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一个画廊与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宋冬 物尽其用,用我母亲的生活哲学做“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赵湘源与宋冬|70年代


赵湘源与宋冬|2006


《物尽其用》首展现场|東京画廊+BTAP|2005.9.20-10.23


(左起)宋冬、赵湘源、巫鸿|東京画廊+BTAP|2005



物尽其用

宋冬


2002年8月11日,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在短短的几分钟后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家人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父亲的突然离去,像一把带电的刀直刺心脏,使整个的家在巨大的悲痛中不能自拔。尤其是母亲,受到了巨大的精神刺激。从精神到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任何方式都不能把她从悲痛的世界中拉出来。最后我用了“艺术”这个方式。让她帮我做作品,逐渐地从悲伤中走出。艺术再次帮助了我们,它曾经在我与父亲的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


赵湘源在布置展览|東京画廊+BTAP|2005


在父亲去世后的这三年,我一直准备这个与母亲合作的展览,其实艺术在这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将母亲从她封闭的悲痛中带出来,哪怕是给她这个封闭的空间一点缝隙。


“物尽其用”是我母亲的生活准则,也是中国一代人的写照。在汉语词典中关于物尽其用的解释是: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母亲的这个生活准则是支撑家务运转的基础。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生活得节俭,为了我们这个贫寒的家总是物尽其用。母亲赵湘源1938年出生在富裕的家庭,我外祖父是国民党的军官,在抗战中立过功,曾救过共产党重庆地下党成员。母亲12岁时随他和我外祖母来到北京,1953年外祖父被冤枉成国民党军统特务,而被他救过的地下党,为了明哲保身,一直拒绝出庭作证。他被判刑7年。出狱后在北京纽扣厂当工人,直至退休。外祖母独立支撑着这个家,在外祖父出狱后不久,外祖母因癌症在1961年去世,这给了我的母亲巨大的打击。时值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母亲的家庭走向贫寒。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反差和历史造成的家庭悲剧,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正是那不幸的时期我的父亲出现在了母亲的生活中,在我外祖母弥留之际给了我母亲家很大的帮助,这对我母亲悲痛欲碎的心给了极大的安慰。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


节俭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节俭也是那个时代贫寒之家的生存之道,不然如何生活下去呢。我记得小时候,母亲总是买布头做衣服,因为布头可以不用政府配给的有限的布票。后来由于对物质缺乏的恐慌,攒了很多布头。现在仍然整齐地存放在衣橱中。正是这种对物质缺乏的恐慌,导致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可以存得住的东西都不许扔,物尽其用成为了使这些被“收藏”的物质留下的理论基础,这种思维和生活方式成了惯性。当物质真正匮乏时,这种方式是持家的法宝,但当物质丰富时这种惯性又成为了生活的累赘。当大家的生活质量都得到提高后,这种思维惯性导致了代沟,母亲不只是不扔自己的东西,她也不让我们扔东西,这样我们的生活空间被这些等待“物尽其用”的物质所占据。物质匮乏的恐慌对于我们来说变成了无用物质堆积的焦虑。但这并不是我母亲一个人的生活哲学,这是她那个时代的集体意识,我的很多的同龄人都在自己的父母那儿有这样的体会。而这样不同的生活观念导致了深的代沟,对于美好生活有很不一样的理解。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


父亲的突然离去,使母亲再也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我们瞒住了今天已经94岁高龄的外祖父,母亲要在他父亲面前表现若无其事,她终于崩溃了,她的物尽其用这种思维惯性发展到了极点,不但留住所有的东西,而且散满了整个空间,成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典型。起初我和姐姐还经常为她整理空间,但每次整理后都发生不必要的冲突,问题的焦点是我们扔了可以物尽其用的东西。久而久之,我们试图改变她生活观念的想法成为使她不快的因素。我认识到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一个人可以有好几辈子的不同生活,生活的巨变似乎是在瞬间中完成的,而观念的差异导致了更大的代沟。对于他们这代人似乎还没有做好思想上的准备,而这种代沟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所造就。所以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它所产生的不同观念的冲突成为了一个时代,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的缩影。我理解她想用这些物充满她的空间,以弥补父亲走后的空。

 

赵湘源在展览现场|東京画廊+BTAP|2005


孝顺,实为顺者为孝,只要母亲高兴,顺她而去。但我仍然想让她吃好穿好住好。所以我转换了一个方式,展示她的生活,她的物质,她的生活哲学。并与她共同使用“物尽其用”原则开始做“艺术”。这些可能这辈子都用不上的物,终于都用上了。母亲很高兴,跟我说:留着有用吧。展示只是看得见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在这儿给母亲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整理她回忆她的历史的场所,也是对今天以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的反思,她在这里被推到一个艺术家的位置,给她找了个工作,而我成为她的帮手。帮她整理,帮她装修她的房子,使她生活在快乐中。使我们共同以艺术作为媒介,共同开始新的生活。


田畑幸人(左一)、赵湘源(左四)、巫鸿(左六)、宋冬(右一)在展览现场|東京画廊+BTAP|2005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東京画廊+BTAP|2005


展览中展示的是我母亲的收藏“物尽其用”的物,展览也包括看不见的部分----我母亲的家。展览同时也是给我父亲的,父亲在天上可以看到我用霓虹给他写在天窗外的话:“爸,别担心!我们和妈都挺好的。”





肥皂及洗衣服

赵湘源


(节选自 赵湘源的《物尽其用记事》)


赵湘源的房间|2002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


从我能记事起,20世纪40年代那时住在四川壁山县,我家有棵皂角树,好象是把熟透的皂角打下来,凉旰后收起来,洗衣服之前把皂角煮成水,再把皂角捞出就可以用搓板洗衣服了,用皂角水洗过之后拧干过后,用竹篮子装上衣服,到很远的河边去漂洗。漂洗时在河边有干净的大石头。一边漂洗,一边用木棒打衣服,每次曾嫂都洗的很干净,母亲怕我长大后不会吃苦所以让我经常参与干许多家务活,洗衣服自然是常事。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


1950年来到北京,住在一个四合院内,水很好,是自来水,只是水管子在院子的角落里,距我们住的房子是院内各户最远的一户,每次洗衣服都要用脸盆,从那儿把水端到一个大的绿色釉盆内,为了省肥皂和水,要先把衣服用清水泡上约20分钟后,再预洗一下,在将这水倒在另一个水桶中留作漂洗使用。预洗之后再用肥皂擦抹在衣服上用搓板揉搓出泡沫,而后把白色、浅色各分开分放在在各自的盆内,用盆盖上闷上30分钟,再用搓板反复揉搓,以泡沫带出污物,比较脏的衣物,则需反复,用过的肥皂水可以作为下次洗衣的预洗水。然后反复漂洗,一直待漂洗的水很清,就说明衣物已洗净了,对洗过的各阶段使用过的水都会各有用处再利用如:刷鞋、洗墩布,冲洗院子等等。如果洗的是被里和床单的话,还需要增加一种工序,就是将它们放在炉子上去煮,为的是进行消毒;内衣及背心也会是经常这样洗的,因那时没有消毒水,我的母亲就是那样做的,所以我也一直延续至今。不太愿意使用现在的消毒液。这么麻烦繁琐的洗衣程序为的是节省肥皂,在那个年代,20世纪60年代,因国力不足,物质极度缺乏,那时买肥皂是要凭供应本的,每人每月供应半条(一块)。家里有三口人,每月只供应一条半,多一点都是不可能的,家家都是如此。而我的家庭因为出身问题,公公婆婆和大哥被遣送回原籍,我们需要照料他们留下的没有户口的孩子,这样肥皂不够用。当肥皂用到最后的小小头,都把它泡软之后再贴在大肥皂上,或者是把每小块集中起来泡软用要洗的衣物沾上水包上,而后用手捏成球形再次使用,直至完全利用完了才算结束。再出现小块的就这样往复的用下去。


《物尽其用》展出作品


当时肥皂有两个品牌,上海固本肥皂厂出的固本牌(0.56元/条)另一个是北京一化工厂出的长城牌(0.44元/条)。上海的要好用一些,但北京的便宜,我常使用北京的,把上海的存起来,不舍得用。把肥皂晾干,为的是使起来节省,软的肥皂洗衣服很浪费,一块肥皂用不了多少次就没有了。每次都是买了之后晒干存放起来。我们单位有的男同事集体户口,有“个人购物证”,他们洗衣服少用不了太多的肥皂。有些人不想浪费了供应指标。就把本给我用,我再去买回来存起来。我就怕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之后还像我一样为每个月的肥皂发愁,留到他们结婚的时候给他们。没想到他们根本不用,现在都用洗衣机了。我舍不得扔,一留就是几十年,其中有的肥皂比宋冬的年龄都大。





《物尽其用 / Waste not》

全球美术馆展览现场


年代

展览地址

作者

2005

北京798,

東京画廊+BTAP

宋冬、赵湘源

2006

韩国光州双年展

宋冬、赵湘源

2008

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

宋冬、赵湘源

2009

纽约当代美术馆(MOMA)

“Project 90”项目展出

宋冬、赵湘源

2009年 赵湘源受伤去世

2010

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

宋冬

2012

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

宋冬

2013

澳大利亚悉尼

CARRIAGEWORKS

宋冬

2013

莫斯科马奈基中心展览大厅

(第五届俄罗斯双年展)

宋冬

2014

悉尼国际艺术节

宋冬

2015

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

宋冬

2015

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

宋冬

《物尽其用》展览年表


《物尽其用》展出现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2009



《物尽其用》展出现场|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2010




“一个画廊的七十年”系列相关阅读: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 | 田畑幸人写在展览开幕之际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一)|1950-1979,战后美术的黄金时代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二)|1980-1999,全面亚洲化的高光时刻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三)|2000-2009,中国当代的无限可能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费大为,我与東京画廊+BTAP的故事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冯博一,我与BTAP首展

一个画廊和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2002BTAP首展——北京“浮世绘”

一个画廊与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黄笃,什么是“物派”?

一个画廊与亚洲当代艺术的七十年|栗宪庭《念珠与笔触》策展手记



東京画廊+BTAP 正在展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東京画廊

Tokyo|Japan

东京都中央区银座8-10-5第四秀和大厦7层7F, 8-10-5 Ginza, Chuo-ku, Tokyo104-0061 Japan

Tel: +81-3-3571-1808 

Fax: +81-3-3571-7689


Beijing|China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陶瓷三街E02Ceramics Third Street, 798 Art ZoneE024 Jiu Xian Qiao, Rd., Chao YangDistrict, Beijing

Tel: +86-10-5978-4838

Mail: info@tokyo-gallery.com

         btap@tokyo-gallery.com

Web: www.tokyo-gallery.co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