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展出的2019 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2019年12月起在深圳展出,将持续至2020年3月。展览主题“城市交互”,主展场设于福田高铁站与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和其他九个分展场一起彼此联动,形成有机交互网络,为城市增加全新体验和活力。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推荐六位重要艺术家作品参展 2019 UABB:黄永砅、郑国谷、沈也、伍伟、萨卡琳·克鲁昂(Sakarin Krue-On)、罗德尔·塔帕雅(Rodel Tapaya)。
• 黄永砅 / 沈也 / 萨卡琳·克鲁昂 / 罗德尔·塔帕雅• 2019.12.22 - 2020.03.222019年12月22日,UABB分展场宝安桥头社区开幕,展览以“坐标:剧场”(Coordinates: THEATER )为主题,打造三万平方米的展场,邀请50余组参展人,运用人工智能、景观设计、互动装置等形式,呈现近60组展品,在展览中思考未来生活方式,为其他工业遗存提供更新样本。
作为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分展场的宝安桥头社区,其发展历程与深圳城市化进程一致。北宋时期桥头因连接不同的地理空间而得名,各方人在此聚集、交流、商贸。八十年代工业发展,大量移民迁入,共同参与了深圳的城市建设,社区的在地化也随之变得更为开放与多元。
宝安分展场桥头社区将会通过展览、论坛活动、行为表演、话剧、研究案例等多种形式,让城市活动真正融入日常空间,重构“展览-公众-公共空间”的互动机制和多元空间。黄永砅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件作品《/&r- 临时建筑计划》在宝安桥头分展场震撼亮相。2019年12月22日,包括杨勇、侯瀚如、沈远、Evelyne Jouanno、管艺、闫士杰、王璜生、龚彦、方立华、郑林、陈侗、胡昉等在内的众多好友齐聚作品前,表达对这位艺术和思想大师的深切怀念。黄永砅《/&r - 临时建筑计划》UABB现场,装置(铁件,镀锌板),前厅14.5×5×8.3m,中庭14.5×5×12m,小屋2.5×4.9×4.2m,2019
开幕前,策展人杨勇邀请侯瀚如、王璜生、陈侗、Evelyne Jouanno、沈远、俞可、王鲁炎等嘉宾,在主展馆外开展“对话:从黄永砅的作品谈起”活动。黄永砅追思会现场
艺术家、黄永砅夫人沈远在现场说道:“前两天在巴黎的时候,我读了他八十年代写的一篇文章叫《图词物》,他讲的是关于游戏与规则。他说:‘游戏是生活本身。一种生活的方式就是一种游戏,游戏是假的变为真的,真的变为假的。游戏是将规则藏于其中,使得游戏变成一种轻松的东西。一个儿童可以创造一种游戏,可以成为游戏的创造者、仲裁者。但只有他参与游戏,游戏才称其为游戏。他是参与者,并受自己制定的规则约束,否则游戏无法进行。’我觉得通过这件作品,通过他文章之后我就理解了,他并没有离开,他其实是建立了一个游戏的场域给我们。当我们进入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他的游戏规则,他正在和我们进行着一个游戏。”
2019年9月,黄永砅在工厂制作本次参展作品,与工人交流
唐人与黄永砅、沈远夫妇的合作始于2010年。唐人先后主办或支持了2010年沈远个展“香料”(唐人曼谷空间)、2011年留法艺术家群展“轨迹”展出黄永砅的大型装置《专列》、沈远《家庭作业》(唐人北京空间)、2012年上海双年展黄永砅《千手观音》、2015黄永砅和泰国艺术家萨卡琳·克鲁昂双个展(曼谷文化艺术中心)、2016年黄永砅个展“蛇杖Ⅲ:左开道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7年沈远国内最大个展“无墙”(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以及此次展出的黄永砅作品《/&r - 临时建筑计划》等,密切配合艺术家及制作、布展团队,全力呈现各个展览项目。
2011年唐人北京空间“轨迹”展览现场,黄永砅作品《专列》
2012年上海双年展现场,黄永砅作品《千手观音》
唐人创始人郑林在现场感怀:“在永砅去世之前,我们一直在沟通这件作品的制作和实现的方法。当时在深圳,后来到上海,回到巴黎,但是没想到这么快他就离开了我们。我要感谢我们有幸跟沈远,跟永砅成为合作伙伴,我们真的变成一家人。从2009年认识,到2010年曼谷做沈远作品的展览,我们跟永砅长期在一起工作,感到很荣幸。这10年执行了黄永砅老师在亚洲、中国一系列的作品实施,完成很多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希望我们和沈远老师以后在永砅的光环下,继续努力做好我们应该做的工作。”▶ 沈也《点石成金》
沈也,1963 出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1988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1988至2014 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2014至今任教于华东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现定居上海。沈也《点石成金》UABB现场,中国漆、木箱、乌鸦标本,尺寸可变,2008-2014装置作品《点石成金》以大漆贴金箔工艺模拟“点石成金”这一典故中被吕洞宾一点即成的金石,用立在木箱上的乌鸦来象征对点金之指的搜寻。该作品对“乌鸦”这一多义文化符号的使用。因黑色羽毛和食腐习惯,乌鸦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不祥的预兆,“枯藤老树昏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柳有暮鸦”皆与荒凉、衰败意象联系在一起。《点石成金》局部
《点石成金》中的修辞术变得更加复杂:将乌鸦作为太阳鸟的象征,通过其对点金指的搜寻便顺理成章;反之,如果将乌鸦当成衰败、荒凉的象征,通过其来寻找点金之指则显得突兀,这种意指使得作品既是对金石所指代的拜物教的反讽,更是对金石本事的一种揶揄。《攻毒》,“点石成金-沈也个展”现场,中国漆、昆虫标本,360x70x30cm,2019《源》,“点石成金-沈也个展”现场,中国漆,尺寸可变,2018
萨卡琳·克鲁昂(Sakarin Krue-On)作品《道德》,巨幅挂毯上面描绘了起源于泰国南部地方戏剧中的猎虎者的故事,毯子背面绣着单词“Ethic”——道德。萨卡琳·科鲁昂在自述中写道:“在某些方面,进步是我们脆弱灵魂的盔甲。我们需要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安然无恙地生活。但是如果我们缺乏道德约束,对提供我们生存所需的自然法则缺乏尊重,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先进的现代世界可能是我们在通往真理、魅力和宁静之路的障碍。或者,我们应将所有这些理想作为唤醒时代的纪念碑。”萨卡琳·科鲁昂《道德》UABB 现场,布面刺绣,800x500cm,2015《道德》(局部)
视频作品《猎虎(Tiger-hunt)》中,萨卡琳·科鲁昂从当地社区直接招募演员,与剧团、编剧家、舞蹈家等紧密合作,在剧本的改编上着重于对人性信仰的刻画及当代社会生活的再现,透过现场表演和影像重新演绎这则经典故事。看似“原始”的民间传统与“现代”的当代生活并肩呈现,其出发点,是艺术家看到这些老旧的社区,因其居民低下的收入及受教育水平,不断受到外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挤压,成为现代化城市生活的“飞地”。社区力量式微的同时,年轻一代对自我的认同感、传统道德观的延续,也逐渐在现代生活的异质化当中殆尽。萨卡琳·科鲁昂将此般合作视为一条路径(approach),在艺术进入社区的过程中,带动当地居民的参与,为地方及“地方人”画像,在彼此之间确立身份连结及地方认同的锚点。萨卡琳·科鲁昂《猎虎》UABB现场,视频,34‘38’‘,2016萨卡琳·克鲁昂1965年出生于泰国的湄洪宋; 现生活和工作于曼谷,任泰国最高艺术学府Silpakorn大学艺术系系主任。作为泰国最早从事观念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萨卡琳·克鲁昂被誉为“泰国文化的守护者”,凭借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才能蜚声国际,多次代表泰国参展国际性展览,如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泰国国家馆主题展、2012釜山双年展和2016年新加坡双年展等。
萨卡琳·克鲁昂“稻田计划”现场,2007年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
2007年,萨卡琳·克鲁昂作为第一位参加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2007)的泰国艺术家,展出其两件重要的大地艺术装置——“稻田计划”和“Nang Fa(天使)”,皆集中体现了原始力量与现代文明的对冲。2015年萨卡琳·克鲁昂与黄永砅共同在有泰国古根海姆之称的曼谷艺术文化中心(BACC)举办双人个展——“对话与互动”,最终在两位艺术家通过巧妙的创作与布展方式带来对东西方关系、个人与国家、传统与现代等各个方面的讨论,引起国内外艺术界重要人士的关注。2016年,第三届英国“保诚当代艺术终身成就奖”将奖项颁发给萨卡琳·克鲁昂,以表彰他为亚洲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
“对话与互动:黄永砅/萨卡琳·克鲁昂双个展”现场,曼谷文化艺术中心,2015罗德尔·塔帕雅(Rodel Tapaya)出生于1980年,是菲律宾80后最受关注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目前东南亚最活跃的艺术家之一。在2001年获诺基亚艺术奖(Nokia Art Awards)特等奖。后赴美国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和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努力攻读素描和油画课程。后毕业于菲律宾国立大学艺术学院。罗德尔·塔帕雅《无题》UABB 现场,青铜,180x85x67 cm / 180x80x45 cm,2018
罗德尔·塔帕雅《无题》UABB 现场,青铜,180x85x67 cm / 180x80x45 cm,2018罗德尔·塔帕雅部分个展包括:“城市迷宫”,阿亚拉博物馆,马尼拉,菲律宾,2018年;“罗德尔·塔帕雅:来自菲律宾的新艺术”,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堪培拉,澳大利亚,2017年;“罗德尔·塔帕雅”,辛德尔芬根市美术馆,德国,2016年;“伦敦当代艺术学院馆外展:香港人”,都爹利会馆,香港,2014年;“Bato-Balani”,雅典耀美术馆,奎松市,菲律宾, 2014年;仙境,Art Hongkong, 香港,2012年;“棱镜与平行”,BenCab博物馆,碧瑶市,菲律宾,2012年;“舌之花”,巴尔加斯美术馆,奎松市,菲律宾等。其部分群展包括:“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未知领域”,Hilger BrotKunsthalle美术馆,维也纳,奥地利;“激情与前进:菲律宾艺术”,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第二十届悉尼双年展”,悉尼,澳大利亚,2016年;“Bisa: Potent Presences”,马尼拉大都会博物馆,菲律宾,2011年;“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菲律宾艺术百年之旅”,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2009年等。《无题》局部
《无题》局部
他的作品受诸多国际性美术馆收藏,包括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堪培拉,澳大利亚)、森美术馆(东京,日本)、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Bencab 博物馆(本格特省,菲律宾)、雅典耀美术馆(马尼拉,菲律宾)、Pinto美术馆(菲律宾),以及菲律宾中央银行等。罗德尔·塔帕雅同名个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堪培拉,2017
罗德尔·塔帕雅作品展出于第20届悉尼双年展,悉尼,2016
大鹏所城分展场以“时间之海”为主题,以包容交互为核心理念,由“历史之所”“异质空间”“美学之光”“交互生产”四个板块构成。展览充分利用大鹏所城和较场尾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丰富的山海资源,邀请国内外四十余位建筑师、艺术家和学者,为公众呈现一个既能了解历史,又能体验未来的展览。
郑国谷《耶稣与12门徒的脑神经线》UABB 现场,装置,90×25×150cm×13件,2014在郑国谷的《耶稣与12门徒的脑神经线》中,通过如实的观察,打开时空的总体记忆,去提取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脑神经回路这个文件夹,观测发觉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内在在不断完善与跨越左右脑的鸿沟,U形显现的是脑能量之光,是一种光电系统的抽象。近年来郑国谷的创作脱离观念艺术的规训,尝试着向东方哲学转身,由二元对立的思辩转化至对宇宙能量场的感应与幻变。郑国谷认为,探索生命维度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而这都和当地的情境有关,而人所能作的恰恰是顺势作出回应,艺术实践渐渐成为探索空间、身体和灵魂的方式。郑国谷1970年出生于广东省阳,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郑国谷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引领者之一。2002年,他与友人创建了阳江组合,一个专注于实验性中国书法与雕塑的艺术组织。郑国谷多次参与国际重要展览,包括了《幻化》(MoMA PS1,2019),《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2017),《社会工厂-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2008),《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2007),《美丽新世界》(沃克艺术中心,2007),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单元「广东快车」(2003)。他于2006年荣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郑国谷个展:幻化"现场,MoMA PS1,纽约,2019伍伟出生于1981年,中国河南省郑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居北京。伍伟的作品中充斥著触感慾望,涉及文明、野蛮、神话的议题,在材料与空间中寻找新的感受和可能。他于2015年获第六届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空间类大奖,2012年获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曾在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柏林参与国际艺术驻留。作品曾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列奥纳多·皮尔斯坦美术馆(美国费城)、UBC大学亚洲中心(加拿大温哥华)、户尔空间(德国柏林)、候鸟空间(德国柏林)、FLUC当代艺术空间(奥地利维也纳)等多家艺术机构展出,公共收藏包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白盒子艺术馆、今日美术馆、Bing3艺术基金等机构。伍伟《忤合》UABB 现场,尺寸可变,铁链、纸,2017从《手指》和《藏书》开始,伍伟便将知识与反智识,动物与非生物,经典与当代社会,手工性与现成品,束缚拯救与逍遥,死亡与时间永恒等一系列概念并置于作品中,这是几何学意义上游牧美学的表达。它无始无终,无高峰无低谷,无长期记忆与宏大叙事,事物在其中始终处于变化和生成状态。在伍伟的观念里‘皮毛’系列与系统和材料无关,每件作品均源自概念的映射并独立于其他。伍伟的创作建构于对材料数以万次的实质接触,耗材本身构成了与时间的对话,技艺作为有效的工具被分明的显示出明确目的。而作品中对典籍的引用,将私密性的指涉转移至已知的公共领域中,重新测量、命名、分配。在新的社会语境下,自我、艺术以及人类困境成为了伍伟创作“忤合”系列的诱因,因环境产生的反应映射到具体的作品中。“忤”与“合”指向一种矛盾,即是背离又是一种结合。伍伟在空间中竖起一道由黑色铁链组成的密集的、令人紧张的墙,这本身即是在若即若离地分割和改变气场。而隐藏在铁链下的是若干个分裂的碎片—由纸张组成,带有野兽身体的纹样,象征着即将消失的原始的野性。捕获、驾驭,亦或是豢养、拯救,都在忤与合的矛盾中共生。在个体经验与公共知识在协商中,伍伟投射出时代境遇的多重矛盾,并在其作品不断的延伸中提供微观与宏观的历史社会学,以及指向无穷与未知的客观真理。
《皮毛》 ,纸,170x170 cm,2016“皮毛”是伍伟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系列。以纯粹的纸作为材料,使之转换为包含隐喻的毛皮的形态,让作品带有更多的复杂性与批评性。这些大量手工制作出仿真的毛皮异样而神秘,以及从石头墙壁里滋生出来的毛发,都富有不可思议的旺盛的生命力。它们繁荣又华丽,荒诞又魔幻,在性感、野蛮、美丽、幽默、庄重、血腥众多向悖的语义之间陈述。
《凝神》 ,纸,40x30 cm,2019
BEIJING | HONG KONG | BANGKOK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B01,100015
798 Art District, No.2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st, Beijing, 100015T: +86(10)59789610 | F: +86(10)59789379info@tangcontemporary.com | www.tangcontempora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