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多面与坚持的马修·巴尼,这次要带大家去人类文明最后的堡垒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很多人说看不懂马修·巴尼,却又对他欲罢不能。大概因为他本人的故事和他所创造的角色,有趣到足够让你一直去猜他想他,而不厌倦。

IMG_3233.JPG1. 巴尼本人

体育特长生/耶鲁医学预科/模特/艺术家/比约克前任/电影制作人/雕塑家

艺术史从来不乏「斜杠青年」,前有达·芬奇,后有鲍勃·迪伦。马修·巴尼一点也不输。

马修·巴尼1967年3月25日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1973年到1985年,他住在爱达荷州的博伊西,他的父亲是博伊西州立大学的管理餐饮服务生,母亲是一位抽象画家。15岁时,父母离异了,母亲搬到了纽约,巴尼经常去探望母亲,并因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从中学起就擅长各种运动的他,获得橄榄球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在那里他对艺术的兴趣超过了他最初的医学预科学习。据说其中一个重要理由是,在人人都很厉害的耶鲁,以艺术出头反而是最容易的。

IMG_3234.JPG

奋斗初期的经济拮据,他就靠做模特帮补生计。

然而他也没好好利用这颜值和身材多久,就火速在艺术界打响了名头。

1991年巴尼于格莱斯顿画廊举办了其首个纽约个展《降落设备》(“Facility of DECLINE”)。在此次展览中展出的一件影像作品是巴尼在展览开幕前夜拍摄制作完成的,这部影像记录了巴尼的一次“行动”。当晚,他将自己锁在画廊里,脱掉衣服,用钢和钛金属攀岩用具将自己吊在画廊天花板上持续摆荡,用以测量、感受画廊空间。而在展览中出现的的早期雕塑作品则创造性地使用假体塑料及凡士林等不寻常的材料。也正是从那次展览开始,巴尼开始获得了大范围的关注与认可。

IMG_3235.JPG

Facility of DECLINE: Blind Perineum, 1991

不到30岁,巴尼已经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得不到的:

在当代艺术的中心纽约一炮而红。

拥有一部代表作——《悬丝循环》。

成为Hugo Boss Prize的第一位获奖者。

参与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

尽管巴尼的作品后来体系日渐复杂庞大,但“体育”和“医学”这两个“初心”似乎一直没变。

“当我参与体育运动时,一切都变了。”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有一个框架,这个世界拥有一切——暴力、胜利、失败。这是一个美学系统的开端,这个系统非常相似: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框架内发生。可怕的是画面之外的东西。”

在他看来,艺术形式的显现和成熟,与足够量的压抑和抵抗密不可分。正如达·芬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让他的人体作品解剖更精准。

IMG_3236.JPG

从耶鲁时代的1987年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的系列作品,"Drawing Restraint",或译作「绘画抑制」,就是在各种极度的身心受障碍的情况下还试图去制作绘画,大概是他对这种理念的另一种具体行为表达。

这种高难度动作,当然只有巴尼这种运动员才能做到。巴尼将运动医学概念“过度生长”——即肌肉在身体上成长的过程视作是对艺术实践的比喻,以探索生理及心理性抵抗行为的概念。

提到「绘画抑制」,也不得不提巴尼当年以颜值和「臭味相投」的冰岛怪咖女歌手比约克(Björk)相恋,使他的艺术造诣进入大众视野。在长达13年的恋爱关系中,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并共同创作、出演了《绘画抑制9》。2013年两人分手,2015年比约克为这段恋情以编年史的形式制作了专辑。

IMG_3237.JPG

《绘画抑制9》

当然,马修·巴尼也是一位雕塑家。他的雕塑作品(电影道具?),就像博伊斯的作品一样,在博物馆和画廊中展出时,更增添了一种施咒的感觉。

IMG_3238.JPG

"马修·巴尼:悬丝"展览现场,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 2003.02.21 – 06.11 / Installation view of Matthew Barney: The Cremaster Cycl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2003.02.21 – 06.11

2. 巴尼角色

羊男/杀人犯/建筑师学徒/女王的歌姬/魔术师/巨人/Ka/雕版师

然而比起巴尼本人,巴尼饰演的角色,可能更深入人心。(我一直觉得《悬丝4》的定妆照才是巴尼的本尊。)

我们还是回到那部让他获得最多盛誉和争议的系列电影“The Cremaster Cycle (1994–2002)”《悬丝循环》。

马修·巴尼的史诗作品“悬丝系列”(“CREMASTER Cycle”,1994-2002)是一个自洽的审美系统,这个系列包括五部长篇电影,旨在探索造物过程。 

5部作品的标题顺序和出品年份并不一致。首发的是《悬丝4》(1994),接着创作了《悬丝1》(1995)、《悬丝5》(1997)、《悬丝2》(1999)和《悬丝3》(2002)。而巴尼则鼓励人们以任何顺序去观看他的影片。当然,是要到博物馆与画廊看。

“Cremaster”原意是男性的提睾肌,它的功能是在感受到外界刺激时控制睾丸的收缩。

IMG_3239.JPG

悬丝电影中标志的「场域」符号,及五部电影的logo

图片来自《悬丝》官网

从整体而言,这个系列代表了人体早期性别发展的不同阶段《悬丝 1》代表了最为“上升”的状态,或无性别分隔状态,而《悬丝 5》则代表了最为“下沉”的状态,或性别分隔最为明确的状态。未知则意味着纯粹的潜能。艺术家在这个宏大系列的创作中涵盖了包括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以及个人历史等多层面的纷杂叙事。继续以他擅长的生物学为起点,巴尼使用历史、自传和神话的大杂烩,呈现一个高度私密的世界,其中的符号和图像层次紧密、相互关联,由此产生的宇宙学既美丽又复杂。

IMG_3240.JPG

CREMASTER 4, 1994

巴尼亲自出演了《悬丝4》中的羊男——拉夫登竞选人。这个形象一半取自本地区特有的绵羊种类——拉夫登绵羊,长着两对罕见的触角,红色的毛发。他身穿白色西装,衣领处插着岛上的特有植物,脚上穿着厚底有孔的皮鞋,在白色的房子里兴奋地跳着踢踏舞,地板被他踏出了一个洞,他从洞口坠入海底,在岛内的一个通道中穿行,犹如在生命体内穿行,他的四周都是粘稠稠的液体,他奋力前行,向终点进发。

IMG_3241.JPG

CREMASTER 2, 1999

而在《悬丝2》中,巴尼饰演的是一个野蛮的犹他州杀手——加里·吉尔摩(Gary Gilmore),此人于1977年被处死,是美国恢复死刑后处死的第一人。他呆在犹他州一所加油站的一辆奇怪的子宫状的汽车里,后来发生了撞车和杀人事件。在电影中,他以一种西部传奇的方式被处死。

IMG_3242.JPG

IMG_3243.JPG

IMG_3244.JPG

CREMASTER 5, 1997

到了《悬丝5》,巴尼的演员瘾已经发展到一人饰演三角:女王陛下的歌姬(Diva)、魔术师(Magician)和巨人(Giant)。作为系列的不是尾声的尾声,该作品演绎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后期布达佩斯,一段悲剧式的爱情故事。

从《悬丝1》中音乐剧式的甜美,到《悬丝5》中歌剧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巴尼是一个对音乐非常看重的艺术家。当然,也是因为他有作曲家 Jonathan Bepler 这样的黄金拍档。

终于,在2016年9月,“River of Fundament”《重生之河》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亚洲首映。而这也是巴尼本人首次拜访中国。这部制作历时8年的巨作,野心是向瓦格纳的「整体艺术」创作「乐剧」看齐的。

IMG_3245.JPG

RIVER OF NDAMENT, 2014,

《重生之河》的故事源自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在1983年关于古埃及的小说《Ancient Evenings》。搜索关于此片在大众媒体上的标题,会发现「污」成为了一个关键词。

实际上,如果你对埃及神话(我不想告诉你,「污」确实就是埃及神话关键词之一)感兴趣,这个故事就会更好玩。而巴尼这次饰演的,是主角Ka。Ka是什么?如果简单翻译成灵魂,那就没意思了。实际上埃及神话中,约等于人的灵魂的「东西」除了Ka之外,还有Ba。而《重生之河》的整体故事情节,其实是与古埃及的「死者生存手册」《亡灵书》对应的——对的,就是大家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有着「心脏称重」那一幕那一卷长长的纸莎草书。

从自建神话,到人类最早文明之一的埃及神话走一圈后,巴尼这次回到了他的精神故土——美国的爱达荷州,并以此为背景拍摄了《堡垒》。

ͼƬ1.png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1月12日期间,呈现“马修·巴尼:堡垒”,展出巴尼2016至2019年间所创作的最新系列作品,该展览也是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将呈现一部时长两小时的同名影像作品,影片围绕着发生在美国爱达荷州锯齿山脉狩狼的故事,交织展现了与狩猎相关的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同时,亦将展出与影片相关的5件巨型雕塑、50余件雕版与电镀红铜版作品。

巴尼20世纪70至80年代曾在爱达荷州的首府博伊西市生活,该地区的偏远令其深受触动,诸如狼群放归等当地问题也开始在这样的语境下被探讨,产生了神话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堡垒》为该地区及其内部矛盾绘制了一幅肖像般的社会图景。

IMG_3247.JPG

马修·巴尼,《堡垒》(静帧),2018,影像,134分03秒。作品由艺术家、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洛杉矶Regen Projects画廊和伦敦赛迪HQ画廊提供。

“堡垒”(redoubt)一词有多种含义。首先,它指军事防御工事,尤其是孤立的土建工程。从这一基本含义出发,更抽象用于形容一种退避的心理状态,或某种意识形态、宗教或文化格外鲜明的地区。同时,艺术家在此还强调了名为“美国堡垒”的政治运动。这是一场由生存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发起的运动,该运动呼吁人们移居人迹罕至的美国西部,建立群落,共同遵循极右派的意识形态信条。这场运动的拥护者认为,美国文化已经腐朽和堕落,许多人选择居住在爱达荷州等偏远的乡下地区,与世隔绝,以追寻一种更纯粹、更符合道德主义的生活方式。(以上来自UCCA艺术家采访)

13218788007564316.jpeg

马修·巴尼,《射击台上的狄阿娜》,2018,电镀红铜板与铸红铜支架,139.7 × 114.3 × 114.3 cm。作品由艺术家和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当然,我们还想知道,巴尼这次《堡垒》会饰演什么?

答案是更为「本色演出」的艺术家——雕版师,他在红铜版上雕刻出相应场景,并镀上沥青涂层。雕刻完成后,他将这些铜版带到电镀师的拖车/工作室中,电镀师将它们浸入电解液。接下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红铜堆积,沿着雕版师刻出的线条生长。

第一次看到「悬丝」的英文“Cremaster”(词源自希腊动词 我提κρεμάννυμι),会看成 cre 和 master,也就是创造的大师的意味。或许,巴尼确实是个能创造视觉世界的大师,他是他所在那个世界的主人...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