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M+博物馆近期为2019年首届希克奖入围艺术家拍摄制作了艺术家宣传短片。在此,我们很高兴为大家带来沈莘的视频《沈莘:信念游移》。
沈莘于2019年12月入围由香港M+博物馆主办的首届“希克奖”,并参加于香港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M+展亭的群展“希克奖2019”。希克奖旨在遴选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而作品与区内息息相关的艺术家,意在呈现这一地区多样的杰出艺术创作,并向国际推广。至2020年5月17日,展览呈现了六位入围艺术(胡晓媛、梁硕、林一林、沈莘、陶辉、杨嘉惠)在近两年内的新作。
视频致谢香港M+博物馆
由香港M+博物馆制作
影片制作:Adam Studios
策展研究:皮力,谭雪凝,胡宝雯
M+制片人:Chris Sullivan,丘雪君,伍韵怡
“当我搬到伦敦后,越来越意识到我存在的一面,以及我他者的一面。然后我开始制作一些纪录短片,这些纪录片跟我在伦敦的处境甚有关联。最初几部包括从寿司店顾客的角度拍摄,我与经理之间的某种深厚友谊。或是从一个用中国水墨绘画西藏少数民族的画家的女儿身份拍摄。

沈莘《WASABI 先生》2012,单屏影像,8'

沈莘《细数祝福》2014,单频影像,37'30'’
当我在伦敦的生活继续向前之际,我亦改变了方向。我想了解虚构作品的力量,特别是关乎对于他者的赋权,从虚构处境、虚构身份所得的赋权。我着手研究宗教体制是如何难免受到社会政治结构影响,特别是那些被移植到不同社会背景的宗教体制。而《夜莺的挑衅》则是以进一步的虚构手法去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沈莘《夜莺的挑衅》2017,四频影像装置,23’,10’34”,20’39”,20’39”
这是一个探索不同信仰体系的多频道录像装置,所以这不仅是关于宗教,也牵涉到DNA 检测科研以及其商业化手段,亦以不同的宗教为背景,包括中国的回教或泰国佛教。这个装置由三个不同的空间组成,观众可以在不同段落中观看。而每个空间都有其观看时间的要求,这是个颇有导向型的体验。观众观看时,可以将「表演性」设想为这件装置作品的导览原则。
我通常会用英文写作,然后把剧本翻译成演员的母语。他们收到翻译后,我会请他们随意愿去演绎,可以去简化它、拆解它,甚至弄得支离破碎,我都不在乎,因为我想他们读起来感觉自然。然后我会再翻译一次,待他们表演完,影片拍好了,我再聘请翻译员,将演员的对白翻译出来,写进剧本里。他们给剧本的间歇添加了情感,我非常感激他们,因为你给予演员自主权,他们反过来有所贡献,并令作品的境界得以升华。”
原视频链接:https://stories.mplus.org.hk/en/channel/shen-xin-navigating-belief-systems/
参展作品

沈莘《夜莺的挑衅》2017,四频影像装置,23’,10’34”,20’39”,20’39”,“希克奖2019” 展览现场,图片:Winnie Yeung @iMAGE28,致谢M+, Hong Kong
《夜莺的挑衅》通过四频装置和音效循环交叠的方式,呈现了艺术家对集体记忆和个人关系的敏锐探索。作品以纪录片式的肖像、表演和采访等视角的转换,叙述了关于信仰和权力的系统,来探讨关于权力与信任、佛学或是孔学的宗教角色等一系列问题。该作品拍摄于韩国光州亚洲文化中心的剧场中,四个频道分别呈现了一对情侣之间的对话、分享基因测试结果的动画角色、两个舞者的表演和在剧场中的电视里播放着的视频素材。作品由BALTIC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资助,受光州亚洲文化中心,和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的支持。
关于沈莘

沈莘(1990年生于成都)工作生活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他的创作通过探索影像及事件来实现,同时运用虚构和真实的信息与手法。通过影像及事件,沈莘的创作探索情感、价值判断和伦理在个体及群体层面的循环运动。他的实践专注于人与人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的叙事,影像往往致力于创造反身性,以此解构占统治地位的权力结构。
他最近的个人项目包括:《使饱和》,没顶画廊,上海(2019);《居住的方法》,K11艺术中心,上海(2018);《Sliced Units》, CFCCA,曼彻斯特(2018);《半说半唱》,“公园之夜”,蛇形画廊,伦敦(2017);《据点》,荔枝一号,伦敦(2017);《原本包容》,CFCCA,曼彻斯特(2016);《在家》,剩余空间,武汉(2016)等;他近期参与的群展包括:《希克奖2019》,M+,香港,(2019);《自由棱镜,录像的浪潮》,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广州,(2019);《非黑/非红/非黄/非女》,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德国(2019);《LANDSCAPTE WITH BEAR》,De Appel 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荷兰(2019);《重蹈现实》,OCAT,上海(2019);《新冶金者》,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 杜塞尔多夫(2018);《破坏之歌,新美术馆三年展》,新美术馆,纽约(2018);《例外状态》,UCCA,北京(2017)等。沈莘于2017年被授予“BALTIC艺术家奖”,2018-2019年参与久负盛名的荷兰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家驻留项目。
关于希克奖2019
相关链接:
关于没顶画廊
没顶画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当代艺术创作及策划平台没顶公司所发起创办,公司创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
没顶画廊致力于推广优秀的艺术家和项目活动,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交流。自成立至今,画廊已为新锐艺术家和知名艺术家举办了众多具有策划性的、高品质的个展与群展,成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平台。没顶画廊善于挖掘和培育具有天赋的年轻艺术家,并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活跃于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
没顶画廊合作艺术家包括:陈冷、陈英、丁力、艾略特 • 多德(Elliot Dodd)、冯梦波、龚剑、何岸、李汉威、刘成瑞、刘娃、陆博宇、陆平原、苗颖、莫少龙、佩恩恩、蒲英玮、商亮、沈莘、苏予昕、王思顺、王新一、夏云飞、徐大卫、徐震®、杨深、杨扬、张联、郑源、周子曦、朱昱。
MadeIn Gallery was established in 2014 in Shanghai by the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and curating platform MadeIn Company, a corporate founded by international influential artist Xu Zhen.
MadeIn Gallery is dedic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projects, spur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ince its creation, the gallery has organised numerous curated, high-quality solo and group exhibitions of both emerging and established artists, becoming a unique and important art platform. MadeIn Gallery excels in discovering and accompanying young talented artists in their career, as well a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to international dialogues, in th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scene.
Collaborating artists: Chen Leng, Chen Ying, Ding Li, Elliot Dodd, Feng Mengbo, Gong Jian, He An, Li Hanwei, Liu Chengrui, Liu Wa, Lu Boyu, Lu Pingyuan, Miao Ying, Mo Shaolong, Payne Zhu, Pu Yingwei, Shang Liang, Shen Xin, Su Yu-Xin, Wang Sishun, Wang Newone, Xia Yunfei, Xu Dawei, XU ZHEN®, Yang Shen, Yang Yang, Zhang Lian, Zheng Yuan, Zhou Zixi, Zhu Yu.
madeingallery.com
info@madeingallery.co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