类型,并没有本质变化。木结构项目的相似性很高,我们要做就是如何把这种空间图像在不同时代进行翻译。这其中有两件事情可以做:一件是当代人如何用当代的技术去翻译这个空间,第二件事就是让这个空间具有当代人独有的美学品位。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阳明博物馆》 周扬、王灏 2016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位于余姚,营造在一块的农田梯田景观之上。周扬和王灏选择斜拉索木构,跨度为50米,采用三跨的形式塑造位于农田之上的阳明博物馆。营造了连绵的灰空间。室外灰空间比重占据60。
崇真艺客:那么不同的木结构建筑,区别在哪里?
王灏:区别在于工法,在于尺度、在于组合方式、在于与自然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埭头村,那种水口与山形成无比美妙的关系;再比如泰顺廊桥,展厅里放了一张照片,千年老树与老桥,与其背后的现代农村形成无比和谐的状态。
泰顺廊桥 摄影作品
《稻田木构》 王灏设计团队 2016 K11建筑艺术节“木构复兴”展现场
王灏设计团队研究了夯土木构废墟,观察到传统穿斗式木构朴素而天然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系统与稻田景观完美结合,既乡土又文人,既野生又文雅,形成高度平衡的理想空间。为了表达这种美学至高点,王灏设计团队规划网格状景观,在稻田中置放九个不同建筑类型,它表达人类造物的最高倾向,自然风光如何介入建筑设计,共同完成不着痕迹的天然之物。
崇真艺客:你理想中的木构建筑是怎样的?
王灏:展厅中的模型《稻田木构》代表了我内心最理想的木结构。我认为当代知识分子或者说当代人还是不应该脱离劳作系统的。水稻景观是江南地区重要的野生景观,我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唤醒被现代人忽视的乡野景观资源,也希望塑造一个当代版的稻田村落。它属于改造项目,夯土加木结构,我们只是做了非常轻微的介入。其实最终不是为了木构而去表达木构,而是让木构成为整体环境的配角,重要的是传达自然与建筑空间相融合的一种心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