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阅读中的唯“经典”化怀有疑虑。有人说,读书只读经典,或者说“只读死人的书”,我总会对此心生疑惑:这些人会不会食古不化?或者说这只是一种阅读的精英主义腔调?
如果一个人只读所谓的“经典”,也不会因此“消化不良”,不会有种种 “消化不良”的后遗症,那他这么做倒是有一个极大的理由:趣味。但如果一个人的阅读不仅仅是趣味,还事关创造,还有那更广泛意义上的“更好地生活”,那么只读“经典”就有了相当的“危险”,因为他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极有限的精神“侧面”。对一个灵敏的阅读者来说,即使一份菜单也是可以读的,并且也能读出无限来。这个世界上有智慧的动物,一般都是杂食动物。
有人说他时间不够,所以只读经典。这有些道理,毕竟人不可能穷尽一切。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你时间不够,所以才不能只读经典。如果经典尚且意味着是“钻石”,是“高密度之物”的话,这意味着你如果花了所有的时间在经典上的话,到最后这些时间可能都是“无效”的。通达“经典”和你所花的时间并不一定成正比例,有时可能恰恰相反。很多洗手间的门是朝外开的,但也有是朝里开的。这里面好像也有点老子的“道可道”、“名可名”。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
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布罗茨基说“一个人成为作家或是做了读者,这无关紧要,他的任务首先就在于,他要过完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外力强加或指定的、看上去甚至最高尚不过的一生。”只读经典的说法,甚至只读经典的提倡,很容易导致一种阅读的“专制主义”,削弱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那么这也是一种外力强加的阅读价值观,也是一种阅读意识形态。一个家庭里,家长只允许孩子读“经典”,其它一概不准,或者道德贬低化其它读物,这最大的害处就是让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安排一切,这样的孩子还能指望他对自由敏感吗?他还有保护自由的原始动力吗?
总之一切都需要从笛卡尔说的那个“我”出发,并且从一切读物中回到“我”,否则所谓经典对你来说也是“废纸”。
阅读的“洁癖”,最多成全二流趣味的人,二流精神强度的人。
文/陈云昭
陈云昭
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江苏盐城。诗人,江苏省作协会员。作品曾发表在《诗刊》、《中国诗歌》、《扬子江诗刊》、《诗林》、《雪莲》、《诗歌世界》等刊物;有多首诗歌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出版编著作品《阅读时节》。认为阅读曼德尔斯塔姆的诗歌是一个人的“羞耻”操练。仰慕晚唐诗歌,喜欢观看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
End
地址/ADD:江苏省南京市石头城路69号1-203
Unit 1-203,No69,Shi Tou Cheng Road,NanJing,JiangSu
电话/TEL:13645196923
电子邮箱:xuegang198211@163.com
新媒体平台策划:蔡天凤 邓皓匀 凌苏
新媒体平台策划: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数字媒体策划与运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