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矩阵 1-10
data.matrix [n°1-10]
池田亮司
Venue: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Shenzh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Urban Planning
Section:
城市升维 Ascending City
Sub Section:
未来市民 Empowering Citizens in Progressive Cities
池田亮司,日本著名电子音乐制作人,视觉艺术家。1966年出生于日本岐阜,现工作和生活于法国巴黎和日本京都。作为为数不多同时利用视觉和声音媒介进行创作的国际艺术家,其作品通过数学精度和数学美学的方法,着重研究声音和视觉的基本特征。他将声音、影像、材料、物理现象和数学概念精心编排成沉浸式的现场表演和装置,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都曾为他举办展览。
欢迎进入池田亮司的数据宇宙!
作为日本电子音乐创作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极具先锋精神的新媒体艺术家,池田亮司带来的“数据.矩阵 1-10”是一个视听装置,由纯粹的数学公式和现存的大量数据组合而成。走进暗室之中,在十个微型图像间穿行,对应的是池田亮司“数据学”演奏会的十个章节,并根据原有的极简音频进行了高度贴合的重组、重编和同步。
封面图及下图 ©Ryuichi Maruo

项目名称:数据.矩阵 1-10
概念/作曲:池田亮司
计算机绘图/编程:松川昌平、平川紀道、徳山知永
本项目由阿尔敏·莱希画廊支持


supercodex [live set]
如何看见声音?音乐进化至今天,耳朵以外,我们还能拥有更多的方式去感受吗?池田亮司尝试将声音视为一种“感觉”而非物理现象来研究,试图展现这种感觉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关系。20多年前,他就尝试对音乐进行拆解,使用正弦波、白噪音、干扰信号、高低频率等传统音乐外的元素制作声音,将声音还原至本质的状态,打造“极简主义”的声音模式。

演奏会:100 cymbals
图片来源/LA Phil,摄影/Ian-Byers Gamber
从1994年开始,池田亮司与多媒体艺术团体Dumb Type合作,先后发布了《+/-》,《0°C》和《Matrix》等一系列电子音乐专辑,被评论界视为当今最前卫和最具革新精神的作曲艺术家之一。在他的创作里,声光电的运用不断刺激着感官,抽象数据、物理现象、装置排列、空间现场皆可以组合成神秘目眩的音乐与技术宇宙。他让音乐重返本质,又走向无限。



从左到右:《+/-》(1996),《0°C》(1998),《Matrix》(2000)

2019 UABB展览现场
“大数据时代”最早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数据.矩阵 1-10”是池田亮司自2006年开启的“数据学”项目一部分。该艺术项目探索着贯穿当今世界的数据,以及认知数据多元素、不可见本质的潜力。如何捕捉数据传达的信息,如何将数据翻译成音乐,池田亮司的这个作品是一系列方式多样的实验,包括了视听演奏会、展览装置、出版物及唱片发行,目的在于将纯粹的数据具象化。

2019 UABB展览现场
本作品包含10个不同的视频,每个聚焦于数据的一种使用方式 :
“数据.矩阵1”由各种奇怪、特定的电脑故障及死机模式组成;
“数据.矩阵2”呈现的是DNA序列 | 11号染色体;
“数据.矩阵3”围绕着各种有关编码的研究(比如摩斯码)展开;
“数据.矩阵4”描述了宇宙中许多恒星的三维绘图;
“数据.矩阵5”呈现数学意义上四维超立方体的旋转及其网格图形;
“数据.矩阵6”呈现的是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数据.矩阵7”是人类基因组的完整序列;
“数据.矩阵8”是关于四维的超立方体和节点;
“数据.矩阵9”呈现宇宙中恒星的二维绘图(五千至五万光年范围);
“数据.矩阵10”是关于“数据学”这个项目本身的元数据序列。

2019 UABB展览现场


数据转换@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
传递、解构、重现,声音不仅仅可以为耳朵服务,它同样能够出现在现场,为观众带来另类感受。池田亮司曾创作众多融合了影像与声音的大型装置,在包括沃尔夫斯堡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民生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等世界各地重要机构进行展出。在2019深双由模块墙搭建的展馆内,池田亮司将十组“数据”在黑暗的房间中横向延展,不同的组合产生无限的变奏。

连续介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图片来源/Éditions Xavier Barral,摄影/Patrick Gries
对池田而言,展览空间的建筑结构至关重要,在装置作品的布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参观展览的观众可以自由在展览空间中移动,随着自身位置在展览空间中的变化来领略不同的视听效果,感悟时间与空间的联系。

连续介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2018年池田亮司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举办个展「连续介质」(continuum)。展览中,一个黑暗的房间和一个明亮的房间,将展厅划分为两个对立却又互补的空间,成为了他独特的装置作品。在黑暗的空间中,出现了根据抽象的数学定律,将视觉和声音元素混合重组的“元—组合”(méta-composition)。另一方面,在明亮的空间中,展示了由巨大的扬声器组成的声音装置,邀请观众自由地徜徉在池田亮司纯粹的音乐世界之中。邀请来访者在阴影和脉动的图案之间嬉戏,在催眠的环境中迷失自我。

point of no return@荷兰EYE电影博物馆 ©Ryoji Ikeda
“无退路”(point of no return, 2018)是池田为荷兰EYE电影博物馆独家打造的新作品。墙上呈现出一个包含大量信息数据的黑洞,而其后面是一个发射出耀眼光芒的白洞。池田说:“这件作品的科技原理是简单的,但却是我所有创作中最具哲学意味的。” 艺术家依据展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形而上的精神空间,参观者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知身体所处的环境和世界。

Test Pattern@纽约时代广场 ©Ryoji Ikeda
除了展馆之内,池田亮司同时也会挑战开放式的露天现场。2014年他的作品“测试图案”(test pattern)在纽约时代广场呈现,建筑成为另一种舞台,突破声光影的创作边界。

Test Pattern@纽约时代广场 ©Ryoji Ikeda

2019 UABB展览现场
“我试图在创作中捕捉到世界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池田的视听装置背后的创作理念糅合了数学、物理、生物,以及音乐学和哲学。科技的拓展,不仅延展了感官,也改变了审美力。为了找到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开始更加认真地思考人类在未来的作用。池田亮司的作品在“未来市民”这一子板块中起着引领作用,它以诗意和醒目的方式囊括了人性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在这个作品中,人的元素几乎都被解构,失去了实质的形态。尽管这件作品避免出现任何实体或可见的人,它所展现的数据仍是个人或集体的延伸。

2019 UABB展览现场
按照作品的方式,人类的基因组序列与宇宙的三维映射共存,涵盖了第11号染色体的数据映射与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故障模式的组合方式。数据成为一门元语言,开放新的世界,制造新的现实,而不只是模拟现实。它在真实和虚拟领域,在微观的个人层面和宏观的总体层面、尤其在海量数据之间运行。

2019 UABB展览现场
池田亮司曾在一次访谈中描述技术和艺术的关系:“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这两个词在最初的时候就是同一个意思。艺术(art)作为一门技术在中世纪就建立起来了,而技术(technology)在当时似乎是远离于科学(science)领域的。我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使用技术。在艺术(art)和技术(technology)这两者之间或许将会有更有意思的回应与关照。不论如何,我们无法离开技术而生存。”

2019 UABB展览现场 @Michael迈克

Supercodex [live set]
摄影:Una Zhou/X-LIVE



地点:中国上海
时间:2017年10月
The Radar
图片来源: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Ryoji Ikeda


展览地点:中国上海
展出时间: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
Test Pattern
图片来源:Marc Domage(上,中)
©Ryoji Ikeda(下)



展览地点:法国
展出时间:2010年12月
Spectra
图片来源:Aichi Triennale 2010(上,左下)
Marc Domage(中,右下)



展览地点:日本名古屋
展出时间:2010年9月

2019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2019 BI-CITY BIENNALE OF
URBANISM\ARCHITECTURE
(SHENZHEN)
主题:城市交互 | Urban Interactions
主展场:福田高铁站、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分展场:盐田综合保税区沙头角片区、宝安国际艺展中心、宝安桥头社区、龙岗坂雪岗科技城、龙华观澜古墟、光明云谷、大鹏新区所城、大鹏新区溪涌、前海合作区
| 相关阅读 |



官网: www.szhkbiennale.org.cn
微博: 深港双城双年展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