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在巴黎艺术界掀起狂风巨浪的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与生活在蒙马特高地的‘巴黎漂’穷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ol Picasso)相遇。
随后半个世纪,这两个从欧洲传统审美世界叛逃的同行者时刻关注着彼此,他们即是公开的对手又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很多创作都成为对方新作的一种回应。艺术才华势均力敌的马蒂斯和毕加索和各自代表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也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关系和唯恐被超越产生的危机感中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而马蒂斯和毕加索也在艺术史中被视为永久的艺术大师和文化偶像。
编辑、撰文丨Lex
头图| 马蒂斯与毕加索
一个年轻的画家如果不能从上一代的影响中将自己解放出来,那等于自掘坟墓。
——亨利·马蒂斯
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巴勃罗·毕加索
马蒂斯:色彩;毕加索:形式。两个伟大的流派,一个伟大的目标。
——康定斯基
花园街27号
电影《午夜巴黎》的男主角迷失在午夜的巴黎小巷,穿越到20世纪初巴黎最为热闹的文人、艺术家聚集地。在那里,他遇到了未成名的海明威、毕加索以及他们的伯乐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花园街27号”(rue Fleurus 27) 的女主人,美国先锋派作家、艺术收藏家。
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
左:里奥·斯泰因(Leo Stein),中: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907
在百年前的现实生活中,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相遇正是缘起于这位留着利落短发的文坛先锋——格特鲁德·斯泰因和她的哥哥里奥·斯泰因(Leo Stein)。
马蒂斯《马蒂斯夫人像:绿线》(Portrait of Madame Matisse:The Green Line)1905
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La femme au chapeau),1905
1905年,马蒂斯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了自己的作品《戴帽子的女人》(La femme au chapeau),色彩以非同凡响的方式在参展作品中大放异彩,马蒂斯认为自己找到了‘让色彩歌唱’的方式。然而,作品一经亮相便引起全场哗然。据马蒂斯的第一个经纪人Berthe Weill回忆,展厅回响着众人的‘讥笑和愤怒的嘲讽···’。
当时著名艺术家沃塞勒充满讽刺的冷言评论:“这是一场色彩的狂欢盛宴,阿尔伯特的传统雕像就像是身处野兽群中的多纳泰罗”。不仅让‘野兽派’因此得名,这幅画也被视为20世纪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野兽派’在巴黎的正式亮相。
花园街27号室内,墙面右一《马蒂斯夫人像:绿线》
这种公然向传统发起挑战,冒犯传统审美边界,大胆原始的形象和充满野性的色彩却打动了来自美国的斯泰因兄妹。在几乎每个巴黎人都在嘲笑马蒂斯的背景下,兄妹两人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并开始建立起斯泰因家族的现代艺术收藏。
毕加索《马戏演员之家与猴子》
也是在同年,斯泰因兄妹初次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就购买了价值800法郎的作品,对于当时需要烧掉自己画稿用于取暖的毕加索来说,这着实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认可。
毕加索《格特鲁德·斯坦因》(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1906),格特鲁德本人收藏至1946年,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作品已初现立体主义的趋势,据说在创作期间,格特鲁德曾为毕加索担任了80多次模特。
格特鲁德·斯坦因本人与毕加索绘制的《格特鲁德·斯坦因》在巴黎家中
1906年,斯泰因兄妹邀请马蒂斯一起前往毕加索工作室,去看为他们创作的《格特鲁德·斯坦因》(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1905-1906)并邀请他们一同参加每周在‘花园街27号’举办的沙龙活动。
花园街27号室内
在那里,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艺术家相识,也让来自火热西班牙的‘社交达人’毕加索初尝‘壁花’的冷遇。并列悬挂在墙面上的二人画作似乎也在发出喃喃低语‘谁才是前卫一哥’?
实际上,两人的作品比他们本人要更早的相遇。早在1902年,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画作曾在巴黎画廊Galerie Berthe Weill的一次群展中一起亮相,只是彼时的他们还并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相爱相争
“没有人像我这样彻彻底底地研究马蒂斯的作品。他对我也是这样。”
——毕加索
毕加索,1904
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毕加索6岁便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绘画训练,自小就被认为是艺术神童的他也曾自负的说到自己12岁时就已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而年长他12岁的马蒂斯,最早来到巴黎是为了学习法律,直至20岁才开启了艺术之路。
马蒂斯《生之喜悦》(Le Bonheur de vivre ,1905-1906)
1906年在沙龙相遇之时,马蒂斯不仅已在巴黎艺术界打响了自己的名气,还在巴黎独立沙龙(the Salon des Independents)呈现2米多大的新作《生之喜悦》(Le Bonheur de vivre ,1905-1906) 。无忧无虑的舞者、拥抱的爱人、斜躺在树下休憩的人们在他描绘的田园场景中为绘画艺术带来了简化和色彩的革命。毕加索立刻意识到作品中的独创性和革新的重要性,并将它视为创造另一个更具轰动现象的挑战。
与此同时,在沙龙中,两人的差异也愈发明显。毕加索因不够流利的法语被迫保持缄默,这另骄傲自负的毕加索感到非常压抑和烦闷,也因此,更容易被他人所激怒,尤其是在有人尝试让他解释他作品的时候。相比之下,马蒂斯给人留下的则是沉稳、内敛、思路清晰的良好印象。这让好胜的毕加索一直耿耿于怀。
自持天才,野心勃勃的毕加索明白自己应尽快创作一幅更为前卫且惊世骇俗的作品。而马蒂斯则是他在成为前卫画家领袖道路上的唯一阻碍和劲敌,这种对抗不仅在于他们选择的艺术之路都是反抗传统,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同一位赞助人——斯泰因兄妹。
马蒂斯《蓝色裸体:关于Biskra的记忆》1907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1907
在马蒂斯的代表作《蓝色裸体:关于Biskra的记忆》问世后,迫使毕加索闭关开始思考自己的创作,并完成了现为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所收藏的《亚维农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这件作品标志着毕加索浪漫的蓝色时期及玫瑰时期的结束,非洲时期的开端。毕加索将画中人物的面孔简化至原始面具般,目光直视观众,一种难以想象的新力量流动其中。然而,这却引来马蒂斯的不屑,称其是对现代艺术的亵渎,并很快以作品《浴女和乌龟》(Bathers with a Turtle ,1907-1908)给予回应。
马蒂斯《浴女和乌龟》(Bathers with a Turtle ,1907-1908)
将彼此视为永恒的对手,在时刻进行的艺术对抗中保持前进的动力,这种暗自较劲,却因为毕加索朋友圈对马蒂斯的公然嘲笑而被演绎至今。
马蒂斯《玛格丽特》(Marguerite ,1907)
毕加索《水壶、碗和柠檬》(Bowl and Lemon,1907)
1907年,二人互相交换作品,表面上以示友好和互相欣赏,实际上却被相互视为乏味之作。毕加索选择了马蒂斯女儿玛格丽特的肖像《玛格丽特》(Marguerite ,1907),马蒂斯则选择了毕加索的一幅静物《水壶、碗和柠檬》(Bowl and Lemon,1907)。据传,毕加索的朋友们曾将马蒂斯的这件作为靶心投掷飞镖。画面左方数个自上而下的微小圆点不知是否这场闹剧遗留的无声证物。
马蒂斯《马蒂斯夫人》(Madame Matisse,1913)
毕加索《年轻女孩》(Portrait of a Young Girl,1914)
这次交流后,毕加索开启了立体主义。为回应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马蒂斯画了抽象肖像《马蒂斯夫人》(Madame Matisse,1913),而毕加索以作品《年轻女孩》(Portrait of a Young Girl,1914)进行反击。
马蒂斯为芭蕾舞剧‘Le Chant du Rossignol’设计的戏服,1920
毕加索为芭蕾舞剧‘Parade’设计的戏服
1917-1929年,俄罗斯芭蕾舞团(Diaghilev’s Ballets Russes)时任经理谢尔盖·佳吉列夫(Serge Diaghilev)聘请最优秀的现代艺术家设计各类演出服装、背景和演出幕布。当毕加索听说马蒂斯几年前曾受聘于该舞团进行过戏服和舞台背景设计时,居然被激怒并吼道 “马蒂斯!马蒂斯是什么?一个被巨大红色花盆撑满的阳台!”
百年对话
“想要了解二十世纪的艺术,你必须把马蒂斯和我的每件作品摆在一起来审视。”
——毕加索
“只有一个人有权批评我,那就是毕加索”
——马蒂斯
马蒂斯蒙眼用粉笔在墙上画出毕加索头像,摄影Brassaï
马蒂斯和毕加索作为二十世纪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对手,从彼此的作品中获益良多。以超越对方的角逐的路上,以求更加多样化的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华。绘画和雕塑记录了他们超越时间的对话,就在他们故去之后的百年也不曾沉寂,闪耀至今。
2019年12月13日,澳大利亚首次以展览形式讲述两位艺术大师的故事——特展“马蒂斯与毕加索”在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正式开幕。通过60件绘画和10件雕塑作品,讲述艺术巨匠如何彼此激发,改变了20世纪的欧洲艺术的重要进程。
毕加索 《黄头发女人》,1931
马蒂斯《梦》 1940
马蒂斯《音乐》(Music)1939
毕加索《小夜曲》(Serenade) 1942
被认为是毕加索改变现代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亚维农的少女》,其灵感来自于马蒂斯向毕加索展示了自己拥有的一个非洲原始面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随着马蒂斯的健康每况愈下,开启了他的剪纸艺术创作,毕加索从这些剪纸中汲取灵感,继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拼贴和剪影形式的金属薄片雕塑。
毕加索《Harlequin,1915》
毕加索创作这件带有自我指涉意味的悲剧作品时,他的情妇Eva Gouel死于癌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可怕大屠杀中。当马蒂斯看到这件作品,当即劝说自己的经纪人买下了它。并将毕加索介绍给自己的重要俄罗斯藏家Shchukin。Shchukin在莫斯科的家中挂满了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以及塞尚和马蒂斯的作品。
在两人相处的五十年中,随着作品的愈发成熟和地位的稳固,关系也更为和缓。在马蒂斯生命的尾声,毕加索曾将自己作品绑在车顶前往尼斯带给马蒂斯欣赏,每次前往都要互换一些作品,直至1954年马蒂斯去世。
毕加索《画室》The Studio, 1955
马蒂斯去世后,虽然毕加索并未出席葬礼,却在第二年创作的《画室》中采用了马蒂斯最喜欢的窗户构图向老对手致敬。
摄影作者:APP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M50上海
>>>>
定位于艺术生活服务商的M50,旗下拥有M50品牌园区以及M50品牌中心。作为上海文化艺术地标的M50与世界各地知名艺术机构保持长期合作,园区位于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的莫干山路50号,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基于这项基础之上,M50品牌中心提供包括:轻艺术展览、空间运营、园区规划、商业咨询、创意设计以及艺术策划等文化服务项目。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
联系邮箱:xinyewu@m50.c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