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活字日刻策划出品音频课程《你好呀!日本——58个关键词凝视日本古今》动漫部分
主讲人: 马小褂
文章转载自“活字文化”
日本动漫经常出现比西方更激进也更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
我们曾经提到,日本动漫里充满了“色气”的桥段,而这些色气通常是以强调女性的第二性征的方式来表现的,所以日本动漫这一点长期以来都被女性主义者所攻击,认为日本动漫物化女性、对女性进行性客体化、甚至厌女症,体现了日本男权社会方方面面对女性的偏见。
平心而论,如果将日本动漫作为一个整体来说,那女性主义者对日本动漫的批评确实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我们这里也需要强调,日本动漫是由数量众多的、怀有不同理念的不同创作者共同营造的一个行业,并不能简单当成整体、只从一个方面来分析。
日本也有大量敢于挑战男权社会下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性别规范的独立动画人和独立漫画家,而在高度类型化下的主流商业日本动漫里,面向女性受众的类型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的作品。
我举一个例子可能大家比较好理解一些。《美少女战士》相信大家都看过吧,里面的水兵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在很多女性主义批评里被认为是代表了父权媒体支配下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包括服装性格、对异性爱情的憧憬、做白马王子和公主的梦,都符合日本一般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规范。这种评论可能有点片面,但确实是有些道理的。
但是我们转过去看《美少女战士》里所谓的外部四战士,也就是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这四个人。冥王星在粉丝里人气比较低,她是一个年龄偏大的成熟女性,但她并没有按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期望那样去寻找伴侣,而是直接跨越这个阶段,在照顾土星的过程里承担了母性的角色,构成了一个反常规的、没有血缘的家庭关系。
天王星和海王星就更典型了:天王遥在平时是穿男装的,变身以后又是女装,很多人小时候就一直疑惑天王遥到底是什么性别?作者武内直子是这么解释的,她说:天王遥是女生,她是会因为环境而改变穿着的战士。另一个让很多粉丝迷惑的点在于,天王遥和海王满两个都是女生,但她们之间的暧昧感情明显超越了友谊的范畴,她们俩到底是什么关系?动画漫画里其实都明确表示过,她们俩是一对恋人,甚至漫画里直接在国外结了婚,然后和冥王住在一起养土星,算是一个多元家庭。
外部四战士的设定,打破了女生一定要穿女装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了父权框架之外的性別表现,甚至还打破了二元性别以及传统的异性恋家庭结构。波伏娃有一句名言说,“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成为女人的”,意思是,我们对男人女人的定义实际上是异性恋父权构建出来的,用二元化的性别去塑造男人和女人应当扮演的角色,而《美少女战士》里这些打破了性别二元范式的元素,具有非常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
《美少女战士》是90年代的作品,但是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反而不敢像《美少女战士》表现出那么进步的思想来。甚至说,西方国家在引进《美少女战士》之后都对这段情节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欧洲那边,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家把天王海王的关系给改成了亲密的朋友,俄罗斯、匈牙利等国家直接把天王改成了男人,只是变身会变成女人;北美操作更骚,把这一对硬是给改成了表姐妹,把调情戏给解释成玩笑话,但是由于部分配音台词没改掉,导致很多北美观众对这一对的印象反而成了表姐妹间的同性乱伦,这通操作也是非常让人迷惑了。
事实上,欧美动画长期以来对动画里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是非常保守的,直到近几年欧美才逐渐出现反女性刻板印象、表现同性恋的动画,例如《探险时光》、《宇宙小子》等等;而日本其实早就有这个传统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西方国家虽然女权运动历史悠久,女性地位相对来说比日本高很多,但在对动漫的态度上反而更加保守;而日本虽然是个父权思想非常严重的社会,日本动漫里也有大量物化女性的元素,但反而更敢于表现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
这才是讨论日本动漫里女性问题时最有趣最迷人的矛盾点,我们不能一杆子打倒的说“日本动漫都物化女性”,也不该否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日本动漫里经常会出现比西方更激进也更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
日本少女文化的产生
那日本动漫里这些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首先,《美少女战士》是属于少女漫画类别里魔法少女题材下面的一个变种,它的很多思想都源自于更早的少女漫画,而这种专门面向少女群体的动漫在日本高度细分的市场上是非常发达而且影响深远的。在具体展开之前,这里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少女”?
“少女”这个词本意不过是从小女孩到成年女人中间的一个阶段,但是日本诞生了许多少女动漫、少女偶像组合、少女杂志,乃至中国当今网络上经常使用的“少女心”“少女感”之类的词也都是受日本的影响,最近还引发女性主义者的争议,认为所谓“少女感”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这个词为什么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含义呢?
首先,“少女”这个词的流行源自于20世纪初日本的少女杂志。当时的少女杂志是面向年轻女性读者,员工却基本上都是男性,所以杂志的方针也是很传统的“培养未来的贤妻良母”这种思路。所以说,少女一词的流行和最初含义确实是带有父权色彩的。但是意外的是,这些少女杂志上由于给读者提供了投稿交流的留言栏,导致很多女性会通过回执在杂志上互相交流分享。这些投稿的文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少女文体,辞藻华丽悲春伤秋,由此诞生了女读者之间交流少女心思的文化。这点很有意思,本来最开始是具有父权色彩 培养贤妻良母的少女杂志,在女读者的交流中解构了“少女”一词原本的父权话语,“少女”也从此成为属于女性读者自己的身份范畴了。
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开始涌现一批少女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题材上最鲜明的特征,一是多为女校背景,一个是经常去描写同性之间的暧昧情感。这个也是源自于当时日本女校之间流行的一种姐妹文化,一般称为“S文化”,S就是英文sister的缩写。这种s文化和我们国内常见的闺蜜区别是非常大的,日本的s文化是高年级学姐和低年级学妹的一对一的独占性非常强的关系,学姐会向自己喜欢的学妹去表白,以丝带为记号,丝带系在头发上就表示接受表白,仪式感非常强。这种关系远比朋友乃至闺蜜都要强得多,虽然并不能一概说成是同性恋,但确实与传统意义上的伴侣相差不远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殊的s文化呢?在当时的日本,结婚对女性来说完全是一种义务,主体性觉醒的女性对结婚的义务是逃避的,而女校的出现让她们第一次获得了脱离家庭责任而享受青春期的机会,虽然这个机会只是暂时的。既然毕业以后还是会屈从于父权之下,那学校期间干脆充分享受少女身份,去构建出一段真正罗曼蒂克的、平等自由的亲密关系。
所以我们去看50-60年代的早期少女漫画,三个典型的特征,一是未婚少女,二是多为女校背景,三是经常描绘女性与女性之间超越一般亲密的关系,甚至直接是同性恋关系。这三个特征,都源自于20年代的少女文学,实际上是对父权的一种无声的内敛的反抗,反抗的正是“良妻贤母”、“义务婚姻”和“异性恋”这三种父权所构建出来的概念。
现在来说,日本其实除了冲绳等少数地区的学校还保留s关系这种传统,大部分学校已经不存在了。但少女文化和s文化在日本动漫里的影响是无从不在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少女革命》了,可以说是对整个少女文化的一次回顾。
很多人都知道战后第一部少女故事漫画是手冢的《缎带骑士》,这部漫画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引入了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女主人公形象,简单说就是中性化的女性形象。这个的源头其实是早期日本的宝冢歌剧,宝冢是日本全女子演出的音乐剧团体,于是男性角色也是由女性出演,由此引发了中性化审美的潮流。
70年代开始,少女向的动漫就频繁出现中性化的女性形象了,比如经典的《凡尔赛玫瑰》,都是受手冢《缎带骑士》和宝冢歌剧的影响。这种中性化的女性主角其实也是对父权话语下女性应该是娇柔体弱的刻板印象的反抗。
然后从70年代开始,少女动漫里还有一个非常常见的母题,也就是“少年爱”,就是面向女性读者群体去创作两位男性少年之间的恋爱,典型如萩尾望都的作品。关于“少年爱”的研究也很多,虽然描写的是男性之间的少年爱,但其实与现实里的男性无关,而是少女心灵的投射。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诞生是因为日本主流父权文化下的厌女情绪引发了少女们对性成熟的恐惧,于是对女性本身的恐惧和厌恶导致作品主角开始用男性少年代替女性。关于“少年爱”的部分比较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太多展开了。
纵观日本的少女动漫,其实从诞生开始就具有父权话语的一面,也有着女性争取自我解构父权的一面,这种双面性贯穿在日本无数少女题材动漫当中。所谓的“少女”,一方面在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大为风行,对“少女感”的过度强调仿佛在说女性如果没有不够少女就没有魅力,成为父权话语对女性规训的帮凶;但另一方面,“少女”却也是年轻女性在文化上的自我身份建构,是她们逃避社会建制而为自己创造的自我形象。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日本动漫在女性话题上具有非常矛盾的两面性,保守却也同时非常进步。也正是因为日本社会是个父权化极其严重的社会,才会导致日本的女性创作者在表达女性自我意识上选择一种委婉的,解构主义的甚至一定程度上有些逃避的姿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