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Red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Artwork
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1928-1994




左上:唐纳德·贾德,《无题(2-L)》,1961-69
右上:唐纳德·贾德,《无题(6-L)》,1961-69
左下:唐纳德·贾德,《无题(7-L)》,1961-69
右下:唐纳德·贾德,《无题(11-L)》,1961-69
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定义了何为“极简艺术”——这一标签缺因过于笼统而遭艺术家本人强烈反对。他用直截了当的作品呈现材料和体量的“存在”,而不依赖宏大的哲学阐释,带着这样的初衷避开了具象雕塑的经典理念。他创作出一套严谨的视觉语汇,追求以清晰明确的物体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而其作品明晰直观的特质表明了艺术家对于色彩、形式、材料和空间的浓厚兴趣。


左:唐纳德·贾德,《无题》,1960-1978
右:唐纳德·贾德个展现场,2020,图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起初,贾德是一名创作大型抽象表现主义画作的艺术家,他的画作经常使用一种称作镉红的血一般的颜料,他觉得这种红色“能让物件变得很立体,让轮廓和棱角更加清晰。”虽然不久后他就放弃了抽象表现主义和架上绘画,但他从未停止过使用镉红。
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b.1954




上:安尼施·卡普尔,《在世界的尽头》,1998
左:安尼施·卡普尔,《我的红色家乡》,2003
中/右:安尼施·卡普尔,《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2015
出生在印度孟买的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是当代雕塑范畴里一位具有重要意义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获得极大国际声誉的艺术家。卡普尔早期的作品常常以不同造型的彩色粉末的方式出现,这种做法的灵感来自于印度市场和寺庙里常出现的彩色粉末推出的小丘。

安尼施·卡普尔,《Mother as Mountain》,1985
鲜红的着色为卡普尔的创作增添了感官的情绪张力,不只是他日后常常在作品中出现的强烈象征性的红色,还有他持续发展雕塑的造形,以圆形,凹面等形状,令人充满感官性的想象。作品《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2013)呈现了三个大型传送带缓缓地将大块的红蜡运至高处,当蜡与红色混合,其生命体特征就被加强,在即将到达中央红色圆形的瞬间掉落至地面,以堆积出破碎的一片血红。


上:安尼施·卡普尔,《致心爱太阳的交响曲》,2013
下:安尼施·卡普尔,《Svayambh》,2007
在所有运用红色的作品中,《Svayambh》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Svayambh"在梵语里是自我生成或者自动生成的意思。红色蜡烛块像是那面墙上产生出的一个1.5米高的裂块,一个自我生成的创伤,以打开另一个精神反射空间。“这么多年来,我用了很多很多红色⋯⋯正如我曾说过的,我真正的兴趣是‘非物质’ (non-objects)所指涉内部的含义。我之所以一直重复使用红色,显然而见,我们的身体内部也充满了红。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重叠,刚巧中国文化中所常使用红色以及其象征意义。”


上:安尼施·卡普尔,《Sky Mirror Red》,2009
左:安尼施·卡普尔,《Ark Nova》,2013
右:安尼施·卡普尔,《Leviathan》,2011

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1970
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的艺术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力图通过有限的色彩和简单的形状来反映深刻的象征意义。经典作品大多以二至四个长形方块为主体,以垂直形式排列在色彩鲜艳的底色之上,配以朦胧色块。于他而言,所有的形状都有柔软的边缘,可以融合到周围的空间中,而这些元素的优势完全取决于它们的颜色,罗斯科巧妙地将它们混合并分层以产生不同的亮度和表面纹理。

马克·罗斯科布面油彩作品
罗斯特的绘画沉浸在含蓄的内容与情感的影响之下,冒险超越抽象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人类的戏剧性。"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他说道,“许多人能在我的画前悲极而泣的事实表明,我的确传达出了人类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画前落泪的人就会有和我在作画时所具有的同样的宗教体验。如果你只是被画上的色彩关系感动的话,你就没有抓住我艺术的核心。”
Films
《2001:太空漫游》(1968)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片长: 149分钟


《2001:太空漫游》,1968
库布里克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在《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大开眼戒》以及《闪灵》里,红色元素营造出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理效果。现代主义的红色家具、像是鬼眼一般的机器人,以及曲曲绕绕的地毯色彩与线条,或多或少地变成了库布里克营造视觉-心理维系的“手段”。
在《2001:太空漫游》中,长时间的沉默,漆黑的宇宙,孤独的飞行,沉重的呼吸声,光怪陆离的色彩,壮美的原始景色,这些都烘托出这样的氛围:孤独、寂寞、迷茫。库布里克通过令观众费解的方式表达——面对宇宙,我们一无所知,仅以人类的科技去解释诸多宇宙中的现象往往只是徒劳。终极奥义或未被解释,但影片带给我们的关于艺术与幻想的震撼却是无与伦比的。

《红白蓝三部曲之红》(1994)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片长: 99分钟


《红白蓝三部曲之红》,1994
红色的影棚、夹克、酒吧、吉普、房门、牵狗绳等,片如其名,在《红白蓝三部曲》之《红》中,基希洛夫斯基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以红为基调的世界,而作为叙述主题线索的红色则出现得更为密集。
影片一反红色一贯所象征的热忱、朝气等积极词汇,转而在缓慢悠长的叙事中向我们展示三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感伤——人与人的经历彼此重复,生命中的悲伤烙印仿佛永恒束缚着心灵的自由。而作者的深层意图,正是在洞察与展示人类种种相似困境的同时,唤起深沉的悲悯之心,从而赋予电影以光明的“博爱”色彩。

《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
导演: 韦斯·安德森 片长: 99分钟



《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
《布达佩斯大饭店》最精彩的部分便是流光溢彩的美术,平衡式构图配合浓郁的色彩组合,真实而又生动的人物造型以及精美的道具,沿袭导演韦斯安德森一贯的画面美学风格,视觉效果美的如同梦境的成人童话却包含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颜色带来感官刺激的红色、粉色、蓝色,大面积鲜艳的色块用之于场景及服装上。例如饭店大厅内的一处场景,红色地毯一跃成为画面中的主色调,从这里走过的宾客们都带着一种浑然天成的气度。负责接待的经理古斯塔夫以及穿着十分考究的侍从们,他们身穿紫色的燕尾服搭配红色的领结,无形中透露着严谨,这些浓郁的色彩表现在影片的开始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蓝 Blue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Artwork




“去感受灵魂,去描绘当下。无须解释和语言。”克莱因宣称,这是他开始创作单色画的动机。他的第一幅深蓝色单色画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末期,但他对最终结果并不满意,为了找到他理想中的深蓝色,他开始与艺术品商人和化学品制造商合作,在作坊里执着地调试颜色。终于在11年后,他发现将纯净的干燥颜料悬浮在透明的合成树脂,并以醚和石油作为溶剂,便能卓越地保持群青色素的美学效力。






在《一个更大的水花》中,泳池与天空只是一汪蓝色,跳水者被作了减法,只剩那簇起的水花让人浮想联翩。但明快的色彩不总等同于愉悦,他糖果色的人物画中往往夹杂着忧思、感伤、孤独和踌躇,某种被隐藏的欲望与渴望也被表达地更加强烈......而其代表作《艺术家的肖像——泳池和两个人》的场景使用看起来仿佛既是永恒又是短暂的,既是享乐主义的,却又带着些许惆怅的渴望。


《对话》便是其中一幅:妻子和丈夫在画中对话,然而这对话寂然无声。两个人似乎势不两立:丈夫笔直地站立着、居高临下,妻子则郁郁寡欢地坐在椅中,椅子的扶手环绕着她,而椅子本身又几乎和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全部环境都是她的樊笼,敞开的窗户仿佛是一条出路,但也有铁栏杆阻拦...




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后的最后岁月。此时的贾曼已经双目失明,面对他的是死亡的颜色——这忧郁的蓝。影片从始至终都是满眼的蓝色,也是唯一的颜色。无画面无情节,也没有对白没有人物,除了诗性的背景音乐和贾曼宁静安详的自白。贾曼用这种极端的“反电影”形式,向我们讲述他最后的岁月:是嘈杂烦躁的医院声,也是岸边孤独深沉的海浪声;是他面对死亡时毫无怨言的沉默,也是他不舍离开深爱恋人的不忍与决绝。

《水花四溅》,1973
《水花四溅》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大卫·霍克尼的创作、感情生活及其从英国前往美国的过程,亦真实记录了其代表作《艺术家肖像(泳池处的两个人)》的创作过程。当霍克尼从阴雨绵绵的英国搬去自由奔放的洛杉矶,西海岸的色彩、海洋的波浪和现代建筑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开始了一系列由蓝色游泳池为切入点的画作...…



“喜剧之王”金·凯瑞(Jim Carrey)里程碑式的作品《楚门的世界》,讲述一个荒诞无稽又蕴含深意的人生寓言,楚门的世界完全采用技术手段拟像而成——例如“海洋”,一片广阔的、蓝色的、泛着波涛的、与同样拟像而成的蓝色天空相接的、边缘呈弧形的物体,甚至连波涛翻滚的强度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操控。这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影片结尾,楚门在一片蔚蓝的“海的尽头”摸到了一面蓝色的围墙...
#黄 Yellow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Artwork






下:约瑟夫·阿尔伯斯于工作室,1968


作品《五座不能攀越的山》中,五个高7公分的黄色小山,被并排放置在地面上。沃尔夫冈·莱普借这些微小的榛子花粉小山,喻意大自然能量的聚集,观众结合著作品的标题,不免联想到宏伟的金字塔。





密密麻麻的圆点、无限延伸的镜屋、大小不一的南瓜……提及草间弥生(Yayoi Kusama),这些标志性的符号总让喜爱她的人如数家珍,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们先后与她交汇,一起共生半个多世纪,强调了南瓜的扭曲形式和波点予人超现实的审美。

她的作品鲜艳、野性、梦幻,如在《无限蕴藏的波点希望将永远笼罩宇宙》里,黄色茎状装置由地下一路通往顶部,他们互相交融,与同为黄色图案的墙面形成平面与立体的辉映与错觉,草间弥生将“上升感”定义为该作品的关键词,这不仅是她所带来的视觉符号,也与她所关注的时间与宇宙有关。
Films










《花样年华》,2000
-

图片©昊美术馆(温州)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到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将向前延长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图片©昊美术馆(上海)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下午1点至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