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然后我走过在我们相遇前你走过的路/杜塞爱德华·温克尔霍非工作室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爱德华工作室访问,是继陈若冰工作室访问的杜塞艺术家访问第二站。陈若冰作品风格很明显的极简主义;而爱德华的工作则延续了文艺复兴的哲学传统和贫穷艺术的风格。鉴于爱德华出生于奥地利,母语为德国,虽然他精通意大利语,英文和西班牙语,但他建议使用德语访谈,并强调艺术家陈若冰的德语很纯正,用于学术交流没有问题,因此,特别邀请了陈若冰做现场翻译。整个访谈贯穿于几天的闲聊,重点在工作室。特别鸣谢艺术家陈若冰的帮助。


在视频一开始,爱德华展示了自己的一件装置作品,作为多年和贫穷艺术大师库奈利斯一起工作的艺术家爱德华,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感:陈旧的木材+钢铁,纹理和质感,让人感觉到贫穷艺术风格中的诗意提醒,星球是一个共同体。作品沉重又浪漫。


爱德华访谈在他的工作室进行。抓了杜塞的艺术家陈若冰做翻译。工作室主要是他的纸上作品,而他的工作范围:空间装置,雕塑。作品深层不同的方式。空间不同,会变成新的形式。


作品的挑战在于诗意的韵律要通过合适的空间才能达到。收集起来的素材如语言中的词汇一样,要组成新的结构 。所谓的“新”,让人能够相信他,必须在伦理上完全有必要的状态下才可信。


工作室中主要是纸上作品,关注的不是主题,而关注的是颜色,材质的变化。比如摄影机在外太空拍地球,水,墨,铅,宣纸变成了立体感,一遍遍涂铅,好像地壳的变化。



“我的作品强烈又沉默”,爱德华接着说,“为什么是黄色,因为,生死都如此明亮不可分。交谈,讲座,就像一个人在泳游”。


橘黄色旗帜

红色地毯


红色的旗帜和红色的地毯合一(1988年作品)。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有一个通天的转换。空间跨越空间的时空,有光的配合,作品才有意义。悲伤的。黄色的寓意则是警告,中世纪如果有霍乱,则要打黄色旗帜。恐惧的。和现在大流行应景呀。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角度而改变。巴洛克,文艺复兴每一次大的风格的变化都和这个有关。文艺复兴繁荣之后,绘画出现了庸俗化程式化,卡拉瓦乔的努力重新唤醒对于艺术的认知。回到当代艺术,是不能忘记古典状态的,艺术家要想有创新性,跟随挑战才有可能。挑战性减弱,艺术形式就会流入简单化。当下要寻找这个挑战



我们谈论西方的艺术,艺术的创新是离不开教会的。正好是两个方向,路德反对圣象化,而意大利教会则用绘画来笼络人心 。卡拉瓦乔的后继之人却都是荷兰人。但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次毁像运动,艺术家就突然失去了订单。艺术家要找到新的主题,荷兰出现了黄金时期,伦勃朗,维米尔等等。比如伦勃朗夜巡就是一个代表,画的就是一个社群。是社群的需要。主题,全变了,比如,个人肖像,自画像,等等。


伦勃朗为一个女人画了很多的肖像,从年轻到老,这个过程之前是没有的。维米尔的到牛奶的女人中的光和宁静,生活不重要的瞬间,变成了宗教意义的主题,在之前却是不存在的。回到现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主题是自己去寻找的,和现在的情况是一样的。



认识西方艺术,必须在宗教对立的大背景,框架下来了解。荷兰画家Hugo van der Goes这幅宗教画出现了鲜花,但这个花,是独立出来做静物画的,把局部作为了整体,这是荷兰艺术家在宗教背景下主题的创新和寻找。



绘画是可以表达神性的。神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因此也存在于花中。不一定是艺术家刻意追求,每一件艺术作品总是给我们展示真,这种特殊的真,是美的,或许画是难看的。有一个短的艺术潮流,不好看的画不一定不体现美。


伦勃朗作品

伦勃朗作品

艺术总归是人性的、太人性的。这一点伦勃朗做太好了。这是一个妇女的一生。爱德华讲的太好的,陈若冰翻的太好了。今天的工作语言是德语。


在3画廊馆长棉布拍摄于爱德华工作室


在3画廊馆长棉布拍摄于爱德华工作室


而椭圆造型则来自于文艺复兴圣母玛利亚头上的光环。


爱德华·温克尔霍非(Eduard Winklhofer)
1961年生于奥地利福伊茨贝格。
1979——1985年于佩鲁贾外国语大学和佩鲁贾美术学院学习
1986 马德里学习西班牙语

贫穷主义艺术代表艺术家,语言学家,诗人,现居杜塞尔多夫,创作,讲学,并任意大利一家美术馆馆长。从1990年至今多次在俄罗斯、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作品被个私人藏家与机构收藏。
中国首展于花样年《漫游字典》(群展,2018年)。

2018年度,在3画廊驻留艺术家。
 
个展经历(精选):
2017  奥地利美术馆
2017  德国雷根斯堡
2013  奥地利北格拉茨文化中心
2012  奥地利文化论坛  米兰 意大利
2011  vontobel论坛  米兰 意大利
2010  德尔画廊 意大利
2010  奥地利文化论坛 米兰  意大利
2007 “黄金分割”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德国
2007 “上升”法兰克福 德国
2006 “跛脚”拉斯佩齐亚现代艺术中心 意大利
2006 “外围”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德国
2005  拉斯佩齐亚艺术中心 意大利
2004  La Nuova Pesa画廊 意大利
2002  杜塞尔多夫工作室  德国
2001  “取决于诗” 柏林戏剧与艺术基金会 德国
2000  代尔登  荷兰
1998  霍顿杜塞尔多夫工作室 德国
1995  “lichtweg”的味道,德国
1994  西蒙娜波顿画廊 米兰 意大利
1991  莫斯科当代艺术中心




在3画廊成立于2006年11月,地处于当代艺术画廊活跃区域草场地东北侧,北京塑三文化园区内,展览面积达1000平米。

作为业内知名的国际化当代艺术画廊,短短12年间,通过持续挖掘和发展杰出的中外艺术家,形成了美术史范畴的艺术家群体和流派:绘画研究(抽象绘画、行动绘画、场域绘画等);实验电影;德系表现主义和意大利贫穷艺术;新工笔及抽象水墨;并通过全球杰出青年驻留以及个展项目为未来挖掘青年艺术家。

在3画廊通过自身倡导的:“艺术、生活、新知”的哲学,在跨文化的多元交互语境中,以先锋的展览吸引收藏家、策展人以及艺术热爱者的密切交流。并为美术馆级的收藏提供美术史样本。



联系我们:
3画廊中国・北京
地址:北京南皋路129号北京市塑料三厂文化园在3画廊
邮编: 100015
联系电话: +(86) 010 57097603
电子邮件: art@being3.cn
官方网站:www.being3.com
3画廊公共微信账号:being3art
新浪微博:在3画廊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eing3gallery/
Instagram:being3gallery



收藏垂询

poem@being3.cn

xiaofeng@being3.cn

lihao@being3.cn




相关文章


然后我走过在我们相遇前你走过的路/杜塞陈若冰工作室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