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世间
玛格丽塔(图上)
近日,梵高基金会呈现“Wanderer between Worlds”(流浪世间)格鲁吉亚艺术家Niko Pirosmani(尼科·皮罗斯马尼 1862–1918年)的30幅作品,用极端平静的视角,全景式展示了时代演变中,Pirosmani描绘的真实而奇幻的世间景象。
Pirosmani笔下的人物和动物生动且充满力量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惯常景象:夜晚穿过乡村的蒸汽火车、拿着啤酒的女人、一只巨大的野猪和从幻想大地中走来的雄狮和长颈鹿...他通常只在黑白两色的油布上作画,然后用蓝色和红色作为生动感的色彩表达。
Pirosmani是自学成才的艺术家,时常游荡在城乡之间,作为社会边缘阶层,Pirosmani的作品体现出他清晰的大众视角。他远离画廊、艺术家团体和美术馆这些主流群体,而是选择在第比利斯街头的小酒馆和马厩周围出现,用绘画的方式换取食物,因而让他的作品更显出真挚、朴素之感。他关闭心门,自我放逐,像梵高一样成为一位天真派画家,构建出属于每个人的作品。
Pirosmani对同代人的艺术和视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并推动了那个时代的俄国和巴黎各种前卫运动的兴起。俄罗斯前卫派在1913年莫斯科举办的" The Target"(目标)展览上肯定Pirosmani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作为对抗只追求保守的学术性,而失去"真实"的艺术家代表。
Pirosmani还有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他对一位到访过格鲁吉亚的法国女演员玛格丽塔(Margarita)一见钟情。为了表达对玛格丽塔的深情,Pirosmani用玫瑰把她下榻的旅馆窗外的广场铺满。这段特别的爱情得以广泛流传,被作家写进手稿、被诗人写进了诗中、也被谱进了歌曲《一百万朵红玫瑰》 。玛格丽塔从此成为Pirosmani的灵感之源,她几乎出现在他以后的每一幅画作里。
然而,Pirosmani一生贫穷,在1918年复活前节一夜倒在一个他用来栖身的小酒窖里。死因是营养不良和肝功能衰竭,他被葬在尼诺城的一块公墓里,具体地点没有注册,所以不得而知。
如同梵高一样,死后的Pirosmani,因其特殊的“原始主义”绘画技巧才为他赢取了声名。许多导演以他的生平为题材拍过短片和纪录片。其中格奥尔吉·申格拉亚(Giorgi Shengelaya)于1969年拍摄的电影《皮罗斯马尼》嬴得了1972年芝加哥电影节大奖。第比利斯为他建起了纪念柱,Pirosmani有了关于他的博物馆,格鲁吉亚的拉里纸币上也印着Pirosmani的肖像——这是他祖国对他迟来的追念。
雕塑创意奖
Damián Ortega, Controller of the Universe Installation view at 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Long Island, United States, 2008
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近日宣布,在Ezratti家族的支持下,将启动50万美元的年度计划设立一个新的雕塑创意奖,该奖项将由迈阿密国际投资协会(ICA)颁发给一位在世艺术家,以表彰他/她在雕塑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该奖项将还用来支持博物馆雕塑花园里呈现艺术家委任作品,被选中的艺术家会得到15000美元的奖励金。
首届雕塑创意奖的获得者是墨西哥艺术家达米安·奥尔特加(DamiánOrtega 生于1967年),他的新作品“Replicant Stone”将于2019年11月首次亮相迈阿密ICA。奥尔特加以其巨大的装置和雕塑而闻名。他因其醇熟的技术和严谨的智慧,突显潜藏于日常物品之中未被识别的社会与政治底色。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奥尔特加以政治漫画家的职业生涯开始,他的作品力图在幽默与机智中达到的平衡。他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的精辟观察也渗透到他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装置、表演、雕塑、影像。他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制作壮观的雕塑作品,这些雕塑既带入了某种神话的力量,也可以理解是关于宇宙哲学尺度的探讨。
在艺术家绝大多数雕塑作品中,日常物都是以精确的排列形式一一呈现的——通常悬挂在天花板上或作为机械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他拆解和重组大量人造物,用诙谐的方式图解了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之上发展出的物质文明集群。艺术家通过制作这样的雕塑、影像、行为作品,将所描绘的物品实现从视觉到文化感知上的转换。
奥尔特加认为,艺术应该是一个“推导”的过程,它依赖于一种感知的流动。即无生命物体中的能量只有通过艺术家作品的成功演绎才能将其释放。例如作品中的砖块、垃圾箱或玉米饼等,都是通过艺术家的改造创造出的一个个超现实的错位感。
只要一瞬间
徐震《只要一瞬间》2005 2014,现场表演,铁架,表演者一名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 LA)宣布收购徐震行为作品《只要一瞬间》(2005),并将其列为永久收藏。这是MOCA收藏的第二件行为艺术作品。在此次收购之前,MOCA只藏有一件行为作品《Temperament and the Wolf》(2014/19),由艺术家Jennifer Allora和Guillermo Calzadilla(Allora&Calzadilla)创作。
《只要一瞬间》将身体作为题材,涉及到身体的物质性,在观者试图理解所看到的东西时测试身体和认知的可能性的极限。徐震的观念艺术实践涵盖了多样的媒介,并常将幽默,讽刺和复杂的诡计应用到作品中。当观众等待表演者站起来,或者遵循地心引力下坠的时候,却经历着时间的停顿,这个瞬间借由这些活体雕塑得以延伸和拓展。徐震从字面和隐喻,空间和时间等方面探讨了脆弱与平衡。
据悉,该行为作品将于7月27日至9月1日的每个周六、周日在MOCA大道上演。
古玩店淘宝
奥地利名画家席勒百年前作品
美国纽约一名男子早前在旧货店里淘宝,随便购入了一幅泛黄的裸女图。事隔一年,男子心血来潮决定将画作拿去鉴定,赫然发现它竟然是奥地利名画家席勒(Egon Schiele)在101年前的作品,估值可达20万美元。
在古玩店找到宝的纽约男子是一名兼职艺术经纪人,早前到皇后区寻宝时,被该幅裸女图的素描方式吸引,随即以不足80美元买下。男子在约一年后将画作带予圣伊天画廊的负责人卡莉尔(Jane Kallir)鉴定。
卡莉尔是席勒作品的专家,她形容该画作的线条流动性和自然感,很明显是出自席勒手笔。卡莉尔指出,画中人是一名在1918年经常为席勒担当模特儿的女孩,估计该画与另外两幅女孩肖像是同一时间绘成。该画现于纽约一家画廊展出,幸运男拟将卖出后的收益捐赠予市内文化保育组织。
席勒是20世纪初期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作品特色是表现力强烈;惜他于1918年因流感身故,得年仅28岁。
沙中房间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10月27日《沙中房间》将登场于现代传播集团当代先锋艺术空间――现代艺术基地(MAB)。由新媒体艺术家黄心健(Hsin-Chien Huang)及前卫音乐教母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创作的VR(虚拟现实)互动作品。
《沙中房间》由无数的巨型黑板建构起浩瀚的虚拟空间,安德森手绘了场景中的所有物件,在虚拟的实境作品中构筑出陈旧阴暗的无垠世界,并将抽象感官转化为具象形体,设计出以粉尘、舞蹈、树木、写作、声音、水、犬、字谜为主体的八个房间,体验者能环绕着巨木翱翔、亲临被洪水淹没,藉由每个独特房间中与之互动的实体,时而眼见漂浮的文字随着肢体变化流动,时而是当下发出的呢喃细语转化为场景中的雕塑。
安德森与黄心健以片段式的生命经验构筑每个房间,一场宛如处于巨大记忆迷宫中探索的过程就此展开。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