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创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的艺术实践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面对终极宇宙问题,开启艺术和科学对话:坐拥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将数据宝库开放给历年的受邀艺术家们。他们的艺术驻地项目让自然透过科技显影,从艺术角度彰显科学的无限魅力。

去年11月,CERN 艺术部主任和策展人 Mónica Bello 受邀参与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其中的“创生 & 精确:艺术、设计和科学间的非平凡关系” 论坛,在西岸美术馆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分别进行。
论坛邀请了近 20 位来自全球顶尖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学者,共同探讨科学领域的实验精神和前沿探索如何与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交汇融合。
由 FutureLab 整理而成的论坛记录刚出炉不久,以文字及视频还原演讲者的真实思想,展现与回应者之间的犀利交锋。

跨文化创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的艺术实践Creativity across Cultures: Arts at CERN演讲人:Monica Bello(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艺术部门负责人、策展人 )大家上午好!我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聊一下在 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一些工作,尤其是会谈到我们在与这次论坛主题相关方面进行的研究和探索。首先,我想大家都已经感受到在最近几年,各种不同的重要科学机构都参与到了不少艺术实践中,而这也是这些机构在开始探索如何与其他不同团体进行交流的阶段。同时,这些机构也向整个社会打开了大门,看看其他领域的人在说些什么、对科学有什么样的反应以及我们从他们身上都看到些什么内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上演。我们看到这两者间的对话随后进入到了博物馆、画廊、艺博会以及其他社会中很多有艺术参与的平台中,并与观众产生了交流。2015 年,我来到 CERN 正式负责实验室艺术项目后,我意识到自己面临着这样的使命:将艺术和科学的对话继续下去,并为两者的交流打开新的渠道,促进不同视角的产生。同时,我也意识到当时还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视角来探索我们对整个自然的反思,而且我们人类目前所生活的星球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挑战。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在 CERN 这个机构里科学家们所研究的问题可能更为宏大。CERN 拥有一台大型强子对撞机 ( Large Hadron Collider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而它所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终极宏观问题:宇宙的起源在哪里。当然,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提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在位于Jura 山和日内瓦湖之间的日内瓦地下 100 米深处挖了一条总长 27 公里的隧道,而这台世界上最大的机器就被放置在这个空间里。机器本身不仅体积庞大,它所代表的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规模和尺度、超越了人类可理解的尺度甚至超越了我们无法想象的事物。对撞机内部的真空空间是目前技术所能达到的最极致状态。在我们技术能力前提下,这是能达到最为真空的状况。当质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对撞时,产生的温度是太阳温度的十万倍。但同时,对撞机中生产强磁场的超导电磁石则需要冷却到零下 271 摄氏度,甚至低于了外太空的温度。所以,大型强子对撞机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人类建造出的最强大的计算机。CERN 作为一个庞大的核子实验室,要向世界传递我们此时此刻正在探索的问题以及一些相应的发现。为了做到这些,一共有 12000 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聚集在这里,围绕着这台巨大的、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机器进行操作。其中之一就是紧凑渺子线圈侦测器(CMS Detector, Compact Muon Solenoid)。尽管它算不上是对撞机中体积最大的机器,但它的直径依旧达到了 17 米。当科学家们将质子进行对撞时,这台侦测器将侦测到对撞产生的新物质,让科学家们读出从中显现出的新信息。而在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中,我们已经通过对撞机的几次运行有所发现。所以,我在这里要回过头为大家说明一下关于 CERN 的一个重要方面。成立于 1954 年的 CERN 是第一个拥有多国成员、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国际实验室。当时整个欧洲在经历了二战后进入冷战时期,而科学界则意识到他们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如果要将当下正在讨论的议题和新发现继续向前推进,所有的艺术家们需要聚集到一起互相了解彼此的研究程度,从而可以共同努力发展出新的技术来推动理论模式的前进。其中,他们要在计算机工程领域投入巨大精力,因为信息就是一切。所以,可以这么说,自然界向我们释放出了信息,我们则要通过地球上最强大的机器来接收这些信息。James Lee Byars 在 CERN ,© 2014-2016 CERN 图片来源:CERN再讲到CERN 在人文方面的发展。这是一张 James Lee Byars 在1972年登上 《CERN Courier》 杂志头版的照片,而它本身是一本非常以科学为导向、全面涵盖粒子物理学新闻和观点的出版物。艺术家 James Lee Byars 的创作与观念艺术、激浪派艺术实践相关,他从 1972 年起,连续三个夏天来到 CERN ,成为第一个在那里进行驻地的艺术家。当时的 CERN 还很不一样,大家都在忙在研究加速器和探测器工程等。Lee Byars 经常在实验室这里转悠或是望向天空,用表演的形式发问:天空的背面是什么?天空之外还有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发现更多,怎样可以看到天空之外的世界?我提到 Lee Byars 的这段经历是想说明这是 CERN 的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有艺术家来到实验室进行了开放式的、非线性的思考和探索。我们要了解的是,当这些问题被提出时艺术家其实一直都在那里,而且艺术家也并不是刚刚才开始进行实验性的工作。他们一直都在叩击着实验室的大门,探索那些陌生遥远的知识并试图走得更远。另外一个例子是艺术家 Gianni Motti 于 2005 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完成前在这条空荡的隧道里花了5 个小时走完 27 公里,他把自己想象成质子,在行走中思考科学技术领域中艺术家的身份问题。2011 年,艺术家 Antony Gormley 来到CERN。他的创作经常对物质的形态和维度进行质询,而他也将自己的作品《感受物质》( Feeling Material )其中的一版捐赠给了 CERN。当时,CERN的研究也发展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时任总干事的 Rolf-Dieter Heuer 博士意识到他们正在接近一个重要关头,很快就可以证实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发现,而寻找这一粒子的存在也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核心任务之一。同时,这也意味着标准模型预测的所有基本粒子都被发现,一本自然之书的书写几乎可以宣告一段落。2012年,当 CERN 公开宣布了这一发现时,Arts at CERN 也以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形式首先在 CERN 开始启动。在这么多年和艺术家的合作中,我们并没有思考着去自上而下地创造什么东西,而是在观察着项目的发展,试图创造一些新兴的东西。我们会对艺术家的提案作出回应,也会适时让科学家提出他们的角度。我们在发展这一项目时非常谨慎小心,因为我们并不希望带着一些先入之见开展这些合作,还不断地称之为艺术和科学间的合作。我所在的这个部门 Arts at CERN 其实对于这样的科学实验室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设立。因为它是 CERN 实验室的一分子,可以向总干事直接汇报,而且又得到了来自实验室物理学家们的必要支持,是整个 CERN 实验室使命的一部分。其实早在 2011 年,CERN 颁布了一项文化政策,致力于将艺术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推动艺术家和物理学家之间的对话。我们的愿景是希望能够去关注一些几十年来一直发生的事情,同时让各个艰深学科中最难接近的领域之一粒子物理学,可以走向更广大的观众。而要实现这一点,有个难度点是在于粒子物理学并不是可视化的,因此也没有关于这一学科的视觉文化。我们只是在每走一步时,提出一种语言和方式去命名它,或是提出一种方法让这一学科可以和我们理解现实的某些途径进行结合,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因此,关于宇宙的宏观问题就需要通过实验来表现出来,而我们则邀请艺术家和科学家担任实验者。我们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来邀请艺术家到 CERN 实验室进行驻地。每年会有几个不同的公开征集,其中每年春天会进行国际项目的征集。艺术家可以通过递交自己的研究方案,而我们则根据入选方案来搭建这个驻地项目。比如我们有 Collide Award (对撞奖),Accelerate Award(加速奖)等不同驻地计划,每个都是单独构建,没有特定的结构或框架。我们会和艺术家一起策划,也会把驻地艺术家介绍给实验室里的科学家合作伙伴。相较于其它类似的实验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拥有 12000 人的大团队在CERN 工作。
当我和一些在类似项目工作的同行聊天时,他们会说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就是整个团队可能只有200 人或是大家都在不同领域工作。而在 CERN,大家研究的领域相对集中,而且集结了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在这里工作,形成一个庞大的组织。Collide Award 是为期三个月的驻地项目,而 Accelerate Award 则是一个月的驻地项目。到了2017 年,我们还推出了客座艺术家计划,因为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有时间或是能“忍受”在CERN 呆上三个月。毕竟在那里虽然会得到很有趣的经历,但还是你要做很多的研究,而且有时候的工作内容确实超出了你作为艺术家的能力范围。因此,我们会邀请时间可能不够充裕,或手头上还有工作无法停下的艺术家,通过这个项目到 CERN 做一个短期访问。Collide Award 得到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为瑞士艺术家提供三个月的驻地交流机会 arts.cern/programme/collide-pro-helvetia之后,我们又很高兴地接受了一些委任项目和展览计划。通过之前的工作,我们发现我们必须要承担起这样的角色,不仅要建立起像艺术家驻地项目这样的研究任务,同时也要有所生产。这些想法逐渐成型,变成了一个个实验或是让我们进行自我思考的认知工具,而这也是艺术家在进行的工作。所以这些委任和展览机会对于我们而言相当重要,而且我们正在积极和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机构进行委任合作,然后将成果共同呈现给观众。Alan Bogana与Nicole L'Hullier合作项目《Simetría》,地点:CERN,瑞士梅兰,2016 & Alma天文台,智利阿塔卡玛沙漠,2018. © Mónica Bello这是一个名为 “量子(QUANTICA)” 的巡展,之后还会在亚洲展出。我和在座的 José-Carlos Mariátegui 博士是这个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在艺术家驻地项目中有很多事情发生,但很多事情也不会重复。我们和很多不同背景的艺术家都进行过合作,比如 Laura Couto Rosado,她是来自日内瓦艺术设计大学(HEAD-Genève)的设计师,而且可能接下来会前往中国。另外,还有来自克罗地亚的 Tomo Savić-Gecan 以及 Nicole L’Huillier 和 Alan Bogana (注:瑞士文化基金会2020年驻留艺术家)。后两位曾在CERN 呆过一段时间,接着又前往智利进行其他项目。其他还有像 Ergenzinger、Antye Greie-Ripatti 或是 Semiconductor 这样的艺术家(团体)都来过 CERN 进行驻地。CERN 是一个进行重要科学实验的地方,而科学家也会在这里设计出新的工具让社会所使用。整个实验室的基石就是以科学为驱动的知识,而在这里知识的生产可以从零开始打造,然后发展出新的知识。艺术是思考事情、认识这个世界的途径之一,科学亦是如此,是做事情的重要工具。我们和科学家在交谈时,对话中会出现一些非常确切、具体的部分。其实这就是一种共识,大家在专业的艺术和科学领域中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一种共性。那么 CERN 为艺术家带来的是怎样的机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既有理论物理学家,也有工程团队。同时,CERN还有像大型离子对撞机实验探测器(ALICE, 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它是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五个探测器实验之一,对质子对撞时的数据进行探测和反馈。CERN 也有计算机学方面的专家甚至还有土木工程、电子学方面的团队,进行极端而有创意的工作。另外,就是数据。这些所有的一切都和数据有关。2014年,日本作曲家、艺术家池田亮司(Ryoji Ikeda)在CERN 驻留了几个星期。他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在做完驻留项目后,他在 ZKM 艺术中心和南特 Le lieu unique 的支持下创作了其代表性作品《微观 · 宏观》(Micro Macro)。在实验室期间,他与 CERN 的科学家交流后受到启发想要由此进行创作,因此对理论物理学有了较为深入的接触和研究。池田亮司对“超对称性”(supersymmetry)这一概念十分感兴趣,而在 CERN 能够以与众不同的方式接触到科学、与科学家进行真正的对话让他创造出了《微观· 宏观》这件作品。他通过作品对普朗克宇宙(Planck Universe)进行了探索,并根据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天文学的原则设计出了一个巨大的沉浸式合成体验装置。其中,艺术家用到的“普朗克长度”(Planck Scale)是物理学上设定的有意义的最小可测尺度,而超越了这一尺度后物理学的法则都会打破。这件作品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展现艺术家是如何从艺术角度来解读和呈现科学研究的。最后,我希望以一个介绍视频结尾。这段影像给大家展现的是双人艺术家组合 Semiconductor 是如何制作《Halo》这件将原始质子碰撞数据可视化的大型装置作品。他们在 2015 年时来到CERN 进行驻地,在创造出作品前花了 2 年时间进行数据研究。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着重展示了 CERN 实验室里科学和数据研究的复杂度和精确度。(注:《Halo》影像从24'起播放)跨文化创造: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的艺术实践——回应对话演讲人:Monica Bello(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艺术部门负责人、策展人)回应人:Brigitta Zics(伦敦大学学院知识实验室,数字媒体专业副教授)Eric Parren(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副教授)Mónica Bello是一位策展人和艺术史学者。在过去15年里,她致力于跨专业行动和支持新兴文化现象。目前她作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艺术部主任和策展人,主导艺术家驻留和委任项目,促进艺术家和物理学家、工程师在实验室的合作。Bello联合策划的展览包括“量子”(巴塞罗那当代文化中心),“破碎的对称”(利物浦艺术与创意科技基金会),“思想之光”(巴塞罗那圣塔莫妮卡美术馆),“不可见之物近在身边”(札格雷布触碰科技艺术节),“消失点”(墨西哥国家艺术中心)。她是巴塞尔艺术展爱彼艺术项目特邀策展人。Bello在艺术与科学领域蜚声国际。她是利奥纳多教育、巴塞罗那Art Matters、巴塞尔Pax艺术奖等委员会的成员和导师。FutureLab 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是以研究、展示艺术与设计教育如何面向未来创新教学实践为主旨的国际交流平台。第二届FutureLab教博会将于2020年11月28日 - 12月6日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