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上海K11“光影如网”特别呈现,夜的旅程、远古之光、梦中的投递……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视频来源:NOWNESS


2019年11月9日—2019年12月13日

上海chi K11美术馆

NOWNESS Experiments: 光影如网

以网为出发点
展览集结两组独立项目,以及一组移动影像作品群展
来探索纷繁错综的网
这些处在媒介与自然、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
系统与网络之间的关系
如何定义了我们的当下时代
(文末福利,送你去现场)

图片由上海chi K11美术馆提供


展览开幕现场-图片致谢NOWNESS


网(Mesh)是一种贯穿于生态系统的纹理,有如根状茎那样错综交织,其动态又宛如微光、流水,摇曳波动,映照宇宙的层层嵌套、共振的纹路,穿梭于文化和自然、生命和非生命、系统和网络之间,打破区分。通过网状的视角审视存在,我们即是将自身融入到关联的环境和持续的变化中,唯有接受网般的深度融合,非此我们无法通向未来。


下面进入“如网的光影世界”


《动物视角》


《动物视角》,2017,180度数字影像 by 棉花糖激光狂欢
致谢艺术家
 
《动物视角》是一部180º 视角的多媒体作品,将观众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沉浸于四种森林动物——蚊子、蜻蜓、青蛙,以及猫头鹰——的感官世界。这部作品由无人驾驶飞行器(UAV,或称“无人机”)和定制的360°摄影机拍摄而成,背景音则是从林地周围采样而来,以双声道形式呈现。作品通过尖端技术来模拟其他生命形式感知世界的方式,唤起观众的共情体验,物种与周边环境之间的亲密关系籍此得以呈现。


棉花糖激光狂欢
Marshmallow Laser Feast

棉花糖激光狂欢(MLF)常驻伦敦,是一个工作于艺术、科学和技术交汇领域的实验性实践团体。MLF的创作点亮了隐藏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力量。在那些空间中,我们已知的世界被隐去,以此来通过研究的支撑揭示对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的崇高网络、过程和系统。MLF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过,包括包括里斯本三年展、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STRP双年展、圣丹斯电影节、翠贝卡电影节和伦敦设计博物馆等。


《夜的旅程》


视频截图来自《夜的旅程》by 比尔·维奥拉

致谢比尔·维奥拉工作室&USC游戏创新实验室


由比尔·维奥拉工作室与屡获殊荣的游戏设计师特雷西·富勒顿和陶德·福尔曼斯基,以及南加州大学(USC)游戏创新实验室共同制作的游戏作品《夜的旅程》是最早探索实验艺术游戏的先驱之一。来自USC的团队开发出一整套处理三维环境的自定义后期处理技术,赋予影像“可探索视频”之感,他们应用此技术将维奥拉作品中的意象融合到游戏世界当中。它既营造了我们熟知的寓言氛围,又捕捉到了人类文化中最原始的元素,为玩家铺陈了寓意丰富的体验。
 
对维奥拉来说,《夜的旅程》的交互设计旨在唤起一种典型“启蒙之旅”的知觉,从而引导参与者去探索一系列哲学问题,比如个体启蒙、自由意志、生存之重等等。《夜的旅程》体现了维奥拉数十年来对人类境况的关注,意图探讨我们对世上永恒变迁流转的能量和灵力的感知力。



比尔·维奥拉

Bill Viola


比尔·维奥拉,1951年出生于纽约,1973年毕业于雪城大学。作为录像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四十多年以来,他的创作涵盖装置、电影、声音场域、平板显示屏作品,以及为音乐会、剧院及宗教场合创作的作品。2004年,维奥拉为彼得·塞拉斯执导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创作了一段长达四小时的视频,这出歌剧曾多次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上演。维奥拉获得殊荣,包括2009年加泰罗尼亚国际奖、2011年日本艺术协会颁发的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并于2017年当选为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屏幕作为展示主体》


《屏幕作为展示主体》,2019,LED屏幕,推车,尺寸可变,by  陶辉

致谢艺术家、马凌画廊和EstherSchipper画廊


四组电视屏幕被架在一辆购物推车上,每一组分别播放着屏显像素的一种关键色调:红、蓝、绿、白。屏幕作为铭刻型媒介(Inscriptive media)的功能被剥夺掉了,而在此成为显示的中心,也是注意力的唯一对象。直面屏幕最基础的物质性,观众得以反思充斥周遭的媒介实体的物理存在。将四台屏幕凝固于永恒不变的单色光照,这件作品更进一步地暗示了成像技术让万物同质化、单一化的趋向。


《跳动的原子》

 

《跳动的原子》,2019,单频高清录像 14分12秒 by 陶辉
致谢艺术家、马凌画廊和Esther Schipper画廊

陶辉的作品《跳动的原子》通过使用中国超热门移动应用“抖音”的视觉语言,去考察媒体景观与社会化主体间的传播与异变,反思了超媒介化现实中失序的归属感。一位身着俗艳戏服的中年晚会歌手,以同样戏剧性的语调,伴随一系列短视频片段的节奏,吟诵出对日常生活碎片化和充满寓言色彩的观察。她的独白大多数时候似乎与短视频脱节,只在个别的时刻达成偶然的呼应,而这实则构成了一个视听语言的隐喻,指向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瞬时的连接和难以摆脱的疏离感之间突兀的不和谐。这部作品的中文标题致敬了“字节跳动”——世界上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这是作品对社会景观原子化背后力量的微妙影射。
 

陶辉
Tao Hui

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陶辉习惯用录像装置等创作语言来表达群体经验,关注点往往是社会身份、性别地位、文化危机等课题。作品的灵感常出自他的笔记,戏剧化地重现着想象场景中人物的生命状态,尤其是现代人的边缘化心理。陶辉擅长以隐喻的方式映照当今社会的文化心理和美学需求。他创造的场景多为荒诞而夸张的,人物的存在如塔罗牌般具有隐喻特质,时常表露出的“错位感”呈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


《武士与鹿》

 

《武士与鹿》,2019,双频录像装置 8分50秒 by 许家维
图片由黃宏錡攝影,北师美术馆提供


由许家维工作室提供

鹿皮在十七世纪成为国际贸易中利润丰厚的商品,将武士文化、柬荷战争以及台湾共同卷入一张细密的网中。江户时代的日本对鹿皮的极高需求,经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网络的运作,最终造成台湾对鹿的过度猎杀;随后,东印度公司又转向柬埔寨金边,企图垄断那里的鹿皮市场,结果与柬埔寨国王产生了冲突。1643年到1644年,国王沿着湄公河发动一系列海战,最终成功驱逐了荷兰人。
 
在《武士与鹿》中,许家维将大量近期拍摄于柬埔寨和日本的镜头与数段口述史相交织,以求回应这一议题的历史复杂性。这些视听素材包括在湄公河上柬荷两军对峙的战场故地航拍的镜头、运输河沙的当代货船、互联网图像和谷歌地图的数据,以及对金边动物园饲养员和东京武士铠甲店店员的访谈影像。
 

《矿物工艺》


《矿物工艺》,2018,三频录像装置,9分52秒 by 许家维

由许家维工作室提供


《矿物工艺》以在线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的虚拟仿真世界为设定,带领观众追溯铜元素在人类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一名声音来源于谷歌文字转换语音技术的向导,指引观众穿梭于数码复刻的金瓜石镇——以历史上的金矿和铜矿开采而闻名的台湾小镇,它在游戏社群的集体协作下被重新筑建于虚拟世界。向导热情地带领我们畅游数字环境,并向我们介绍金瓜石的地理特征、日据时代采矿业的发展,以及铜在人类历史上丰富多样的应用。《矿物工艺》既具有强烈的游戏性,又体现着采矿业劳作的勤恳,它将铜的物质史扩展到一部技术史,并记录着人类与物体的共生关系。

 

许家维
Chia-Wei Hsu

许家维,1983年出生于台中,现生活与工作于台北。2016毕业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在艺术的实践上,他着力于影像创作背后的行动性,并透过建立镜头以外的事件,连结历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质与地方的关系。他同时也与一群艺术家共同经营一个在台北的艺术空间: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他身兼策展人角色所策划的展览包括:“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来自山海的异人”(台中,2019);和“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凤甲美术馆,台北,2018)等。


《梦中的投递》


《梦中的投递》,4K录像,彩色,有声 9分23秒,by 郑源
致谢没顶画廊

一名过度劳累的外卖骑手躺在路边公园的长椅上睡着了,我们也随之进入他的梦境:他和骑手同伴们相聚在一座沙漠中的山寨公园里。在那里,骑手全都变成了静止的雕像,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苦苦追求的速度与效率刚好相悖。他们梦中幻想的悠闲聚会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随着经济起飞,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都会中心里,各种新形式的劳动迫使大多数人处在永无休止的工作状态而无法停歇。在作品的结尾,主角醒来,发现了大量没能配送的订单,因而被迫失业。这一令人心碎的结局犀利地捕捉到了,全球经济对人类生理代谢模式,尤其是睡眠的扰乱。《梦中的投递》既是对当下现状的及时介入,同时也可以被视为对今日不稳定劳动力、技术资本主义、还有环境灾难等一系列症候之间的不可分割性的敏锐刻画。
 

郑源
ZHENG Yuan

郑源,出生于1988年,2015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电影、录像及新媒体艺术硕士。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他的作品以运动影像为主要媒介,关注图像再现并嵌入其中的现实,历史与政治。他的作品同时在电影节放映,包括第三十六届卡塞尔Dokfest(2019),25 FPS Festival(萨格勒布,2019),第65届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2019);第55届安娜堡电影节(安娜堡,2017)。郑源于2017年入围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


《触景生情己不知》

 

《触景生情己不知》,2018,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21分55秒 by 刘诗园

致谢艺术家和纽约/洛杉矶Tanya Bonakdar画廊


在人类文明的潜意识中,诸如性别、文化与自然的对立划分已根深蒂固,从远古时代留存至今。《触景生情己不知》延续了常驻哥本哈根的艺术家刘诗园对种种二元问题的诘问。影片开头出现了一系列宁静的户外景色的镜头,在安谧的蓝天背景下,它们逐渐过渡成一条条滚动的图像。这些图像包括一些六七十年代拍摄、强调了传统两性角色的现成录像片段,还有满屏的红肉制品。与此同时,不断切换的镜头让我们注意到两位主人公各自的主体性,日常琐屑生活中潜藏的微小危机从中曝露。影片最后,长特写镜头聚焦于一只蜜蜂——寓意劳动的意象——同时可以实现与资本主义理想形式相媲美的完美集体生产力。

 

刘诗园
Liu Shiyuan

刘诗园,1985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在2012年完成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位后,现生活工作于丹麦哥本哈根。

 

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涉及摄影、影像、舞台剧、空间装置等多个领域,其艺术实践呈现出一种不受地域性限制的视觉语言。在早期创作中,刘诗园侧重呈现出一种对边界的有意质疑,她夸张地运用符号化的简单事物来讽刺商业运作和我们信仰间的矛盾。近期,基于多重文化的生活背景,她的创作更多地融入了一种个体对于不同历史文明和自然现状关系滑稽的误读。刘诗园的作品很难被简单的定义为摄影或视频,无论是静止的还是动态的,都超越了他们被制作时的语境和媒介而单独成立。



《远古之光》


《远古之光》, 2015,双频高清录像,彩色,

有声 13分40秒(循环)by 尼古拉斯·曼甘

致谢艺术家、墨尔本Sutton画廊,奥克兰Hopkinson Mossman画廊以及墨西哥城LABOR画廊


在《远古之光》中,尼古拉斯·曼甘探索了太阳放射能量的属性,及其背后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寓意。两屏投影的其中一面由多种与太阳有关的影像与图像相继拼接,位于图森的亚利桑那大学树木年轮研究实验室里的年轮图像,这是分析历史上的太阳黑子活动的材料来源;以及俄罗斯生物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奇耶夫斯基(1897-1964)制作的图表,记录了太阳黑子活动的十一年周期与人类活动(比如革命)的关联。另一面屏幕上,一枚印有阿兹特克太阳神托蒂纳乌形象的墨西哥十比索硬币持续绕轴旋转,为整部作品设定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节奏。

这部作品为无所不在的太阳能建立了视觉模型,并研究太阳的永恒移动与熵之间的关系。作品在伦敦首次展出时,两部影像的投影由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力驱动。此次在上海的场域特定装置《远古之光(绝佳差错)太阳能电池 #1》中,奇耶夫斯基的图表通过UV印刷呈现于一片太阳能电池板上,并被悬挂在投影附近。
 
 

尼古拉斯·曼甘
Nicholas Mangan

尼古拉斯·曼甘,出生于1979年,目前工作生活在墨尔本,在蒙纳士大学担任高级讲师。近期个展包括:“增长的限制”,(蒙纳仕大学美术馆,墨尔本;现代艺术学院,布里斯班;当代艺术学院,柏林;道斯美术馆,惠灵顿,2016);“古代之光”(奇森赫尔画廊,伦敦,2015);“某种持续性”(当代摄影中心,墨尔本,2012)。近期参与的主要群展包括:悉尼双年展(悉尼,2018);“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7400亿亿吨”(雕塑中心,纽约,2018)等。



《新协定VR 1.2版》


《新协定VR 1.2版》 2018,虚拟现实影像,
玻璃钢石 10分 by 铁木尔·斯琴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Société

铁木尔·斯琴在 D.E.E.P.中呈现他持续创作的系列项目“新和平”,展出形式包含 VR(虚拟现实)、灯箱、玻璃钢石头等多种形态,均是艺术家对21世纪世俗灵性的品牌设定和概念企划的一部分。在喷绘着渲染景观的“新和平”广告牌前,艺术家邀请观众坐在圆形白色石头上,进入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的世界中,在那里,“新和平”的哲学理念将被宣导。女声旁白提醒我们,人类仅仅是万物构成的复杂世界中的一部分而已,但这个相互联结的体系却因为人类对此的无知而遭受威胁。“新和平”是斯琴从个人角度分享关于人性如何定位自我的思考,并为人类在巨变时代提供一条潜在路径的尝试和努力。用《新协定》本身的话来说,它旨在“‘培养’一种与规律、物质和能量所产生的巨大创造力相关的精神关系。”
 

铁木尔·斯琴
Timur Si-Qin

 

铁木尔·斯琴,德国及中国蒙古族后裔,成长在柏林、北京和美国西南部,目前常驻纽约。近期的展览在多个国内国际重要机构举办,包括“东,南,西,北”(魔金石空间,北京,2018);“新协定运动:第三部分”(Spazio Maiocchi,米兰,2018); “新协定运动:第二部分”(巴塞尔博览会香港展会,香港,2018);“新协定运动:第一部分” (Societe,柏林,2018)以及乌拉尔双年展(乌拉尔,2019)。

 

铁木尔·斯琴一直对当代哲学、文化进化、以及认知动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体现于他创造的个人品牌的生态系统,以及由3D打印雕塑装置、灯箱、虚拟现实等元素组成的装置作品之中。斯琴的作品意在探索如何超越处在西方意识中心位置的的人类中心主义二元论。

 


《涟漪起源—育空篇》


《涟漪起源-育空篇》,2019,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镀锌钢板 13分33秒by,童义欣
图片由Vanguard画廊与艺术家提供

这部影像作品由四种不同设备拍摄的影片组成,拍摄地点位于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道森市附近。在1896至1899年间,那里曾是克朗代克淘金狂热的中心。通过拼贴重叠的手法,一系列不同地点、不同事物在贯穿影片的涟漪中流转更迭:克朗代克河及从河面跃起、五彩斑斓的北极茴鱼,扭动向前的蠕虫身体,还有金矿废弃后层层延展的巨大尾矿等等。这部作品通过涟漪,这种物理效应和踪迹生成的抽象纹理,关联起了加拿大北部独特的自然环境、淘金热的疯狂,还有震慑人心的辽阔尾矿和池塘。艺术家在自然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两种视角与姿态之间求取平衡,探讨生物和非生物等各种不同形式存在的多态性。
 

童义欣
Yi Xin Tong

童义欣是一位在纽约工作的艺术家和渔夫。他曾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学习地质学,之后毕业于西蒙菲沙大学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和纽约大学工作室艺术硕士专业。童义欣通过多媒介装置、场域特定作品、影像和声音,以诗意和诙谐的语言分析似乎无法改善的社会现状,以及人与人、其他生物、物件和文化实体之间的矛盾关系。
 
近期个展包括 NARS 基金会、Vanguard画廊、卡茨曼当代;群展包括 BRIC 双年展、空港双年展、当代加拿大艺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长征空间、 阿利萨·戴维斯画廊、前波画廊和汉雅轩等。童义欣曾获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项目资助和琼·米切尔基金会奖学金。


《镜中物体可能比它们看起来更近》

 

《镜中物体可能比它们看起来更近》,2016,全高清影像,彩色,有声 12分42秒,
by 朱利安·夏里埃&尤里乌斯·冯·俾斯麦
版权归艺术家和VG Bild-Kunst, Bonn所有

《镜中物体可能比它们看起来更近》拍摄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半径的隔离禁区,1986年的核灾难让这里再无人烟。这件作品是对这处“非自愿保护公园”(involuntary park)的一次远足旅行,从一头活鹿的视角对这个被野生动物和丛林完全占据的无人荒野投去了倏然一瞥。通过将摄像机安装在鹿角上,并调节镜头指向鹿眼实现了拍摄的影像效果。观众于屏幕上所见的画面,正是景观地貌在这头鹿视网膜中的反射:缓慢衰退仍尚繁盛的自然生态系统,混杂着曾经占据这片空间的人类痕迹所留下的废墟,倾颓的核电与配套设施提示着几乎为人遗忘的核能时代。变形的图像是动物视觉系统曲率的直接产物,同时也隐喻这些动物的实际生存的此时此地正处于变异之中。

 

朱利安·夏里埃
Julian Charrière

朱利安·夏里埃,1987年出生于瑞士莫尔日,是一名法裔瑞士艺术家,目前常驻柏林。他的作品横跨环境科学和文化历史领域。

 

他的艺术项目包括集体编组表演、雕塑、摄影等形式,通常来自在遥远地点进行的野外工作,这些地点具有强烈的地球物理学特征,例如火山、冰原和放射性场所等。如今,他的作品探索对于“自然”的后浪漫主义构建,在深度或地球物理时间尺度与人类相关内容之间展现张力。夏里埃的创作诉求进一步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的探索神话及其客体。通过将看似多年生的图像运用到当代艺术之中,他对神秘主义和材料边界的干预概括了我们今天与地方的紧张关系。

 


尤利乌斯·冯·俾斯麦

Julius von Bismarck

 

尤利乌斯·冯·俾斯麦,1983年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布赖萨赫,成长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和德国柏林,目前也生活并工作于此。他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师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他近期的个展包括:“我喜欢花朵”(法兰克福艺术协会,法兰克福,2017);“镜中物体可能比它们看起来更近”(和朱利安·夏里埃合作,贝尔纳斯克尼别墅,大朗西地区,2016);等参与群展包括:“PRODUCTION.德国制造三”(施普伦格尔博物馆,汉诺威,2017);第一届南极双年展(南极,2017);“深入其中”(第五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莫斯科,2016)等



《乌姆·阿尔·纳尔》



《乌姆·阿尔·纳尔》,2019,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42分44秒 by 法拉赫·阿尔·卡西米
致谢艺术家和迪拜The Third Line画廊

这部作品的原标题“Um Al Naar”在阿语中意为“火之母”,它是阿尔·卡西米首部长片作品。在这部40分钟的恐怖喜剧中,一个虚构的真人秀电视网制作了一集电视节目,主人公是“乌姆·阿尔·纳尔”,一位游荡在拉斯海玛的妖精。乌姆·阿尔·纳尔向我们讲述着拉斯海玛的历史变迁,从被葡萄牙和英国海军占领,到如今举国对一种新的民族认同的采纳——既以互相包容为基础,也基于发明新的国族文化的迫切需求。乌姆·阿尔·纳尔对日新月异的日常生活保持密切关注:国家青年时代性别化的消遣方式、民众对传统形式的灵力与医药逐渐失去的信心、以及追逐创新而造成的历史失落。



法拉赫·阿尔·卡西米

Farah Al Qasimi


法拉赫·阿尔·卡西米主要使用摄影、录像和行为表演为创作媒介,审视后殖民主义时期波斯湾地区各个国家的权力、性别和品位的架构。她于2012年在耶鲁大学学习摄影和音乐,并在2017年获得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纯艺硕士学位,目前居住在纽约和迪拜,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担任评论家。


阿尔·卡西米的作品被多家机构收为公共馆藏,包括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巴塞罗那;贾米尔艺术中心,阿联酋迪拜;巴吉尔艺术基金会,阿联酋沙迦;阿布扎比音乐艺术节,阿联酋阿布扎比;以及马拉亚艺术中心,阿联酋沙迦。


……



展览时间

2019年11月9日—2019年12月13日

10:00-20:00(19:30停止售票/入场)

展览地点

K11购物艺术中心B3层 chi K11美术馆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300号

票价

80元


扫码购票


 采访影像装置展区 D.E.E.P.策展人Alvin Li 

MANA:您认为艺术家在享受时代便利如便捷多样的创作工具、成熟的媒体及消费规律的同时,创作是否需要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策展人Alvin Li:社会参与性对于艺术家而言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不是全部。在本次展览中,我觉得这些作品所共有的并不仅是号召、动员(mobilize)一种社会层面的责任感,而是通过新颖的媒介语言刺激对于所存在世界的各个面向的更敏锐的感知。



MANA:请问在商业综合体的美术馆策展时与独立美术馆策展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策展人Alvin Li:这个问题我有点困惑,因为此展之前我的策展两次是在美术机构(UCCA,以及para site的一个公共放映项目),一次是在Antenna Space(画廊),因此并没有说在商业空间有更多的合作经验。我觉得尤其在国内的大环境下,所谓的商业空间和很多新兴私营美术馆的性质是较为模糊的。不论在怎样的空间策展,重要的是在策展主题/理念和受众群之间找到交流的可能性。




 采访艺术团队MLF 

MANA:MLF的创作点亮了隐藏在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力量,而同样聚焦于艺术、科技的MANA新媒体艺术平台旨在阐述一种 “超自然力”(MANA的字面意思除了Media Art New Art,还有“超自然力”之意),请问你们如何看待超自然力与科技的关系?



艺术团队MLF:科学的前沿不断发掘出挑战脑洞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人以生存之感。这些故事通常源于新技术,这些新技术使我们能够超越自己的感觉而深入世界。通过观察一个红外照相机的镜头,我们可以更接近地理解蜻蜓的视觉。我们可以通过哈勃望远镜的镜头回溯132亿年的时光,通过星空追溯我们的祖先。我们可以提供超越日常的一瞥,一种“额外的感官知觉”。



 采访艺术家Nicholas Megnan 

MANA:您的作品显然很关注社会性话题,那么你是如何平衡这些看似严肃的话题内核与具有审美性的艺术表达?



艺术家Nicholas Megnan:尽管我的工作涉及科学问题,但我的方法更具诗意和开放性,但我认为科学很重要,因为我们可以学习改变世界的新方法,但是艺术在激发人们想要改变其生活方式及如何回应世界的方面也同样重要。我的工作是由我的愿望所驱动,我希望通过提问来了解世界,每个项目都是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我希望我的工作为观众提供一个提问的空间,而我不想给观众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对已有理解再次提出疑问的空间。


MANA:您将尝试在工作中尝试使用的下一个媒介是什么?



艺术家Nicholas Megnan:我一直在研究白蚁作为社交昆虫的行为模式,以及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界以寻求在环境中更好地自我调节的方式。最近,这已经涉及到人脑成为思考连通性的主要形式,集体地,一种新陈代谢的转变,并且作为模型图,不仅用于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而且还可能是一种过度增大的,可以改变/重新组装较大的社会系统,从而观察到单个人脑只是一个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关于影像装置展区 D.E.E.P.策展人


李佳桓

Alvin Li


李佳桓是一位写作者、策展人,并担任frieze杂志在中国上海的特约编辑。李佳桓的当代艺术评论见于各大国际期刊,包括frieze、Artforum、Mousse、Art Agenda、Interview、Flash Art、ArtReview Asia和《LEAP艺术界》,也曾为纽约新美术馆等机构出版的画册撰文。2019年,李应邀在纽约Triple Canopy举办聆听会,呈现其对中文嘻哈音乐的研究,并在CURRENT:洛杉矶公共艺术三年展上带来其首部自我虚构作品《齿》。

关于NOWNESS


NOWNESS作为全球领先的创意生活短片平台,注重发掘叙事中的独特创意,拥抱日常点滴中的新奇与不凡。内容涉猎设计、时尚、人文、音乐、美食、建筑、旅行及诸多领域,以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呈现方式,为观众提供极富新意的顶尖原创,激发日常生活中的灵感与思考。“现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创意影像领域竖立了的标杆。


关于上海chi K11美术馆


上海chi K11美术馆成立于2013年,坐拥市中心黄金地段,其3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空间主要用作举办展览以及各类型的艺术文化活动,包括艺术教育工作坊、艺术交流论坛以及艺术家俱乐部等,务求拉近普罗大众与艺术的距离。同时,此美术馆亦为新晋艺术家提供一个向公众展示个人创作的理想平台,促进艺术人才发展。




 福利 

 赠送“光影如网”展览门票 


评论区获得点赞数最多的

1位将获得门票1张!!!

2位将获得门票1!!

3位将获得门票1!!

4位将获得门票1!!


2019年12月9日(下周一)中午12点整为最终截止时间

(最终解释权归MANA所有)




近期活动推荐


上海 2019陆家嘴绿岸艺术节



近期学习推荐


中央美术学院大师班,艺术与科技方向

TouchDesigner 软件学习 第二期开课了


 编辑:东  申  

 设计:Chris  


 合作/投稿/转载请添加微信号:artmana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到 其 他 公 众 号 

  商业洽询,请联络ziyi@manamana.net 




MANA 全球新媒体艺术平台MANA是全球新媒体艺术行业媒体与资源对接平台,致力于建立艺术、设计与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MANA持续聚焦追踪行业热点,旨在提升优秀原创、艺术科技跨界的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士提供交流互励平台,为优秀创作者赋能,为企业及品牌整合对接优质的行业资源,推动行业发展。/ 官 方 网 站 /www.manamana.net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