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美]沃特伯格丨文 李奉栖 等丨译
选自《什么是艺术》一书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克莱夫·贝尔(1881-1964),艺术批评家、哲学家,英国20世纪著名学术团体——布鲁斯伯里集团的成员之一(英国20世纪著名学术团体,由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有弗吉尼亚·伍尔夫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深受后印象派绘画革命性发展的影响,贝尔致力于发展一种艺术观念,以证明自己时代的先驱绘画作品是货真价实、韵味十足的艺术。
通过《艺术》,贝尔竭力为诸多形式的后印象派绘画做合理性辩护。同时,《艺术》也为我们研究立体主义对贝尔思想的影响提供了便利。立体主义由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创立于20世纪初期。立体主义绘画摒弃了对事物准确再现的目标,而代之以简单、扭曲的抽象形式。贝尔以及那个时代的诸多知识分子认为立体主义代表了绘画的将来。
然而,立体主义对艺术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以来,艺术都以忠实再现事物为目标。若背离了此目标,那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对此,贝尔的回答是:有意味的形式。抽象的艺术是艺术,它能激起观者的审美情感。贝尔认为艺术家对物象的简化和抽象,可以还原到线条和色彩,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与色彩,能够打动观众,引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这种特定的形式和若干形式间的关系,即为“有意味的形式”,这是将艺术品与其他一切普通作品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再现的作品是否为艺术品也可据此判定。只要作品形式属性有韵味,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即为艺术品。再现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内容和情感表现力无关。
贝尔致力于给艺术下定义,并使之普遍适用于历史的杰作和当代的先驱作品。此尝试值得关注,因为贝尔不仅提出了一种超脱于对事物再现的艺术概念,而且坚称对艺术的批评应基于艺术的定义。贝尔的定义把作品的美学价值和对事物的准确再现分离开来,并借此定义来批评那些自己认为没能创作有意味作品的艺术家。
贝尔赋予审美体验的迷狂属性以准宗教意义。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其让我们超脱世俗生活,更深入地理解现实并与之相联系的能力。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