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HOW 艺术+ | Vol.2 暗幽默、技术与艺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作为昊美术馆2020年的公共教育全新系列活动之一,“HOW艺术+”将以艺术为基点,连接多领域学科领头人,形成跨学科项目网络。不同学科,不同观点,都将与艺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艺术突破人与人、与社会、与美术馆之间被迫设立的物理边界,达成精神共联,通过艺术汲取力量。


主题:

HOW艺术+ | 暗幽默、技术与艺术

嘉宾:

老沈 | 独立策展人

aaajiao | 艺术家(CN)

谷口晓彦 | 艺术家(JP)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 艺术家(KR)

形式:

云对谈 | 推文+音视频

💡本文以独立策展人老沈视角呈现


当我们的世界被技术占领的那一刻,
也许幽默可以被视为一种人的抵抗。
—— 老沈

幽默有两种,一种在明处,一种在暗处。在明处的幽默,让人哈哈大笑;暗处的幽默,则是有点儿讽刺的,亦或是有点儿伤感的,笑中有泪技术的幽默往往是属于后者。

马修赫利在他的书中提到 “对于人类生存来讲,找出错误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否则可能有灾难性后果。”技术的存在正是为了排除这些错误与不协调。然而,人的行为是复杂的,有哪些意料之外,甚至是毫无章法的人类行为是与技术所追求的乌托邦式的完美标准相冲突的?

要找出这些答案并不容易,艺术有一种魅力在于漫不经心的一语中的(当然,并不是指所有作品)。在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中,为了使工人效率最大化而发明的自动喂食机,并不是以产生消极的态度为目的,而是以告诫式的替代现实来提醒人们注意到完美技术背面令人生畏的可能。

《摩登时代》中介绍自动喂食机片段

《摩登时代》中卓别林试用自动喂食机

无独有偶,在Superflux的影片《不速之客》中,妻子去世之后,70岁的托马斯在乱中有序的风格中独自生活,他的儿女们让他使用一些智能产品来远程监控他的饮食健康、睡眠与运动。但托马斯并不喜欢这些要求改变自身习惯来适应的“不速之客”,在苦苦挣扎于这些智能人事代理的命令与规则中,托马斯最终以自己的智慧赢回了自己生活的自治权。 Superflux试图通过这个非常私人的时代式小品来揭示人与技术型人事代理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试图引发关于人在当下社会过度依赖技术来调和人的生活矛盾的讨论。

影片《不速之客》

“如果门没关好,扫地机器人那很有可能会把自己扫出门。”韩国艺术家 Shin Seung Back在他的对话中提道。

如果说技术的预设是让人的世界变得更好,那么,幽默的出现则更像是制造混乱——试图放大一种偏离预设的不协调信号。借助这种信号,人可以通过辨识“错误”,来建立自己的逻辑与自我判断。而这些信号,有的时候可以在艺术创作中被感知到。


技术在艺术创作中

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这种暗藏在技术中的不协调信号

是如何被艺术表达的?


技术中的幽默和

人与当前社会梦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 



以此作为契机,老沈邀请到中、日、韩三国的艺术家们来聊聊他们的思考与艺术实践,并以此来传达他们各自“独特”的幽默。




🇨🇳
·· aaajiao ··
aaajiao,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
1984年出生于中国西安,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柏林两地。
aaajiao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 - - - - 

*以下内容根据对谈音频整理*

 老沈 《博客考古》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aaajiao 《博客考古》其实是个很老的作品,2011年做的当时是一个系列叫“数据的度量衡”,用度量衡的方式来看待数据。为什么会有度量衡?度量衡起码在我的概念里面就是人类最早对一个物衡量价值的一种方法。当时我的作品在讨论很多所谓不流动的数据的状况,所以这些不流动的数据就特别合适,用一个人类最初的识别物体价值的这个方式来做。

《博客考古》,装置,亚克力,电子秤
240cm×350cm×140cm,2010,图片致谢艺术家

《博客考古》其实是量SD卡的重量,就是把数据拷进10张SD卡,内容来自于同一个人的blog,这个人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写blog的人,blog跟个人网站的区别就是不断把它变成一个,按天为单位记录的一种模式,它很像log文件,其实是非常媒体考古学式的一种偶发的或者是一种巧合,它并不新,但是在这个时刻就出现了,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加上一个大的当时的背景,所以做了这件东西。我当时做的这个装置的数据显示SD卡的单位是克,小数点之后两位的情况下已经是不准的了,就是SD卡本身的重量差别是很大的,如果你只看个位数的话可能是差不多重的。就在这件作品上她的状况比较像是一种荒诞,这种荒诞来源于我们对物的认识和对所谓的数据的认识就是这种基于数字为所谓载体,或者说存在这个维度的物的一种认知,它跟我们传统的对一个现实世界中的物产生的冲突,这种摩擦形成了一种荒诞感。

aaajiao/徐文恺个展“a‘a’a‘jiao:一个ID”展览现场
2019,图片©昊美术馆

我今年要做的一个展览想讲的就是:当我们能以player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我提了一个对人的身份的重新的理解,就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第一身份应该是一个用户,我们的这个社会属性也是由此来构成的。然后当我们成为用户之后,又怎么看待我们的记忆系统跟如何形成自我的认可?处于现在的这个当下来看我们记忆的时候,我们也在用一个类似爬虫的技术在完成这种“意识上的爬虫”,因为我觉得现在的记忆并不是简单的在你身体里的记忆被外化了,我们发的所有社交媒体信息,包括写的E-mail,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非常容易相关且被快速查询的“外置”的记忆,它跟你脑中的记忆形成了一种新的记忆系统,那你怎么寻访它呢?我们也已经适应了这种寻访的方式,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被切的很细碎,我们用这种非常粉碎的注意力,形成了bot这样一种寻访记忆系统的方法,然后我们就构成了现在的认知。我想让大家看看,我是怎么来看待这件事的,以及我是怎么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我的记忆的,所以当时做了一个video。

《观察者》,单频彩色录像、网站
尺寸可变,15’32’’,2017
图片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到了今年的展览话题其实是关于生存、关于认知的第三步——我们是user了,我们可以用bot来形成本我了,也有了新的记忆系统。那我们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是我们能探索或者发掘和保持好奇心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了,不是只内观,是可以看出来。那怎么看出来,就是我下一个展览要讲的故事。


 老沈  听起来确实很有趣, 很期待接下来的展览。那你从中国搬到德国之后,有没有见到什么你觉得很有意思的作品?
 aaajiao  其实我不是个爱看展览的人,因为我觉得在展览之外有特别多更好看的东西,我可能会更关注财经新闻、互联网的状况、某种新的技术或是看非常多的自媒体。但是我其实花很少时间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别人做的艺术对我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加之现在我关心的话题也没有什么好给我启发的。我也跟很多艺术家聊过这件事,很多人能做到三四十岁,可能前面他从业了10年或者15年所谓的classical的东西——已经死亡的不再变化的东西,它是有绝对值的美感的。但是那些在当下的东西,可能跟他的观念是冲突的,或者跟他所持的这种见解甚至他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不看也就不看了,我是既没有对classical的这种喜好,也没有对当下其他艺术家做的东西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只关心我关心的事,但不是在艺术范畴的。

《人工智能, Goooooooooogle渗透》,视频装置
尺寸可变,截屏,2019
图片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老沈  你在乎看到的这些信息的真或假吗?
 aaajiao  我昨天还跟一位艺术家讨论关于一个信息的真假问题。比如,一开始我看到一个媒体,我会先相信它发布的信息,到后面看很久之后,我不得不像替媒体工作一样,去证明这个媒体的信息是靠得住的。所以你要去深挖一些事儿,真假到底是什么和真相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我觉得我是清楚的。但当我们去讨论真假的时候,跟真相本身又是无关的,所以很多时候可能真假(尤其是基于信息的真假),当它成为一个观点或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符号的时候,它跟真相是完全没关系的。我真正关心什么?首先我关心我生活的真相,其次关心我能看到的真相,然后那些真假的事儿我都会去做,但是那个可能并不是我那么关注的。


 老沈  确实就像你说的,“真假”与“真相”是两个事情。从你刚才所说的,感觉我们目前的现实就已经像是生活在一个模拟器里似的。
 aaajiao  我朋友提过一个观点,他会比较在意“我们如何去证明我们的世界不是虚拟的”,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话题,就是我们如何证明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虚拟中?这个虚拟是广义的虚拟,就是为什么你会相信你看到的东西?人类文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不讲群体,就讲你生存的真相是什么?我觉得个体的真相是死亡,但群体的真相我还没搞懂,正在尝试搞懂。我接下来这个关于player的展览,也是在个人真相明确的情况下,去尝试用这个展览来看我能不能得到一个群体的真相。


 老沈  对于你自己建立的世界观,不乏有一套你的逻辑跟观看方式,那你是否还存在着一些未解的困惑?
 aaajiao  对于“你以为你看到的真相”,这是我们在当下自以为的一个事情,如果这件事已经变成你看到的最大的真相,那你要干什么?这件事挺重要的,因为我觉得死亡这件事还是挺麻烦的,如果你认定它是真相的话,那我们现在活着在干嘛?对我来说,我平时的日常生活到底是在干什么呢?当然我也尝试去读一些东西,去借鉴了一些其他的观点,比如“你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你的愚行”,如果能看到真相之后,你可以用那种观看方式去看见。但是很多行为只是以一种愚行的形式(只要是你就会以这样方式发生),那我姑且先接受这种方式,但我又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所以我目前的困扰是在这儿。

《观察者》,单频彩色录像、网站
15’32’’,静帧截屏,2015
图片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老沈  感觉还是挺抽象的,跟我们现在认知的挺不一样。
 aaajiao  我以前觉得好像人类文明在不断的进步,我们的能力在拓展,然后进入人类纪,人类活动终于重新回归大自然,对这个自然体系所能看到的,之前都是特别进步的状况。但是这两年我的体验是这种进步感其实消失了,起码在感受上我没有觉得我们在进步,或者说也没有很明显的退步,我们就在当下,这种感觉借用一个量子力学里“最优的状况”来形容:比如一个蚂蚁群体里,每个个体都没有食物方向,这个完全混乱的状况是非常耗费能量的,就不是最优的;如果所有蚂蚁都爬向同一个食物也不okay。那什么时候是最优的状况?就是有无数个食物的方向,且蚂蚁们都知道这无数的食物在什么方向,但他们并没有朝那个方向爬去的状况,是最优且最省能量的状况。我觉得这些年整体反而是慢慢走向最优的,就是有无数种可能,但是在这种混乱中,慢慢会找到对无数种可能的希望,有可能我们在实现这个状况,然后这种状况有可能是最优的,(这个最优很明显不是对于个体的最优)。所以就这个事如果用这样来考虑的话,我们能做的就是先在当下保有这种期望,然后以最优的状况来看看会发生什么。


 老沈  那这个最优的情境岂不就像是彩虹桥脚下的宝藏一样, 我们试图去靠近,但是永远也无法到达这个终点?
 aaajiao  我觉得是有无数个所谓的终点,然后我们都知道那有一个终点,而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用做,不用在群体上靠近任何一个终点,但我们又能靠近任何一个终点。量子物理提出用某种推导、猜想或观察,能看到一些存在来佐证它的推导跟观察是成立的,好像带来的是一种强大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好像又回到了一种人类生而复死的单体循环,那在这个过程中你做的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老沈  那这个是不是跟你之前提到的死亡这件事有些关联? 
 aaajiao  对于我来说,死亡是真相的一部分,但我并不知道这个真相的细节,所以它既具体又模糊。就比如说ok我今天死了,那死了之后又会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以什么样的方式再来看待一个死后的状况,当然不是以现在的道德观跟我们现在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上来想,那它到底是什么?这难道不是一个最大的真相么?但是这些没有细节的真相,如何又让我们相信它是一个真相,在某些时刻你如果越过了之后,你看到的都是空白,我觉得这是困境所在。


 老沈  嗯,有点儿像是一种本能的需求了。
 aaajiao “看到真相的人不是疯子就是死了”,我觉得疯是另外一种方式,等于说你改变了你基于身体限制的一种生存模式,你用疯的状况来承载了你看到的真相。当你什么时候能观察到什么是你的情绪,什么是你的观点,什么是你的体会时,你就已经开启了我展览的第二步——用bot的方式来寻访你所有的记忆体系。如果观念还是混杂的,对我而言,这种处境就属于一个权限很低的user,就很难再往下走,然后再去体会我所讲的那个player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就是一个必经的内观之路。

 🔍 “一个ID”展览补充阅读请见:

HOW新展 | @@@jiao(A_A)jiao,关于一个ID的生成记

HOW新展 | a( ^_^ )ajiao,在成为一个ID之前

HOW开幕论坛 | 个体,一个ID,和人

HOW NOW 新展 | a'a'a'jiao:一个ID 今日开幕

HOW VISION | aaajiao:“我”是一个ID

HOW VISION | a'a'a'jiao:个体,一个ID,和人


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收听
“老沈&aaajiao”对谈内容







🇯🇵
·· 谷口晓彦 ··
虽然作为曾为Holly Herndon、Cumhur Jay、Yurufuwa Gang和Hoon在YouTube和Vimeo创作过极受欢迎影像的音乐影像导演,但这仅仅只是谷口晓彦(Akihiko Taniguchi)的副业。


自2000年中期以来,谷口晓彦的大部分创作中心都在媒体艺术上,通过融合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他构思并创作了涉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化作品。他的最新作品ARTSPEED讨论了艺术与权利,现在已经可以在网络上看到。
 
他的作品具有一以贯之的荒谬性,在作品的娱乐和意义之间保持着完美的平衡。他最近为一本杂志撰写了关于“游戏内摄影”(在游戏中拍照的过程)的文章。通过游戏等虚拟世界来了解现实世界是他目前的主要兴趣。

- - - - - 

HOW艺术+谷口晓彦:技术暗幽默

你好,我是谷口晓彦。目前我以艺术家的身份在进行作品的创作和公开发表。


这是我的3D化身。从2016年左右开始,我的化身便开始在我的创作中登场了。今天,我想就我的作品与“幽默”谈一谈。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幽默常常被流失,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最初,我原本是以电脑的画面,或是能够显示出图像的显示器的内部世界——即虚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性为主题来创作作品的。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关乎人们在看到通过科技孕育出来的形象之后油然而生的诸如“想要观赏”或是“想要触碰”等欲望的问题,同样也是通过在两个世界间往返穿梭、比较之后得以领会这些世界究竟是何种场所的一种方法。


通过作品进行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是从2007年名为《Jump from》的这一作品开始的。在这项作品中,观赏者可以控制游戏的角色。在进行跳跃的瞬间,画面就会被切换为我以前玩游戏时的场景,观赏者体验着的“现在”与画面中展示出的我的“过去”就会被调换。就是这样一个会使得观赏者的自主性与时间感变得模糊的作品。


与之类似的,以显示器的内外部及现实间的关联性为主题的作品,还包括用ipad制作的名为「思い過ごすものたち」(过度思考的物品们) 的装置艺术创作。舍去了特殊的程序设计,仅仅使用了ipad的普通机能取而代之。例如,被风扇的风吹得摇晃的ipad虽然只是在播放视频,风却宛如吹进了画面之中, 或者, 让水在iPad上流淌下来, 使它可以进行文字输入。这里使用的水是沃尔维克牌,有时也会使用富维克(volvic,天然矿泉水品牌)。


在制作这些作品时,我的3D化身也开始在作品中出场了。这是制作于2016年的名为《像我这般的人/我之所见》的作品。(在作品中)我的化身承担着将画面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化的职能。如此一来,当化身在作品中说出“我现在在这里”,这般话语究竟是虚拟的我的发言?还是现实中我的发言?似乎变得有些模凌两可。换句话说,这个化身所承担的职能是双重的:它不仅使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还发挥着将两个世界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由此得以(向人们)传达出“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重叠”这一事实。


每件作品中,两个不同的世界都是被同步化的,却又同时呈现出从同步化中产生的偏离状态。我的作品虽然常被评价为富有幽默感,但我并非是完全为了使人们感到愉悦或是逗人发笑才进行创作。可最终,却创作出了具备诙谐因子的作品。我想这或许与存在于作品构造中的“两个不同的世界在被同步化的同时却又呈现出从同步化中偏离出来的状态”这一要素有关。因为幽默本身就具备诸如那般的“部分一致却又部分错位”的构造。


在我的化身所出现的,使用游戏引擎制作出来的最近作品,我是抱着为了通过这般的虚拟世界来理解现实世界的目的而进行制作的。因为所谓的错位偏离状态,其实是在对两者(虚拟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后,将错位与偏离视为结果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看见的事物。在那时,我想两个世界的同步与错位是可以被作为幽默而被感知到的。尽管如此,幽默有时也会与悲剧极其接近。


幽默会创造一个与现实稍有不同的世界,可能的世界或是平行的世界。对我而言,这和被计算机模拟所创造出的世界意象相重合,并且有时也能够被视为对悲剧的部分模拟。用诙谐幽默来描绘的世界正因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才会被视为幽默,倘若在现实中发生,则会衍变为悲剧。这与我最近作品中的主题也有所关联。正因如此,我想,在我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幽默”,其实是作为悲剧的模拟或预演而展现出来的景色。


幽默在痛苦的时候虽能缓解压力,但同时也会妨碍对现实的准确认知,这可能类似于麻醉或麻药的作用。幽默的确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如何使用它。

*向上滑动浏览视频翻译内容*

 🔍 谷口晓彦 更多作品  🔍

https://okikata.org/








🇰🇷
··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是来自韩国首尔的艺术二人组,由Shin Seung Back和Kim Yong Hun组成。他们的合作实践探索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他们在KAIST韩国科学技术院读书时认识,完成硕士学位后,于2012年开始以Shinseungback Kimyonghun的身份工作。他们的作品被广泛展示,包括Ars电子艺术节,维也纳双年展,ZKM和韩国MMCA等。

- - - - - 

*以下内容为音频中文翻译*

 Kim Yong Hun  大家好,我是Kim Yong Hun(以下简称KYH)。今天,我将与Shin Seung Back进行一次关于“技术幽默”的对话。
 Shin Seung Back  大家好,我是Shin Seung Back(以下简称SSB),我们来自韩国。我们在一个团队一起工作,我们团队就叫做Shinseungback Kimyonghun。我学的是计算机,KYH学的是视觉艺术。自2012年以来,我们便一直在合作探索技术与人文。

Mind,2019,Mechanical ocean drum,microcontroller
sea simulation,facial emotion recognition,network camera
computer and monitor, Variable installation

 KYH  我希望我们不同的背景能使今天的谈话变得非常有趣。技术幽默,您怎么看?
 SSB  我觉得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技术幽默。它可以分为三种:关于技术的幽默、围绕着技术展开的幽默和技术带来的幽默。
 KYH  您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SSB  好的,我会尝试的。关于技术的幽默来自对技术的理解。例如,如果您将垃圾放入计算机,而您也将获得垃圾。这种幽默对于程序员来说是很常见的。围绕技术展开的幽默与关于技术的幽默有重叠,但它更多的是关于交互和技术所处的环境。例如,如果您把门开着,那扫地机器人将会逃走。
 KYH  那这为什么幽默呢?我不明白哈哈。
 SSB  是的,工程师有独有的幽默感,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明白它。


 KYH  好吧,那您能再举一个关于围绕技术展开的幽默的例子吗?
 SSB  这是我的个人经历,有一天,我喝酒后想进门时,我的生物识别门锁拒绝了我,酒精一定影响了血管识别。 
 KYH  看来对工程师来说,这又像是幽默。那什么是技术带来的幽默?
 SSB  这种情况意味着技术是幽默的起因,而不是幽默的结果。尤其对于AI来说特别有趣,您可以想象到一台有幽默感的计算机。


 KYH  您知道有幽默感的计算机吗?
 SSB  我不记得确切的名字了,有一个聊天机器人试图通过幽默模仿人类,这是在图灵测试中获得高分的策略。当然,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是程序设计的,而不是真正的幽默感。你呢?你知道那种机器吗?
 KYH  如果您问Siri,它会告诉您一些笑话,这些笑话大多不好笑。电影中还有一些具有幽默感的机器人,例如《星际穿越》中的TARS。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幽默是来自于编剧的。
 SSB  真可悲,Siri的幽默对我很有趣,虽然这也是编程的。
 KYH  这就是为什么您觉得它很有趣。这是工程师为您编写的程序。

影片《星际穿越》节选

 SSB  您如何看待技术幽默?
 KYH  幽默无处不在。因此,人们自然会围绕着技术发现并创造幽默。随着技术在人类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之而来的是产生更多的幽默。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看到更多关于技术的笑话,则意味着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里有趣的是,技术本身可以具有幽默感。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Siri很有趣,而且TARS只是虚构的,但不久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一个幽默的技术实体。

影片《星际穿越》节选

 SSB  我也认为将会有更多幽默的技术实体。有人认为幽默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因此工程师会做到。
 KYH  您是什么意思?工程师开发它是用来证明幽默不仅是人类特有吗?
 SSB  是的,我也考虑它的用处。人为什么有幽默感?是否有人没有幽默感?
 KYH  这取决于您认为幽默感是什么,但是我认为很多人没有幽默感。不管怎么说,您认为幽默感的目的是什么?
 SSB  也许是某种进化的社会信号。为了什么?我也想知道。


 KYH  您想要一个幽默的A.I.吗?
 SSB  是的,我想要。
 KYH  为什么?
 SSB  我想看到我的机器微笑。
 KYH  机器可以笑而没有幽默感。
 SSB  但是我想要一个真正的!
 KYH  您想要一台会为了您的笑话而笑的机器,而不是一台告诉您笑话而让您笑的机器吗?
 SSB  都想要。但是如果我必须选择的话,前者。
 KYH  嗯,这很有趣。当我想象一台有幽默感的机器时,我想到了一个开玩笑的机器。你想让机器微笑,我想让机器让我微笑。
 SSB  嗯,这真有趣。
 KYH  而且我担心的是有趣的机器是工程师开发的。那这些机器对我来说可能并不有趣。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应该参与AI的发展,我们应该立刻派喜剧演员到实验室去。
 SSB  是的,我同意这一点。而且应该包括像您这样的艺术家,您有非常挑剔的品味。

Portrait,2013,Pigment Inkjet Print,Variable dimensions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SSB 那么我们的作品和技术幽默如何?我听到很多人说我们的作品很有趣。
 KYH  我喜欢幽默,讽刺,悖论等。它们来自意想不到或扭曲的事物,这就是我得到灵感的地方,他们比严肃,答案或规则要有趣得多。对我来说,我们的工作很幽默很自然。我们的工作涉及技术,因此会牵涉到技术幽默。我想,如果我们的工作涉及政治,那将具有政治幽默。幽默使事物温暖而柔软。
 SSB  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使用错误来探索人类和机器的原因,错误还关联到感知的不匹配或非故意的行为。
 KYH  是的,但是我认为错误本身并不一定很有趣。根据我们的处境,它会诱发幽默,焦虑或悲伤。技术错误通常会使人生气。
 SSB  是的,但是我仍然认为错误本身具有幽默感的。也许我对此很敏感是因为我是一名工程师。
 KYH  是的,错误是喜剧中的重要元素,莎士比亚写了《错误的喜剧》。人们似乎看到其他人甚至机器出错都会感到很有趣,顺便说一句,当您犯错误时,您希望机器笑您吗?
 SSB  这是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并看到它的感觉,那就太好了。

CAPTCHA Tweet,Interface,2013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KYH  您想要一台这样的机器吗?
 SSB 如果有一台这样的机器,那不是很好吗?当然,如果每台机器都以这种方式运行,我不会很高兴。您怎么看?
 KYH  机器将基于人类数据学习幽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像人类一样被别人的错误逗乐。如果我们希望机器具有幽默感,就必须接受它,这是一揽子交易。但是对您而言,好消息是,您可以通过犯个小错来使机器微笑,这将是一个真正的有幽默感的机器。
 SSB  那我会接受。当您谈论数据和学习时,我想到了一种想法:那么人类发明的第一个幽默是什么?即使数据中不包含幽默,机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也会发明幽默?
 KYH  我不知道人类幽默的起源,古代希腊哲学家一定对它有一些理论。不给机器具有幽默标记的数据很难让它产生类似幽默的概念,人类过去曾经以某种方式做到这一点,不过一定花了不少时间。
 SSB  我同意。而且我们不知道人类的第一个幽默来自哪,但是我们将知道机器发明的第一个幽默,我对此很期待。

02,Flower,selected image,2016-17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02,Flower,excerpt,2016-17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KYH  您为什么要问第二个问题,即使数据中不包含幽默,机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也会发明幽默?
 SSB  我很好奇你的想法,人们对机器的能力存有疑问,有些人认为机器人根本不懂幽默。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通常没有幽默感。
 KYH  我认为这是因为人们过去一直认为机器很冷,但它改变了。在最近的电影中,机器会开玩笑,人们会爱上机器。人们对机器的态度随着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而改变,将来人类可能会崇拜一台机器。
 SSB  是的,我想有很多机器朋友。我希望他们认为我们的作品很有趣。
 KYH  是的,我希望他们会购买我们的作品。
 SSB 今天的对话很精彩。
 KYH  我想是的。
 SSB  那各位再见。
 KYH  再见,各位“机友”。

 🔍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 更多作品  🔍

https://ssbkyh.com/


可扫描上方二维码收听
“Shinseungback Kimyonghun”对谈内容


- - - - - - - - - - 


💬
 “…幽默是人脑的一种自我纠错的机制。…”
—— 马修赫利

果说技术代表着智慧,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缺少智慧了。也许正是因为对技术的过度信赖, 让人的观念与认识少了自我纠错与转变的机会。就像艺术家谷口晓彦的avatar所说,“幽默在当今的社会常常被流失”,而这种不断的流失,或许会在技术作为人事代理的时代,被人在某一个瞬间想起,并且化作一丝略带伤感的遗憾。
*本文中的技术泛指二十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


  关于老沈  

这一期“HOW艺术+”的主题来自老沈在隔离期间的一些思绪。老沈是一名独立策展人,着眼以艺术的形式来发问人、技术与社会梦想之间的多种可能。同时老沈也是一位创作者, 她的好奇心驱使她偏离了就业升职的正常轨道。目前,她仍然靠着自己的兴趣养活自己。<laoshenr@163.com>







  鸣谢机构  

EXPᴬ是一所关注艺术,前沿科技与人文独特性的独立机构。涉及从新文化研究到监制与传播运用新技术的艺术/设计项目,并与国际上的艺术组织、创作者及研究者一起,发现、分享和体验未来的新想法,探讨世界多样可能性。





HOW艺术+,由昊美术馆公教部发起,以艺术为基点,连接多领域学科领头人,形成跨学科项目网络。跨学科涵盖科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建筑/物理/能源/环境等。不同学科,不同观点,都将与艺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 HOW Art Museum #


👏🏻

如果你也期待

艺术与跨学科的奇妙碰撞


“HOW艺术+”系列合作

请联系我们


📮邮箱:

event@howartmuseum.org


✍🏻 邮件标题格式:

【HOW艺术+xx】+ 姓名


🔍点击回顾HOW艺术+往期内容:
HOW 艺术+ | Vol.1 源“我”非“我”的仿像拟真



*图片致谢艺术家
非特别注明图片均源于网络

本文视角 老沈
海报设计 Helen & 老沈
英语翻译校对 Henry
日语翻译校对 Ariel
视频字幕时间轴 Coco
视频字幕制作 栗子
原创配乐 Wen Liang
系列策划/音频制作/文字整理  Jolie
编辑整理 Yuru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上海)是具备当代艺术收藏、陈列、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机构,坐落于上海浦东,共有三层展览和活动空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昊美术馆首创“夜间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五下午1点至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此举能让更多观众在工作之余前来美术馆观展,昊美术馆也举办“国际策展人驻留项目”、“户外电影节”、“雕塑公园”等国际交流项目和户外活动,以此建立全新的艺术综合体和浦东新地标。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图片©昊美术馆

昊美术馆(温州)延续昊美术馆(上海)的“夜间美术馆”运营模式,是浙江省首家"夜间美术馆",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下午1点到夜间10点,周末及节假日开放时间将向前延长为上午10点至夜间10点。昊美术馆(温州)将持续为公众呈现丰富的公共教育及户外艺术项目,引领融合艺术、设计、科技的全新生活方式。






🙋& 🙋‍♂️
想要获得更多艺术信息?
添加“昊美术馆官方号”为好友
更有美术馆活动&分享群
邀你加入!

📌暗号:进群



正在展出 Current


昊美术馆(上海) 

HOW ART MUSEUM (SHANGHAI)


昊美术馆(温州) 

HOW ART MUSEUM (WENZHOU)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