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讲座视频丨当大家在谈论PQ的时候都在谈些什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7月7日,舞美书店实体店自正式开业以来,第一次同时邀请到刘杏林、张慧、谭泽恩这三位当代舞美界、当代装置艺术界极具影响力的重磅名家,来到东苑戏楼这个文化氛围浓郁的艺术空间里,以《PQ对话:当“展览”成为“事件”》作为主题进行对谈讲座。大量已是放暑假的老师同学们,仍为此次活动留在北京专程前来参加。可见大家都对这三位老师能在现场碰撞出何等思想的火花十分期待,以及对刚刚过去的PQ2019的期待,对最新独家的国际舞美发展趋势的不同视角解读的期待。


许多朋友表示遗憾,未能亲临现场。今天,小编为你送上福利,《PQ对话:当“展览”成为“事件”》讲座系列视频上线啦!供大家回顾、学习。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会完整版视频get~


刘杏林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国际舞台美术组织(OISTAT)中国中心主席


担任PQ2019国际评委


张慧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装置艺术家


担任PQ2019中国学生展策展人


谭泽恩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教授


担任PQ2019中国国家馆策展人、中国学生展策展人

精彩内容节选

布拉格四年展历史概况


讲座开始由刘杏林老师简要介绍了创立于1967年的布拉格四年展的国际及国内的背景。


从五个方面解析对谈核心主题


1/展览?戏剧节?


2/看与被看


刘杏林:

当代艺术整个展览的理念其实也在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场域的重视,表演因素在当代艺术、展览里不断加入,成为理所当然的展览内容与形式,也推动我们思考戏剧范围里面的视觉艺术展的走向,应该是怎么样?所谓发展并不是终点,一定是一个过程,在尝试找寻最恰当的表达形式。


这届布拉格四年展上除了现场热闹的表演,还有很重要的因素,不是光我演给你看,而是由你来演给我看。观众也除了是看展览的人,也是被看的对象。



张慧:

 “看和被看”在艺术史里面已经作为一个专有的一个名词。印象派马奈的画,有《奥利匹亚》《吹笛子的少年》《草地上的午餐》等等。大家把这些画面连在一起想,人物主光源是从观众角度,观者的目光成为光源,原话叫做“观者的目光照亮画中的人物及形象”。观众在盯着画,画中的人在盯着观众。一这正是“两种目光的相互凝视”。最有趣的是其他观众在看这个人在看着的时候,又构成一种观看关系。


福柯专门写了一本书就谈这个问题。谈两种目光的凝视,第三种目光的介入。其他人在看这个人在看这张画的关系,互相之间的观看就构成循环论证式的观看。


3/舞台美术装置


刘杏林:

“舞台美术装置”这个词是上一届布拉格四年展策展人,在展后报告里特别提醒的一个现象。早年时候是跟戏剧主题离的比较近,至少是像79年西德的作品,是在戏剧排演中间发生的联想,跟剧本台词还有某种直接关系。但是到了最近一二届布拉格四年展上,已远不止如此。


▲拉脱维亚国家展


谭泽恩:

我们平时接受的专业训练,我觉得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训练的方向和目标可能跟之前相比要有所调整,需要更加多元和包容。这个调整的依据和出发点是:戏剧是什么?答案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觉得如果要对训练结果有一个判断依据的话,这些基本训练有效与否,取决于在编剧和导演缺席的情况下,这些训练还能不能让学生创作出独立的艺术作品来?其实它指向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就是——舞台设计师主导的艺术作品是什么?如果我们的训练可以把这样的目标作为一个教学的补充,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划时代的改变。


▲以色列国家展


4/多学科或跨界


刘杏林:

所谓跨界所谓对学科是这些年特别时髦的词。经常会发现除了舞美往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往戏剧等这些跨界交错以外,其实还有更大程度的多学科跨界。


▲荷兰国家展


张慧:

例举一个比利时装置艺术家威姆·德尔沃依的《泄殖腔》,做了一个装置是模拟人的消化系统,从一个入口进去,放进三明治、面包、牛奶等食物,到末端就是排泄出粪便。过程中各种酶之类的转换都完全仿造人的消化系统。这里面有很多其他学科在一起合作。我自己也常常考虑为什么要这样,换着手法、多学科多专业一起合作。我想在后面一个问题展开说一下。


▲意大利学生展


谭泽恩:

所有的这些“跨界”都是表面的词汇而已。说到根本上,都是在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把“艺术是什么”、“艺术作品是什么”这个认知的圈圈,不断的延展和扩大。


5/社会干预


刘杏林:

我在本届布拉格四年展看到的现象是“社会干预”,作为艺术家跟社会的关系、跟环境的关系、跟历史的关系。我所指社会不仅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包括自然的社会。


▲北马其顿国家展


张慧:

当代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时代?这也是回应之前的问题,“现代艺术只是一种形式的翻新”,我是坚决不同意这句话的。我觉得越接触这行,越会知道,没有任何的形式是悬浮于内容之上的形式。当代艺术最高级的工作,是用最准确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所处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我们不能用既往的语言来表达,那就不准确了。当代艺术不是玩花招翻新,而是努力准确于自己所处的时代。


▲瑞士国家展


谭泽恩:

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艺术作品都逃不开所在环境的影响。中国参展PQ2019本身就与之息息相关。或者说,中国的布拉格参展之路就是离我们最近的社会现实。



尽在【整·课】




媒体合作平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