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广煜
Apple Emoticon版权所有归苹果公司,由苹果公司正式授权许可使用权。
电影 | 中国艺术电影节
“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 荣誉支持在美国全境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举办“中国艺术电影节”,并将邀请张律、万玛才旦、胡波、娄烨、刁亦男等导演的电影作品访问美国各地交流。
展映导演及其作品:
张律《福冈》
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娄烨《兰心大剧院》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
合作机构:纽约国际电影节、林肯电影中心、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弗里尔和萨克勒美术馆、纽约Metrograph艺术影院、麻省理工学院、Wadsworth Atheneum 艺术博物馆、芝加哥大学、旧金山电影协会、伯克利艺术博物馆、纽约KimStim电影公司、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LACMA)、Laemmle Theatres
《大象席地而坐》摄影指导范超对谈
继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支持的胡波导演作品《大象席地而坐》于2019年3月纽约林肯中心成功首映,并陆续在波士顿、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哥伦布、圣达菲、火奴鲁鲁、西雅图、棕榈泉、纳什维尔、圣路易斯、哈德逊、圣地亚哥地区成功放映,此部近10年来独一无二、具有超强个人原创性的电影作品将在美国各地继续巡回放映。
今年10月,影片于美国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及洛杉矶巡映。其中,影片的摄影指导范超是胡波导演多年的挚友与合作伙伴,专程出席电影在各地的放映及对谈。
影片目前已经在全球50个国家全面成功发行。BCAF荣誉支持影片DVD及蓝光碟Blu-Ray的美国发行,12月10日起在亚马逊Amazon及iTunes全面发售。电影推广支持之外,BCAF还支持了胡波原著小说《大象席地而坐》的英文翻译,收录在DVD及蓝光碟之中。
BCAF与影片的摄影指导范超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记录。同时,本篇收录了美国电影专业杂志《Filmmaker》采访范超的文字记录。
BCAF专访范超
BCAF:从之前在纽约的放映访谈中,我们得知影片大量的长镜头基本是由导演胡波确定的。您个人与导演在拍摄地的具体工作沟通上有关于分工、您的创意提升、互为启发的实例吗?有哪些拍摄中的故事令你印象深刻,并且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吗?
范超:导演提出长镜头甚至一场一镜是对摄影师的解放,因为你不用再去过多考虑镜头的剪接点,而是沉浸式地跟随表演和更自由地机位调度。在导演给出大致的调度范围和顺序后,我需要的就是尽可能的理解导演的意图来控制节奏和景别,在不影响表演的情况下,有时我会考虑光影和造型感,给一些机位和站位的具体意见,导演也会在此基础上让我更大胆的尝试,比如有些近景剪影,完全舍弃掉暗部层次,做到极致。
BCAF:剪辑完成之后,您第一次回看《大象席地而坐》有什么样的感受?
范超:其实每天拍摄完都会一起去剪辑台看,他告诉我“这条挺好,不用剪”,所以杀青时我顾虑会不会太长,但是看到成片完全超出我想象,漫长的冷凝的气质得到积压与持续发酵,这个可能早就在他脑子中形成了。
BCAF:这次美国各地的放映和专业交流,你坐在不同的观众中间有新的体悟吗?在纽约和摄影大师Lachman的交流中,您个人最为受益的收获是什么?
范超:观众的交流没有太多新的体悟,其实与国内的类似交流问题差不多。《卡罗尔》的影像风格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不曾想过DP已经七十岁,所以Lachman不拘泥于经验和教条还保持着尝试与敏锐让我很敬佩,同时Lachman跟我分享了他与导演、美术师的合作方式,也让我有了新的认识。Lachman对《大象》内容和影像的赞誉是对青年电影工作者很大的鼓励。
BCAF:你与胡波不仅是同事,更是多年挚友。关于他的工作、生活、对理想的坚持和探索,你有什么特别想分享给影片全球观众的吗?
范超:我觉得艺术电影和类型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构框和自洽世界,如果有足够的感染力就能把观众带进去,但同时也会冒犯很多观众,而类型电影是尽可能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同理心,更多的站在观众的角度出发。所以成为什么样的导演不是自我的选择,而是天生的认识决定的。《大象》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和共鸣不是胡波像许多职业导演和宣发那样经营出来的,他在没有拍片机会的时候写作也满足了他很多自由的表达欲。
BCAF:你最新的工作计划是怎样?在项目选择上,你有什么标准和原则吗?
范超:在筹备一部有类型元素的作者电影,这些类型元素,做为摄影师可以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部涉及人性,有着普世价值和讨论社会问题的严肃的电影。
BCAF:对于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你个人有什么建设性的体会和思考吗?尤其是在观众的培育和发展上有更好的建议吗?
范超:我觉得这些年像First影展、平遥电影节孕育和鼓励了一些中小成本的艺术电影,如果能有更好的放映推广才有可能形成更好的艺术电影氛围。
《Filmmaker》采访记录
主持人:你能告诉我们《大象席地而坐》拍摄中使用的设备吗?包括相机主体、镜头、滤镜和灯光。
范超:我们使用的是Arri Alexa Mini专业摄影机以及蔡司Ultra primes镜头。我们没有使用滤镜,使用纯自然光。
主持人:为什么使用蔡司Ultra primes呢?
范超:蔡司Ultra primes小巧且便于携带,考虑到我们工作的有限空间,它非常合适。这一部电影并不适合Master Prime里过高的锐度及商业基调。它们的租金也更便宜……
主持人:所有这些完全没有剪辑的长镜头,是你和胡波在这部影片中唯一拍过的吗?
范超:是的,我们唯一拍摄的场景就是你在电影里看到的长镜头。
主持人:你和胡波是如何设计这些长镜头中的场面调度的?
范超:我们在考察地点的时候就计划好了一切。在片场我们对演员的走位做了一下调整。但对于拍摄来说,场面调度基本上是在前期制作时设计的。
主持人:用最少的镜头拍摄也是你们计划的吗?
范超:我们并不总是打算这样拍摄。胡波之前的作品篇幅较短,画面富有诗意,不像我们为《大象》设计的那样写实。当我和胡波最初坐下来讨论我们的拍摄方法时,我们也谈到了一种更静态的方法,这与他拍摄其他电影的方式是一致的。但是后来,当我们去考察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30天的拍摄时间被减少到了25天。所以当我们在寻找拍摄地点的时候,我们决定每一个场景只拍摄一个镜头。
主持人:但是你和胡波为什么认同这些长镜头对电影有利?
范超:从一开始我们就有两个计划,长镜头只是其中一个。我们想用这种方式拍摄,这样观众就会对角色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共鸣。你总是能看到角色所经历的一切,也总是能和他们一起经历。
主持人:这部电影的镜头只对焦了四位角色。与之互动的其他角色(其中一些甚至长时间占据屏幕)都被放置在了画面的边缘,并且模糊得只可勉强辨认人物。甚至对情节至关重要的行为也被忽略了。(这种方式)非常大胆。为什么?
范超:这是我们在开拍前决定的另一件事。这个故事有四个角色和四条故事线。严格来说,我们确实只想把重点放在这四个角色上。我们希望其他的一切,所有的配角和事件,都代表一种同质化的外部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施加到我们的主要角色身上。我们选择关注我们四个主要角色对周边人物和情节的反应——而这些周边情节应该是相对模糊的。
主持人:为什么有的人物动作景深比较浅,你是怎么设置光圈的?
范超:我们在室内外移动的时候,有时会改变光圈。那就是它会产生巨大变化的时候。
主持人:既然你用的是自然光,你怎么控制长镜头中曝光的急剧变化?
范超:因为我在自然光的控制下,我必须谨慎考虑并决定角色什么时候会变成剪影。
主持人:你真的只使用自然光吗?大多数声称利用自然光的电影仍然在使用一些东西来辅助它。
范超:是的,以及一些反弹的光线,使对比不那么明显,比自然光看起来更“自然”。我们没有用其他的光。
主持人:使用自然光是预算上的需要吗?为什么它的使用对这个故事很重要?
范超:不完全是因为预算的原因。我们希望这部电影的画面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感觉。我们在自然光下拍摄的剪影风格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我们使用更多的人工照明,就会降低我们所追求的真实感。另外,我们的场面调度需要360度的摄像机移动,所以不可能在场景中设置灯光。我们决定在整个影片中不使用任何灯光,以保持一致的视觉基调。
主持人:在对光线可控较少的情况下,你在剪接高光或阴影时遇到过什么麻烦吗?电影中的光线总是过渡得很好。
范超:我们选择了柔和的灯光,所以对比不会太强烈。我根据画面中最亮的部分来设置曝光;所以,画面中最暗的部分有时会变成全黑。在后期调色时,我们给黑色的色块增加了一些效果。一些电影的视觉风格是由人造光的设计决定的;其他的则由自然光的角度决定。这部电影属于后一类。
主持人:这部电影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摄像机引导着或跟随着我们的四个主角。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镜头从厨房里的韦布身边经过,画面切到韦布的父亲摔断了腿,药片散落在地上。同样,当韦布把火柴扔到天花板上,火焰燃烧时,镜头向上移动了。
范超:像我之前提到的,我们原本有两种拍摄的计划。一个计划是用这些不间断的长镜头拍摄,另一个是混合胡波在其他电影中使用的那种静态诗意的画面。胡波喜欢用物体来代表电影中的诗意概念,火柴的镜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些例子中,我们能够在有限的长镜头内插入另一种手法。而且,故事的内容有种荒诞性。因为长镜头给人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所以这些看似无关的镜头在风格上可以增强这种荒诞感。
主持人:在这一点上,你能谈谈厨房火灾的场景(当火被扑灭的时候)吗?这是电影中表现主义最明显的场景。我认为这时影片中的荒谬感变得很明显。
范超:从情节的角度来说,这是对于城这个角色的一个小小的救赎。他对他的朋友做了可怕的事情,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不道德的,所以这是胡波为他提供某种程度的救赎和责任的一种方式。我们确实说过要拍摄他灭火的镜头,但我们没有足够的预算来做这件事。最终,我们很高兴我们以这种方式拍摄。故事发展到这时,一切都已经升华了,不再是纯现实的;如果我们按照原计划拍摄这个场景,它就不会符合故事这时的基调了。
主持人:当这四个角色在一起的时候,你为什么要让他们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而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广角镜头?
范超:在这四个角色在故事的结尾出现之前,我们在前三分之二的部分主要使用特写和中景。我们想要用一种张力和压力来填满画面直到最后。当四个角色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想要缓解我们在电影中积累了这么久的压力。最终,我们想要以这些集体画面来展示他们在一起的样子,通过这样来释放电影中的紧张感。
主持人:片场是如何监控的?胡波是喜欢在监视器上看还是在监视器外看?
范超:我们有很多长时间跟踪拍摄的外景,通常太长了,我们相机上的无线发射器无法连接到我们的乡村监视器。所以,胡波通常就在我后面,用一个导演的小监视器拍摄外景,而内景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村子里。我们与演员和摄像机做了很多排练,当他确认了我们与摄像机的位置移动时,他会与演员更密切地合作。
主持人:你们排练了多久?
范超:你可以看出,我们在电影中使用的自然光是相当稳定的。因为我们只在早上和下午拍摄,所以光线变化不大。我们从不在日落时拍摄,显然也不在天黑时拍摄。所以我们在现场有很多时间来模拟场面调度和排练。除了一小时的午餐时间,我们抓紧一切没有拍摄的时间进行排练。
主持人:你们一天的拍摄和传统的12小时相比怎么样?
范超:因为光线的原因,我们每天最多拍4个小时。天黑时,我们不得不结束工作。我们工作的时间其实相当短,因为没有夜景。回想起来,我觉得很幸运,因为我们完成了我们每天拍摄的计划。我们的取景也没有很多关键性的错误,所以我们可以用现有的取景来完成这部电影。
主持人:你经常在拍摄快结束时把镜头从人物身上移开。
范超:其实没有太多可解读的。我在片场尝试这种方式,我们都觉得这很适合那些时刻和角色。不过,很多镜头的想法其实是胡波的。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但他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实际上在同期拍摄的另一部短片中使用了这种后退技术,现在我想起来了。有趣。
主持人:你是如何看待使用自然光拍摄的?或者你其实对所有的拍摄方式都保持开放的态度?
范超:这是我第一次使用自然光拍电影。我的风格取决于电影的内容和风格。
主持人: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来限定每段长镜头的时长?考虑到剪辑的余地比较小,你对这些片段和其他片段的关系更敏感吗?
范超:早在他写剧本的时候,胡波就希望尽量减少后期。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定的,也是我们选择拍长镜头的另一个原因。他认为《大象席地而坐》不应该是一部在剪辑室里被“重新创作”或“重写”的电影。
美国映后谈现场
范超与电影人Edward Lachman对谈,纽约,Metrograph,10月19日,图片鸣谢KimStim
范超与电影人Edward Lachman合影,纽约,Metrograph,10月19日,图片鸣谢KimStim
范超于旧金山放映现场,旧金山,Roxie Theater,10月26日,图片鸣谢KimStim
范超于洛杉矶映后谈现场,洛杉矶,Laemmle Ahrya Find Arts,10月27日,图片鸣谢KimStim
胡波,《大象席地而坐》剧照,2018年,图片鸣谢KimStim
《大象席地而坐》
中国/230分钟/2018年
中文配音,英文字幕
导演:胡波
剧情:满州里动物园有一头大象,每天坐在那里。为朋友出头的少年、为弟报仇的恶霸哥哥、身陷囹圄的女生,卡在世界灰暗的缝隙里无法脱身,却挣扎着去看大象。
作为2018年最受关注的电影之一,《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情感强烈的史诗巨片,并且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导演胡波的第一部及最后一部长片,《大象席地而坐》无疑是一部杰作,并荣获2018年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及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
导演
胡波
出生于1988年,胡波于201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并获得导演学士学位。2015年,凭借短片《远隔的父亲》获得第5届金考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夜奔》入选金马奖;并著有《大裂》、《牛蛙》等书。
摄影指导
范超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及电影导演胡波的好朋友,电影摄影师范超是胡波短暂职业生涯的主要合作者之一。范超参与了胡波的几部短片的制作,并担任了《大象席地而坐》的摄影指导,并因此获得了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提名。
媒体评价
“这是近期最棒的一部电影;它应该成为一部永久经典。”
- Richard Brody 《纽约客》
“这部电影极具吸引力;它是一场庄重,节制又充满激情的抗争。”
- A.O. Scott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极具美感、富有创造力且优雅的电影。”
- Jonathan Romney 《电影评论》
文章翻译授权:Filmmaker杂志,原文作者Aaron Hunt
鸣谢:KimStim(Mika Kimoto, Ian Stimler)、范超、章宇、Rediance(谢萌)、宋明炜、金雪妮
关于创新中国文化节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Creative China Festival, 以下简称“CCF2019”)于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美国纽约、波士顿、华盛顿、洛杉矶、芝加哥、纽黑文、底特律、克利夫兰等8个城市陆续举办。
受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每年一度的创新中国文化节已成为美国地区最大规模的中国当代文化节,旨在与世界分享来自中国当代的创意之声,成为中美当代文化合作的创新性孵化器平台。CCF面向未来、加强与国际主流业界、青年目标群体的理解与合作。
CCF2019正逢中美建交40周年,设置8个单元:电影、论坛、舞蹈、戏剧、设计、艺术、文学、欢乐春节,活动形式多元化:展览、演出、论坛、沙龙、大师班、工作坊、委约创作、国际驻留奖学金、家庭项目、出版资助等等,全面展现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化的跨文化作品与艺术创新,并促进中国艺术家与美国地区的大型艺术节、国际新锐艺术家进行深入长期合作。
主办机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创新中国中心
战略支持: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腾讯集团、爱奇艺、BCAF中国艺术电影基金
合作鸣谢:
甲骨文公司(美国)、苹果公司(美国)、AmazonSmile Foundation
媒体垂询:
邵一雪
shao.yixue@bcaf.org.cn
合作接洽:
胡斐
hufei@bcaf.org.cn
第三届创新中国文化节相关链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