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考尔德作品
动态雕塑是打破传统雕塑形态边界的崭新形式,它就像徐徐清风中的凝重之尊,让我们在动静间的形态变化下受醍醐之悟。这种雕塑形态由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一手塑造,他作为发明者又是如何开拓这类艺术创作的?
它好似生命的轮回机制,万物都有其流动性的延续,过去与未来的两种时态同时在动态雕塑这种艺术形式中显现。
John Edmark作品
“宇宙是真实的,然而你看不到它,只能去想象,一旦你可以想象,才能考虑复制它。”——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会动的雕塑由何而来?
对于钟爱雕塑艺术的欣赏者来说,动态雕塑这种特质活泼、灵动的创作往往意趣非凡,观赏性极强。即便是未曾深入了解过此类作品的艺术爱好者,也一定亲眼观赏过相关创作。
考尔德与他的作品
动态雕塑与传统雕塑在特点上拥有极大差异,充满灵性的特点使动态雕塑跳脱出机械式且毫无生命力的固态结构,它像是被加持了一定的生命体态,进而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转换、变化。
艺术家Anthony Howe作品
雕塑原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类艺术形式,原本存在的意义多在于美化空间,或为彰显、纪念某种事物性意义。在西方,雕塑艺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由古典主义主宰,其意义更多体现在宗教、图腾文化和肖像艺术的美学传递。
艺术不会墨守成规也不会一成不变。19世纪,法国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的出现将西方传统雕塑的固有姿态打破,其不凡的艺术造诣与创作个性将雕塑艺术在动态结构和情感内涵上所潜藏的特质挖掘了出来。
至此,时代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全球各个地区的艺术思潮与派别不断涌现,流行文化与现代主义的出现进一步改写着雕塑艺术的面貌。
伴随着影像媒介、电子科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时代下的各式素材、材料、新技术也层出不穷,雕塑家们也将新锐概念投入到动态雕塑的创作中,将雕塑的形态与边界再度予以拓展。如今的动态雕塑已经开始糅合更多其他艺术领域的形式内容,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在公共领域以及文化中一份重要的中坚力量。
德国艺术家Frouke ten Velden与Nick Verstand《ANIMA iki》,装置投影雕塑
不过,这种不同于以往的雕塑形态也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轻易接纳,它改写了传统雕塑的叙事性诉求,更在美学角度上带来了全新的审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动态雕塑才被艺术界广泛认可和接受。
动态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代主义的意识影响,而开创动态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先河的发明者,就是一名秉持现代主义的意见领袖。
亚历山大·考尔德
动态雕塑实则也属于动态艺术,它是西方雕塑领域在现代主义框架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以毕加索、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可以说是动态雕塑形成的前身。在未来主义以及其后的先锋派雕塑、包豪斯的艺术前派实验下,动态雕塑的雏形愈发具有轮廓。
直到考尔德承继了“衣钵”——延续了艺术演变的脉络,他在对雕塑形态的推敲与摸索下创造了崭新的系列性作品,在不断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同时,更将传统雕塑的固有形态边界予以打破,动态雕塑也由此屹立。[page]
考尔德的住所内部
他是翘楚,亦是开创者
美国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是上世纪雕塑领域最具重要意义的艺术家之一。他对雕塑形式的革新,让动态雕塑从此在艺术创作领域常青,自己也因风格独特的雕塑创作而留名于世。
考尔德与他的作品
1898年,考尔德出生于美国,他的家庭是一个雕塑世家,父亲与祖父皆为知名的雕塑创作者。考尔德从小就展露出了艺术天分,年仅11岁的他将铜片弯折后加以塑造,制作出生动的动物形象送给家人作为圣诞礼物。
考尔德的艺术事业从他在新泽西州的理工学院毕业后开始,曾学习机械工程的他精通发明与设计,更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工程师,这也为日后他从事雕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性基础。
考尔德在他的工作室
1923年,考尔德终于决定投身进入艺术创作,同时他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开始了学习生涯,期间他经常去往马戏团进行速写与素描的绘画练习。
亚历山大·考尔德《考尔德马戏团》
之后,考尔德在去往巴黎后受到了欧洲现代派的意识影响,深受启迪。思潮的鼓舞催使他用铁丝、木头等基础材料创作了一系列的动物雕塑。这组由动物系列构成的如“马戏团”般的作品带有着些许稚趣,雕塑形象公开展出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
考尔德的作品
深受立体主义影响的蒙德里安也给予了考尔德很大启示。考尔德借由蒙德里安的画室产生了灵感,开始思索抽象化的形态会给予雕塑何种改变。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中,他创作了大量由机器牵动,具有动势的雕塑作品。
而后的时间里,他用传统的素材在雕塑创作中不断摸索,诸如用铁丝创作的众多围绕歌星、明星等名流人士创作的头像作品,也有趣味非凡的木刻雕塑如《牛》、《马》系列。
考尔德的作品
1929年,他同样用铁丝塑造的作品《金鱼缸》(Goldfish Bowl),包括之后创作的《航行》(Croisiere)等作品已经初步“搭建”出动态雕塑的范畴定义。考尔德的创作更被杜尚赏识,这类作品也被称为“动态雕塑”。
亚历山大·考尔德《金鱼缸》
这段时期,他还另行创作了与动态雕塑相比对的静止式雕塑,这类雕塑虽然像传统雕塑一般“静止不动”,但它因铁丝的自有特质而微微遵循环境的影响而颤动。如代表作《羽毛》(Feathers)等,此类仿佛“静止”的作品也被让·阿尔普称作“静态雕塑”。
1937年,他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设计了一件艺术创作——《水银喷泉》,以水银流注冲击连接在旋转杆上的金属板,这也是他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动态雕塑。
后续,考尔德继续实践自己在雕塑上的各式理念,呈献了数目非常可观的创作,诸如《钢铁鱼》、《红与黄的风信旗》、《龙虾陷阱与鱼尾》、《星群》等作品,延续着他在动态雕塑上的创作思路。
考尔德在动态雕塑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并未让他固步自封。创作后期,他将精力投入到户外公共空间的雕塑创作上,作品普遍规模宏大、复杂。考尔德不断思索雕塑创作在色彩及结构上的特质,将雕塑置身于摩天大楼之下,映衬之余也能以轻盈自持。
50年代起,他开始为众多具有纪念性的公共空间创作内容,像为克卢钦斯基联邦大厦创作的《红鹤》、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创作的《人》等大型雕塑创作,都成为了他的知名代表作。而他临别人世前的最后一件大型创作,则是为贝聿铭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所作的动态雕塑作品。
考尔德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涉及非常广泛,从宏观的雕塑到细致入微的绘画和珠宝设计,遍布世界各地。
考尔德的首饰设计作品[page]
动态的灵韵
“钢铁之躯”在我们的概念里不用多想,便能将诸如沉重的、坚硬的这类体积感十足的词汇与之联想,沉甸甸的份量呼之欲出。但考尔德却能巧妙地化解这种坚实,让微风拂动由钢铁构成的雕塑,美妙的平衡感持续在动态的雕塑中生息。
艺术家Anthony Howe作品
所谓“重若泰山轻于鸿毛”,这种轻重的悬殊亦能同时体现在一座雕塑的艺术创作中,令人惊叹。
“动态”使雕塑拥有了不同形态,一动一静间转化空间的概念,仿佛将流逝感置于雕塑其中,正像是真正让雕塑“活”了起来。
亚历山大·考尔德《Mobile》,1941年
考尔德之所以会拥有创作动态雕塑的想法,也并非是误打误撞。他从小出身雕塑世家,又在艺术思潮的陶冶下备受启发。自身热爱艺术创作的同时,对于工程学的知识让他深谙机械与动能、动势的奥妙,一切的结合让他在长期思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一点一滴接近寻求的“真相”。
艺术家欧姬芙房子内的考尔德作品,1980年
期间,他也曾经历过挫折与彷徨。最初,考尔德曾试想用机械原理来结合雕塑,他将发动机、绳子与滑轮等装置进行调试,与自己所创作的雕塑“联动”起来产生动态效应,但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经过将自己沉浸在大自然中进行感悟,再通过在绘画领域中学习其他抽象画派的艺术概念。最终,他摒弃一昧追求机械式的动态设计,选择运用自然的力量与雕塑产生呼应,这种动态雕塑也不仅仅意味着能动即是动态,更将动态的定义升华到了意识的层面。
手动、风动、机动都是考尔德动态雕塑中的动势源头。他的作品不乏互动式的体验,观者对作品的轻轻触碰,即是创作的一部分,也因观者的参与完成了创作。
动态的形式与结构是动态雕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立体主义来说,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其目的之一也在于呈现一类视觉体验。这种视觉体验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动态和分裂的。
亚历山大·考尔德《无题》,1965年
动态雕塑在发展中也普遍显露以上特征,像对作品与观者的互动性强调上;将作品以映衬公共空间为前提;强调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关系;包括在新材料上的不断实践,而作品也普遍具有更复杂、庞大的过程与体量。
对于拓展传统雕塑的形态边界,动态雕塑始终“不遗余力”地体现着与创造性的结合,这些也来源于动态雕塑最为有机的观念形态。
亚历山大·考尔德《叶子》,银、钢丝,1940年
它在动态化的视觉呈现部分,始终根深地立意于立体主义、极少主义、构成主义以及未来主义之上。艺术形式仍会不断演变,被推翻和打破后继续完善出新的面貌,而动态雕塑于今日的艺术界来说是一个极有意义的艺术形式。
在经过一次次的打磨后,动态雕塑将继续跟随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艺术家们共同前进。未来它或许会融合更多其他媒介形式,也会更加多元。但我们相信,它的灵性仍会常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