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威廉·克莱因:这就是我所爱的摄影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为什么不庆祝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我所知道的,我所发现的,我所肯定的,我向你展示的,我所爱的。它无处存在,无处不在,它就在那里,我为此而庆祝。这就是我所爱的摄影。”
—— 《庆祝》威廉·克莱因,2019



Celebration 庆祝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 
2019

页数: 112

17.8 x 1.8 x 24.9 cm 


2019年,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以他90岁的体悟,挑选了自己所有作品中最喜爱的部分,汇集成了这本自选集。这无疑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场回顾与总结,同时也表达着对于摄影本身的敬意。也许在他看来,这几十年来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场庆典。

摄影集分为“纽约”、“罗马”、“莫斯科”、“东京”、“马德里”、“联系”几个系列,涵盖了克莱因几乎所有重要摄影作品,以及他作为导演创作的《波利·玛戈你是谁?》(WhoAre You, Polly Maggoo? 1966)、《伟大的拳王阿里》(MuhammedAli, The Greatest,1969)等电影中的重要影像资料。
 

Harlem, 1955, © William Klein

曾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主任的约翰·沙柯夫斯基(John Szarkowski)评价说:“克莱因的作品是50年代最勇敢、最不妥协、同人们所能接受的标准相距最远、外表上最‘不堪入目’的。但他在照片里表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扩大了摄影语言的词汇量。”
 

 威廉·克莱因

1928年,威廉·克莱因出生在纽约的一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原本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却在克莱因童年的时候因破产而不得不以推销保险为生。学生时代的克莱因成绩优秀,14岁时便进入了纽约市立大学(City College of New York)学习社会学,但他的志向却是成为一名艺术家。
 
时值二战尾声,渴望离开家庭的克莱因应征入伍,远赴欧洲,先后在德国和法国服役。1948年,克莱因进入法国索邦大学学习,并师从费尔南·莱热[1],学习绘画和雕塑。1952年,克莱因的画作在米兰展出时,遇到了时任《Vogue》杂志艺术总监的亚历山大·利伯曼,后者极为欣赏他的作品,并邀请他来《Vogue》工作。

威廉·克莱因绘画作品


接受了利伯曼的邀约之后,此时定居巴黎的克莱因很想回到纽约,以自己看待纽约的方式,做一本摄影日记。“实际上,我不怎么懂摄影。我小时候总觉得纽约没什么,但是一旦我拥有了相机,我就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5th Avenue, New York, 1955 © William Klein

图像作为一种视觉介质,传达着人们观看这个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对于观者的反馈。社会学的学科背景显然给了克莱因一种批判的视角去拍摄这个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繁荣的时期,人们沉浸在世界和平的安逸中,享受着消费主义带来的充盈感,以及社会景观化过程中的浮华感。而克莱因镜头下的纽约,却是粗粝的、拥挤的、凌乱的、模糊的、肮脏的、不修边幅的,甚至是“反美国”的。以至于当时很少有编辑愿意发表他的作品。
  

Dance, Brooklyn, 1956, © William Klein
 
同样叛逆的,还有克莱因的创作手法。当时的摄影师大多奉卡蒂埃-布列松[2]“决定性瞬间”的理论为圭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自己决定性的瞬间”。克莱因作品中那些倾斜的街道,失败的对焦、变形的人脸,动感而鲜活,甚至浮躁,充满着现实中的偶然性,显然完全无视卡蒂埃-布列松的创作哲学,并且挑战着当时人们的审美习惯。
 
我不喜欢法国摄影。人们都崇尚那里的摄影师,像是杜瓦诺、卡蒂埃-布列松,非常别致、时髦、伤感、浪漫、人文主义。

我说,f*ck that。[3]

 

St Patrick’s Day, Fifth Avenue, 1954, © William Klein

克莱因的重要灵感来源是Weegee[4],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纽约小报摄影师。Weegee以拍摄犯罪现场而闻名,他用4x5大画幅相机拍摄,经常叼着雪茄,随意进出警察局。他非常喜欢拍摄突发事件、拍摄人群、拍摄工人阶级,毫无保留的在作品中保留着现场的每一个时刻,人们的每一个表情,没有任造作的摆拍和对于完美时机的琢磨。克莱因也是一样,他将街道当做他的“现场”,将镜头对准每一个行经的人。
 
Gun, New York, 1955, © William Klein

这张照片是在街上偶然拍到的,两个孩子正在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我对拿着枪的小孩说“Hey, Look tough!(嘿,表情凶一点!)”
在谈及这张最著名的作品时,克莱因认为这就是一张他本人的自我肖像(self-portrait):“我是右边这个小孩,同时也是左边的小孩;我是胆小怕事的小孩,同时也是那种强硬的会打架的小孩。所以,两个小孩都是我。”
 


随后,威廉·克莱因又将镜头对准二战后欧亚其他国家的人群和街道,陆续创作了《罗马》(1958)、《莫斯科》(1964)、《东京》(1965)。1963年,在德国科隆举行的世界摄影博览会上,克莱因被选为摄影史上最有影响的30位摄影家之一。


Bikini, Moscow, 1959, © William Klein


Movie poster, Tokyo, 1961, © William Klein


Dancers and Signs, Tokyo, © William Klein


Simone and Nina, Piazza Di Spagna, Rome,1960, © William Klein


像罗伯特·弗兰克一样,克莱因的作品被认为是对美国中产阶级的一种批判,也是对戴安·阿勃丝所嘲弄的所谓正常人群的呼应[5]。也许世界上并没有最完美的瞬间,摄影无法记录完整的真实,只能做到对当下尽量忠实的还原,而这似乎也从侧面呼应着列斐伏尔[6]“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的口号。



威廉·克莱因的作品也深刻影响着后辈包括森山大道等在内的一系列摄影大师。2000年森山大道回忆时说,“我在一家照相馆的柜台上看到克莱因的摄影集《纽约》,尤其是他拍的逆光中的曼哈顿,把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拍成了一个墓地。我看了他的照片后,就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拍摄自己的照片。”

 

Atom Bomb Sky, New York, 1955, © William Klein
 



 “在真正被颠倒的世界中,真实只是虚假的某个时刻。”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注:
[1] 费尔南·莱热,FernandLéger,1885-1955,法国画家

[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 – 2004,法国摄影家,玛格南图片社创始人
[3] 克莱因访谈,纪录片《摄影艺术百年》(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BBC,2007
[4] Weegee,维基,原名ArthurFellig,1899-1968,美国摄影家
[5]《世界摄影史》内奥米·罗森布拉姆,中国摄影出版社
[6]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法国哲学家
 
文 / 赵洁心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