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中国嘉德春拍】温情脉脉 相知缘缘——丰子恺 致周颖南小品五帧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周颖南与丰子恺相识于1972年。彼时,周颖南第二次回到祖国,在友人的介绍下拜访了丰子恺。两人一见如故,随后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通信往来。除了频繁的书信往来,丰子恺也常写诗词、画漫画寄给远在异国他乡的周颖南,周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也都悬挂着丰子恺的作品。家萌、家莉、家萍、家华、家茵是周颖南的五位子女,从小耳濡目染丰子恺文字和漫画的五人,央求父亲给“丰伯伯”去信为自己求画。1973年秋天,76岁的丰子恺答应了周先生请求,“把画寄来了,每个孩子一幅,都分别题上他们的名字。”这五帧小品便是初次在本季大观夜场露面的5件可人小画。


事实上,儿童是架构丰子恺漫画体系的重要砖瓦。他生于动荡时的中国,初成人浅尝世味,便感慨世事的虚伪骄矜之状,似乎只有儿童还能保持那份天真烂漫,人格的完整。于是,他的画笔开始转向儿童,在丰子恺看来,也只有儿童的纯真才能从反面批判成人世界的虚妄。无论是带着红领巾的少年,还是尚在怀抱的幼童,这些画里的模特都会长大,但丰子恺用他的笔定格住长大的身体,定格住流逝的时间,定格住灵魂里永远的天真浪漫。




Lot 691

丰子恺 致周颖南小品五帧

镜心 设色纸本

22.5×16 cm(每幅)

题识:

(一)前程远大。家萌欣赏。子恺画赠。

(二)种瓜得瓜。家莉欣赏。子恺画赠。

(三)东风浩荡扶摇直上。家萍欣赏。子恺画赠。

(四)努力惜春华。家华欣赏。子恺画赠。

(五)唱歌归去。家茵欣赏。子恺画赠。

钤印:子恺漫画(五次)

上款:“家萌”、“家莉”、“家萍”、“家华”、“家茵”即周颖南先生的五位子女。

著录:

1.《颖南选集》,第21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南国萍踪》,第20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周颖南文库·卷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周颖南文库·卷十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出版:

1.《丰子恺书画集》,图编第3-7,新加坡余分色制版公司,1976年版。

2.《颖南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种瓜得瓜、东风浩荡二帧)

来源:映华楼旧藏。



1972年,上海掀起“批黑画”狂潮,国内文艺界雪上加霜。这时周颖南第二次回国,拜会他敬重的巴金、刘海粟、丰子恺等。他在友人的陪同下,首先登门拜会了丰子恺。丰子恺是中国著名文艺家、翻译家,诗、书、译、画四绝,他热情友善地接待了不远万里飘洋而来的周颖南。周看到先生家中家徒四壁,浩劫给他的生活带来深重的苦难。他感同身受,痛心如焚,在回南洋之前,将全部随身衣物邮寄到上海赠给丰子恺,聊表“相濡以沫”之情。随后二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通信往来。


(一)前程远大。家萌欣赏。子恺画赠。

1973年,丰子恺应周颖南之请,写了两首春景词给他,又寄一幅《饲蚕图》,均是气韵生动,秀丽绝伦,表达了黯淡岁月里对于清明的热切渴望与呼唤。周颖南喜爱丰子恺的画,他的办事处和家中,都悬挂着丰子恺的作品。


(二)种瓜得瓜。家莉欣赏。子恺画赠。

正值中年的周颖南与丰子恺一样,酷爱自己的孩子。平时他无论再忙,也总是要抽空陪着孩子们玩。当时新加坡的初中课本里,选编了好几篇丰子恺的文章。周颖南的五个子女,分别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他们对丰子恺的文章和绘画耳濡目染,喜欢日甚。一天夜里,全家人又聊到丰子恺。“大孩子说:‘丰伯伯送了那么多漫画给爸爸,要是也送一幅给我,写上我的名字,该有多好啊!’”孩子们好象百灵鸟一般都叫了起来:“爸,你就写信试试看嘛,求你了”周颖南经不起孩子的纠缠,踌躇再三,到头来还是硬着头皮,致信丰子恺先生。1973年秋天,76岁的丰子恺依然童心未泯。他应了周先生请求,“把画寄来了,每个孩子一幅,都分别题上他们的名字。这些漫画的内容,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却寓含着老人对小辈们的期望。”


(三)东风浩荡扶摇直上。家萍欣赏。子恺画赠。

“这下子不得了啦,全家真是热闹极了。当时15岁的男孩子家荫说:‘丰伯伯知道家茵贪吃,一下子给你画了两个梨子。’谁知8岁的小女儿家茵不服输,当场顶嘴说:‘你个子那么大了,不害羞,还要丰伯伯给你画马骑。”全家人忍不住哄堂大笑。”周颖南先生欢笑之余,感念不忘。他认为:丰子恺先生的画,不单是为我的孩子们而画的,而是为天下所有的孩子们而画的。


(四)努力惜春华。家华欣赏。子恺画赠。

(五)唱歌归去。家茵欣赏。子恺画赠。

1974年6月,丰子恺致函周颖南说,他手指麻痹,只能拿钢笔,不能执毛笔,不想两年后于上海华山医院病逝了。他在3年中陆续寄给周颖南的20多幅漫画,也成了晚年为数不多的遗作。周颖南痛心不已,于1976年在新加坡编辑了《丰子恺书画集》,以纪念这位良师益友的贡献。周颖南先生和夫人何玉凤女士培育的五个子女:家萌、家莉、家萍、家华、家茵,也各自学有所长,没有辜负丰子恺先生多年前的殷切希望。


节选自《高山流水长相知—周颖南与丰子恺的交往》朱开平

(《福建党史月刊》1994年06期)




中国嘉德2020春季拍卖会

预展:8月11日-14日

拍卖:8月15日-19日

嘉德艺术中心


咨询电话:

010-85928288(总部)


工作时间:

9:00-18:00 周一至周五


各地区办事处联络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香港
电话:( 852 ) 2815 2269
邮箱:hkoffice@cguardian.com.hk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
加拿大
电话:(001) 778 865 3308 / 778 372 8358
邮箱:caoffice@cguardian.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