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行为艺术疗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一、引 言

1.1 行为艺术概念的多变性

行为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众说纷云。

“……行动不仅仅是意识之流对象的统一;同样还是一种具体的实现过程。但是,不应该忘记行动要求时间是为了自我实现。”[1] 萨特在他的《自我的超越性》中这样解释行动的。

在Michael Rush的《新媒体艺术》中说道:“通过波洛克(Pollock)的行动画发展到独立的行为艺术,偶发艺术和事件艺术。60年代的社会问题和性解放用于艺术上的创作表现,直接从画布上跳过,进入将观众带入的联合互动的行为艺术创作了。”[2]

在《千年转世艺术》(Art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ium) 这本权威性的当代艺术家集成的画册中,有关对于行为艺术的注解,行为艺术被解释为Performance art,是艺术家在公共场合表演的行为,第一个行为发生在60年代的激浪派(Fluxus)艺术运动,它与观念艺术相关联。[3]

行为艺术真正被定义为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还是最近的事。二战后,当后现代主义已经疲乏,人们渴望着有新的发现与突破,达达(DADA)的出现是对旧有的艺术概念做彻底的否定。在柏林举行的第一届达达国际展所高举的口号就是“艺术已死”。当艺术家经过了达达与科技的冲击,开始想到艺术自身上的作为,艺术家纷纷开始进行艺术语言上的探讨与实验,艺术开始更为个性化,探求属于自己的风格与思路。引用罗伯特·巴里与厄休·拉梅尔的访谈中对艺术的评论,来说明近代艺术的奥妙“艺术最美妙的东西莫过于它在其自身潜能里注入了摧毁自身的能力,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像艺术那样在不断地改变自己,更新自己。艺术中的基本信念与观点不断受到挑战与威胁,因此,艺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所以说,艺术和反艺术其实是一码事”。[4] 行为艺术就在这样的历史情况和心态要求下登场亮相。

行为艺术,最先是来自于画家想借助自身动作的加入,将产生的结果连接到画作中去。借助这样的一个基本要素的启动,反射到作品中,由此带来不同一般的效果。由作画到加入自身的成分,正如Laurie Carlos在他的一篇介绍行为艺术的文章中说的“使用这个试验互动性的重要的角色,是英雄画家Pollock,或者冷静型的画家Jasper Johns, 他们都实际性地加入了身体的部分”[5],后来从辅助作画的互动成分中,就一点点从绘画抽离出来,显示出艺术家的身体,从附属的地位,成为独立的主体。结束了行为艺术的隐避过渡时期,使其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艺术形式,称之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是经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或事件,并通过与人们交流,一步步发展,形成结果的过程,我们定义这个事件或过程为行为艺术。行为艺术经常是行为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的基本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

是不是任何出自行为艺术家的动作就是行为艺术呢,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具有象征意味和表达特征的行动才构成行为艺术的要素。“对于诸如“弹钢琴”,“开汽车”,“书写”等行动,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些行动被困于物的世界之中。但是,诸如怀疑、推理、沉思、假设等纯粹心理的行动也应该定为超越。这里可能弄错的是,行为不仅仅是意识之流的对象的统一,萨特的解释很恰当:“同样还是一种具体的实现过程。”[6] 蒂埃里.德.迪弗在他的《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中,对现代人们对艺术新的理解时说:“人们恐怕一直会为我们这个时代视为合法的这一现象发出赞叹或感到不安:一个人或许不是画家、作家、音乐家、雕塑家或电影人……可却是一个艺术家。或许是现代性创造了总体艺术吧?”[7]

艺术家的身体可以以二种形式投入作品:一是物理性的身体,二是精神性的,也即心理上的身体。二方面的因素加入到事件当中,产生一个特别的场面,或营造一个独有的氛围,呈现在观众面前,供大家欣赏,思考与想象。正如《生命与科学对话录》一书中所说:“是的,在每一个历史情境里,人和他的时代是彼此互补的。”[8] 为了营造这种特别的场域,艺术家有时直接使用身体本身行动,以此对周边环境与社会处境作表述。他们试图以自身的感受启发他者,或引起观众的共鸣,他们相信人的共通之处,人类有同感与沟通点,正如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相处在同一个地球与社会环境中,我们作为人的共同之处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人类就像复印的一样,我们接受着同样的讯息,感受着同样的时代和生活经历。从大的生死观而言(当然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人生经历),面对同样的大气层污染和全球暖化的现实;面对同样的核武器,战争的和恐怖分子的威胁;能源和经济的危机等等,我们面对的客观事物是共同的,由此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来的共鸣就是必然的。而艺术家用行为艺术表达对生活与社会的看法,关键是引起大众的共鸣,开拓人们在共性领域中的震撼。

[page]

行为艺术观念性很强,它是直接表达艺术家自身的观点与行动,它的一举一动是明确的,是不容含糊的。所以行为艺术常常带有政治倾向,或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明确表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主观意愿。要么是对现有的政治,社会不满,又或是支持环境保护,抗议独裁,或是对民主的呐喊......行为艺术家更像是社会学者,环保工作者,他们有社会责任心,这是与过去的艺术家最突出的差异。

行为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是它脱离了间接性的表达,比如以往的艺术大多是非直接地传达讯息,如绘画,雕塑等,他们更多的是迂回的手法,强调手艺性的工作方式。与人的沟通是间接性的,缓慢的,人们的感受也是相对隔绝的。而行为艺术是注重思想性,付诸于行动的艺术,它采用了更简洁直接的手法,因为艺术家本人就是作品了。这样就能直接与观众相遇,面对大众。行为艺术与一般传统的艺术的区分也许正如 Art on the Cutting Edge中对行为艺术的定义:“艺术只是想法和艺术成为行动。前者是关于将感觉转换成观念,后者是指将感觉转化成精力和时间的载体。”[9] 行为艺术的表达方式是极其丰富的,其表现空间又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行为艺术创作方式。就如同有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意识与生活感受,产生多样的艺术表达。在这里,明显可见,艺术的个性被完全地突显出来了。

而行为艺术的表现空间也具有无限的潜能。艺术家不再是待在幽暗画室里的艺人了,不再是孤独的清高者。在这里,艺术家是社会中的一员,是社会活动家,研究员,他们以自己的生活处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为创作背景,与周边发生的事件或新闻为资源,关注世界上发生的时事政治。他们走进了社会,而社会这个空间是巨大无比的。每个时代都提供不同的历史事件,时事背景。而行为艺术家就这样以各种各样的议题,形形色色的方式,在作品中打上时代与社会的烙印。行为艺术家在每个时代都层出不穷地出现,行为艺术丰富了艺术的内容。正如美学大师贡布里希所感叹的时代特征,更像是说在这个时代的行为艺术:“我们看到文字向前飞奔而去,图画则望尘莫及。”[10]

行为艺术不太像以往的艺术。以往的艺术概念是,艺术取悦于人。艺术为他人做装饰是天经地义的事,艺术品是有钱人收藏的物件;艺术可以成为商品流通,可赚钱;艺术通过买卖,能给收藏家带来更大的利益,艺术品可以增值。而行为艺术不屑于此,它在艺术领域中寻找到更大的抱负。实际上,行为艺术更不像是艺术,因为它忽视艺术的功能,无视于金钱与正统,它无畏地向道德与社会挑战。Rosalee Goldberg 在Art Since 1960一书中说道:“在70年代行为艺术成为全球性的,而且被定义为更专业性质,“行为艺术”意为是来自于生活,生活的艺术,不是戏剧。行为艺术不同于其它的艺术能被交易,卖出或如同工业产品的商业。实际上,后一段话最为重要。行为艺术家的看或被看的动作,直接在公众面前发表,这是完全排除画廊、经纪人、中间商、商号和任何一种资本义的需求。你看到的是一种对社会的纯艺术表达。”[11]

行为艺术更像是一种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无用的东西,从更大的意义与价值上讲,行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与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细观行为艺术作品,你会体会到它巨大的社会性容量,它的分量再不能与一般艺术家的作品相提并论,它们寻求的方向不同,它们不能放在一个层面上去讨论,二者已然变成完全不同的体系和格调。行为艺术不再是只注重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思想的开发,精神的拓展。有许多的优秀行为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智力的发展,有过巨大的推动与贡献。在丹特的“美的滥用”一书中他说道:“研究自身就是对全人类的研究” 。[12]

在行为艺术家看来,他的个体以及他所拥有的身体,并不是孤立的,或属于自己独有的。他是要与全体共享的,是群体中的一份子。从一个微观视角我们可以窥知全貌。艺术家对待自己的身体往往很客观,如同对待第三者,如同有他者之眼。在艺术家创作行为作品的过程中,如同用他者之身,客观而冷静。同时,也有许多行为艺术家向自己的身体挑战,而认为是对全人类的挑战,这正是对自身的物理意义与精神意义上的身体的挑战。他们对人的承受极限进行探索与测试。所以在行为艺术家身上常常可以感受到特殊的人类使命感,他们情愿充当人类的试验品,自愿做探讨人类文明道路上的炮灰。

行为艺术常常是艺术中称为前卫性的艺术。它有敏锐的嗅觉,敏感于社会与世界的动向与变化。因为常常是以个体的方案出现,也极易于实施。所以它也是最便捷的表现方式,往往开一代先锋,走在时代的前面。它常常纵深向前, 开发新的探索领域,为其它诸多艺术形式做开路先锋。行为艺术是走在时代前面的艺术。

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多少行为艺术家就会带来多少行为创作的样式。而每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处境又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抒发,由此我们说行为艺术的多样性是非常明显的事实,行为艺术有得天独厚的创作资源与生成条件。

行为作品经常具有社会批判性,是社会批判的有力武器。在许多行为艺术作品中,要么揭露现实弊端,要么曝光社会阴暗面。艺术家的敏感与表现的欲望使这门艺术成为表达与批判的最佳的武器。艺术家的正义与嫉恶如仇的本性,常常会引发成非常尖锐的行为作品。要想了解一个社会,从当时社会条件下研究在当地发生的行为作品,将会是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最好的注解。也许我们说:行为艺术活动可以成为现实社会与历史遗迹的活标本。

在行为艺术当中,也有很多幽默的作品。还有更多的智力性的佳作,艺术家的创作是丰富的,而每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他们常常是富于个性地表达,与大众分享。同样,行为艺术也有赞美生活的作品,对于爱的歌颂,对于生活的美妙的赞扬,对"乌托邦"的怀念与想象。

[page]

1.2  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区域

追溯行为艺术的起源是一个深远而艰难的工作。我们如果只是从行为艺术的影子去捕捉,那会回到更古老的时代,就如同我们历史记事,或古代小说中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精彩动人的范例。比如“荆柯刺秦王”,或是“草船借箭”等脍炙人口的事件,诸多妙境和神韵吸引我们去品味。至于近代或当代的社会大事件有着争议性,比如,有人说希特勒的战争就是最大的行为;也有说恐怖分子的9.11袭击是无与伦比的大行为。记得在2002年的中央新闻12人点播台节目中的,关于“行为艺术是什么”的大辩论中,中国美术报的主编王先生就是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时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批评家高岭先生以响亮的声音反驳了这一无理取闹的说法,高岭的回答是:行为艺术的底线是,不能反人类的。希特勒的战争是反人类的罪恶行径,绝非艺术;宾拉登的恐怖活动更是对人性的摧毁,更谈不上是行为艺术。

基于命题,我们要收住思绪,走回到现实与实际中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课题。我们还是从研究近代或当代的艺术开始吧,让我们在当代艺术的行为艺术当中,数风流人物:在美洲,我们要从阿肯斯(Vito Acconci)[13],克斯(Chris Burden)[14] 算起;在欧洲我们可以克莱因(Yves Klein),[15]博伊斯(Joseph Beuys)[16] 为领军人物。

回顾整个当代艺术的历程,无疑杜尚(Marcel Duchamp)是当代艺术的源头,当他将小便池放入展览馆的那一刻时,当代艺术的历史就从此开始了。当代艺术的历史不是从毕加索(Pablo Picasso)或是马蒂斯(Henri Matisse)算起,而正是从杜尚开始的。人们说起当代艺术,总会想到一句幽默的话“都是杜尚惹的祸”。杜尚在当代艺术中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Brandon Taylor所说“仍然可以论证的一点是,它对于现代前卫艺术的视觉艺术有发动机的作用,更可以肯定的显示出它永远不是容易被理解或简单被同意的。”[17]

达达对于当代艺术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当那些艺术家敲打地捣毁着一切时,行为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正如丹特所说:“达达所造成的影响与其说是美的践踏,还不如说是崇高的否定。”[18]

在法国的克莱因却用人体做画笔,让女人体涂上油彩,拓印在墙与地上的画布上,而艺术家不再亲身加入制作过程。这些作画的做法多在观念上有突飞猛进的开拓,对后来的观念艺术与行为艺术开了先河。意大利的曼徒罗(Piero Manzoni)更是活跃的人物,他的一系列做法是真正不可忽视的行为艺术。他卖他的大便系列:“艺术粪便”,制成90个盒装罐头,阐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能量消耗,是艺术家的激情外泄的结果,他的大便也是同理,他的行为极具说服性。他与此作为艺术作品展示与拍卖,从观念上讲是行得通的,他卖掉了一系列大便作品。之后以同一理由,他又制作了一系列类似的作品如:“艺术家的气息”,也同样获得成功的反响。他是最早发明活雕塑的人,展览时,在活人身上签名就成为他的作品了,看来他是一个以机巧进行创作的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行为艺术家。

在德国有伟大的博伊斯,他是脱颖而出的行为大师,他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飞行员的经历,最后走进了艺术领域。身为飞机驾驶员,他在德军与苏联作战时,飞机被击落在克里米亚,身负重伤,幸而被当地土著鞑靼人用毛毡与黄油救活了。战后当他以艺术家身份重回艺术界,他用黄油与毛毡做了许多装置,完成了一系列与战争,死亡有关的作品,他的行为作品集中体现了德国二战后的压抑与沉默的力度。

他在Dusseldorf展览开幕式上的行为,《怎样向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这件3个小时的作品让人回味与难忘。他与一支本地狼关在一起的行为,《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称为行为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他1973年首次在美国的个展,他远渡重洋来到盛气凌人的资本主义的大都会,强胜国的象征之地-纽约。从他乘飞机到达后, 就蒙着面,全身包扎,以救护车运到展出空间中,日夜与狼相伴。而一周后又以同样的方式离开了画廊,原样地回到了飞机上,悠然而去,对纽约没有正视一下。如此行为,体现出大师之风范与气度,让人们长久地赞颂。他曾在德国杜塞多夫(Dusseldorf)美术学院授课,他让每个人都有好成绩,刺激人们开发艺术潜能,他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提倡艺术的社会雕塑功能。

70年代在英国行为艺术有哥博与乔治(Gilbert & George),当他们还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时就开始了合作创作《歌唱的雕塑》,此后他们一起从事艺术创作,是艺术的魔力使两个同性携手一生。在欧洲,伦敦总是引领艺术的大本营,英国的汉明顿(Richard Hamilton)始做POP艺术比美国的艺术家早上7年,只是当时的艺术中心在纽约(7年后纽约的POP艺术才流行起来)。直到如今也是如此,当代艺术家在英国有最强的阵容,好像一切新的苗头与艺术动向都始发于伦敦,而最终推出他们的作品是在纽约这个国际大舞台上,因为纽约是收藏家集聚之地,还有许多的博物馆与一流的画廊,世上最富有的人大都来往于纽约或住在这里。

维也纳行为艺术家首推尼斯,他的行为多是血腥的仪式性的大场面,让许多人加入,杀牛宰羊,血色哗然。与他同时的还有许多行为艺术家做类似的作品,维也纳由此被称为最血腥的行为艺术之乡,他们以身体自残和血腥而闻名于世,充满仪式性地做惊心动魄的大型现场表演;或是艺术家身上浇上汽油,让观众到现场看他点燃,烈火焚身,在水里挣扎受难的过程。史瓦星斯用汽油,火来完成其行为作品。

[page]

二战后的美国开始看重发展本土艺术。他们的眼睛不再像以往那样总是看往欧洲了,他们意识到了新纪元,以美国为中心的时代到来了,画商与艺术家都汇集在纽约或是美国的西岸。50年代在美国,波洛克首先敲响当代艺术的寂静,他的画是掺和了他行动本身而完成的作品,也称为行动画。作画掺入了艺术家的行为成分,由此开启了行为艺术的酝酿,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对于行为艺术的影响是最早也是最有直接的影响。正如艺术批评家Thomas McEvilley所评定的那样,这种行动绘画的构造,是波洛克强调面对作画,“是以安排艺术家直接的独特的个性作为前题,试图将艺术家的个性作为艺术表现的事实目的”。[19] 波洛克在50年代的作为直接对之后的60,70年代的行为艺术带来深远的影响。波洛克的艺术不仅表达了个性而且奠定了现代艺术的中心意图,是自由世界的象征。“波洛克是一个主观而热烈的艺术家,对他来说内心的真是唯一的真实。”[20] 随后行为从画中抽离出来独立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后从60年代始,行为艺术在纽约大放光彩。在美国随之而兴起的是各种流派与观念,可称是艺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POP艺术,领旗的是劳森保格(Robert Rauschenberg),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极少主义的拉文弟(Sol LeWitt);文字艺术的克素斯(Joseph Kosuth);大地艺术的桑姆森(Robert Smithson),克斯朵和克劳底亚(Christo and Jeanne-Claude)。大地艺术就已带有强烈的行为艺术成分了,随之而来的是行为艺术的全盛时期,由此产生了阿肯斯(Vito Acconci),克斯(Chris Burden),雪里曼(Carolee Schneemann)。70年代的纽约,成为行为艺术的大舞台。

诗人阿肯斯,以自己的身体做了各种各样的试验,比如拔体毛或用火烧汗毛,自己咬自己的身体,以嘴咬能达到身体的极限范围的试验,他甚至以手淫做了许多行为尝试,他是一个充分利用自己身体,从个体反射全体,集中人的样本研究的艺术家。他的工作让我们认识到行为艺术家常常是忽视个人的存在,甘愿为集体舍身,有勇气将自己当作试验对象,为人类的人性探索与尝试极尽一切可能性。

年轻的克斯做了许多极端的行为作品,作品常常以危险而闻名,他在瑞士艺术博览会上让别的艺术家一直踢他,从很长的楼梯踢下来。他的作品如他年轻气盛一样,总是寻找危险的处境,去体验与面对。他从悬崖上纵身跳下深水,或用身体堵住汽车,更有甚者,在一次展览开幕式上,他让他的朋友在离他几米远处,枪击他自己。

女性主义也在纽约兴起,在Woman Artist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y书中指出:“自从事60年代起女性行为艺术家已经利用自己身体做偶发表演,在许多方面她们经受身体上的伤害,将自身作为主题进行自我检查和心理测试。”[21] 雪里曼是美国最早在案的女性行为艺术家,她早期的《肉的欢快》与鸡共舞,一群男男女女一起与鸡、香肠感受感官的舞蹈,肉欲的纵横与解放。她最有名的一件作品是《阴道里的詩歌》,她裸体站在一个桌子上,从她的阴道中抽出了一首长长的诗来。她一边朗读一边慢慢地抽出全诗来,她的这个行为很有诗意,称得上是行为艺术的一个经典之作。

70年代纽约作为当代艺术大本营,行为艺术层出不穷。先后出现无数大师与行为团体,著名的行为团体“游击女孩”(Guerrilla Girls)如同游击队一样骚动在纽约艺术舞台上。她们是群体,没有单个的身份,一直活跃了许久,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她们的真实身份。她们主要是释放女性主义的情绪,当时到处可见她们活动的身影与留下的痕迹。

接下来80年代的行为艺术,或个体或集团地活动于纽约的艺术舞台上,哈林(Keith Haring)就是其中之一。他每日在大街小巷涂画他的小人形,有点稚气的人影述说着年轻人的故事,造型简单,但一目了然的风格,只能是出于他个人之手,他一直这样在地铁站和公共场合涂写,直到人们熟悉了他的样式,接纳他的艺术。他的自我奋斗到成功的过程,就如同行为艺术一样,贯彻始终。后来纽约和世界上的其它许多大城市都流行这种涂鸦艺术,这些青年人常常是一伙合作作业。在有些城市涂鸦是禁止的,他们经常是在晚上行动,他们迅速地喷画出肆意的图形。你会在一日醒来发现眼前出现了一大片涂鸦或图案。

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独白式的行为形式大大地被采用,艺术家更在这期间显出个性,与照片和录像结合,进行自传体的创作方式,产生了一批好艺术家如森地.雪曼(Cindy Sherman)用照片扮演不同角色,端希德盆次(Richard Prince)选用大众媒体式的照片。自传性的艺术形式流行,更突显个性在社会现实中的状况,这种以行为自传性的方式讲故事的方法给艺术界带来丰富的层次,这种方式是一个艺术家发表对社会的观点,最好的方法。同时这种独白式的对话更深地涉及心理层面上的探讨。

在80年代还有更多的社会活动,都在要求更多的媒体关注与报导,80年代的艺术舞台戏成了最快速发展的时期,由此开拓了行为艺术思路以及行为艺术加入更多媒介的运用。直到90年代,随着电脑工业的发达,行为艺术引进了高科技,由此开发更广阔的行为空间和无法预知的潜在能力, 现在人们对于电脑的神往,就如同本世纪初的未来主义选择速度一样。Performance live art since the 60s一书中很形象地描述:“这些高科技的运用是,人们渴望通过一系列的文字与图像将自身推进未来,而不需亲自去经历。有趣的是艺术家与使用电脑的人完全方便地用这一观念接近材料同时共享他们的需要与对象,替代的想法与喜悦。”[22]

[page]

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西方文化之外的日本,由于他们有着表演仪式上的传统,他们也很早就出现了接近行为艺术的实践。日本的舞踏(Gutai)艺术无疑对行为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它放慢的动作,如同在显微镜下分解一个动作的各个细部,仿佛生成了另一种品质。一个平常不起眼的动作,经过放慢支解,产生一个怪诞的意向,如同超现实一样让人惊奇。舞踏曾经风靡欧洲与美洲,表演大多是多人组合,慢动作的奇怪形态以及人群的组合常常产生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舞踏多是肢体动作,艺术家运用自身的身体成为第一条件,讲究造型与肢体磨炼。

正如前书作者所说:“日本的舞踏运动是提供连接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最初偶发艺术和激浪派运动,在日本和欧洲美洲之间的纽带。”[23] 有关日本的行为艺术,有图片显示Shiraga Kazuo的《与泥巴挑战》,是最早有图片记录的作品(1955),Shiraga Kazuo是日本舞踏群体的成员。他最初的行为也只是以行为过程做为作画的附属,他用泥当颜料作画,他以身体 搅拌泥巴,最终又将泥涂于画布上,历史记载下来了他的身影,人们看到的照片正是他与泥巴拼搏的镜头,后来人们以自身的处境和用意说成这是当时的行为艺术,仔细分析起来还是有点超前。

日本行为艺术家最早被世人瞩目的,当归于小野洋子(Yoko Ono)与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她们俩都是早期来到西方,最后在纽约落地生根。当她们生活在纽约时,正逢行为艺术在纽约的兴起,她们正是时候地卷入这一艺术实践。身临现场的事实与氛围,无疑对她们的创作有相当大的促进。而在她们的行为中,她们运用了日本人原有的特质:细腻与自我剖析的深度,最终她们的作品获得与众不同的反响。她们早期的行为有小野洋子的Cut piece 1964,和草间弥生的《反光房间》1965,这些作品都是在行为艺术刚刚兴起的60年代初发生的。而当人们一旦知道了行为艺术,再回头看看舞踏,就会为日本的舞踏这个艺术形态产生热爱,以至于着迷与发狂。正如西方的后印象派发现了浮世绘,很多画家为之惊艳。凡高(Vincent van Gogh)看到浮世绘时就为之着迷,浮世绘对他的启发很大,他临摹过许多日本的平涂与单纯色彩画,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绘画的独特风格。

来自韩国的白南准也参与了多次激浪派行为艺术活动,他的许多行为作品都是在激浪派运动中创作的。白南准是最早在西方成名的亚洲艺术家,他从事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他的艺术发展到录像装置,正如Michael Rush在书中对他的肯定:“他是第一个将录像用于作品创作的人,他的组装技术取代了绘画,他被称为用显像管替代了画框的人。”[24] 他的成功对日后的韩国的艺术活动有深远的影响。韩国的行为艺术也相当活跃,最近韩国出了一个行为艺术专辑,一共算起来行为艺术在韩国有40年的历史。

舞踏和发起于德国的激浪派行为艺术运动二者都对后来的行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凯奇(John Cage)在黑山大学任教时他就发表了无声音乐,那时是1952年。日本的舞踏艺术节在1955-57年在大板(Osaka)举行。凯奇在他的独奏音乐会上让人们静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45分钟的音乐会居然没有发出一点声响。"此处无声胜有声",实在令人深思。凯奇为东方的哲学深深吸引,他多次去日本,中国,对东方的静与动深有心得。无声才可以赢得更多的音乐与声音,只有倒空才能装进更多,这些不正是他的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的发展与创造结果吗?在他的作品与生活方式中掺入了东方哲学的奥妙,这对后来的行为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后来凯奇在德国和激浪派结合在一起,更加强了的激浪派行为艺术运动的阵容。激浪派的形为方式常常是行为的偶发过程,他们常常是有开头,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是无法事先预知的,艺术家随兴而创作,现场即兴发挥,作品常常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行为活动中,我们还看到如博伊斯与白南准这类大师的加入,使激浪派行为更是活跃不休,活动的范围在扩大,人数增加,流行于欧美与亚洲各地。

第一届激浪派行为艺术节是1962年,在威斯巴登这个德国中部城市举办,之后这个艺术节如同它的名字Fluxus一样流向了许多国家与城市。这是集音乐,诗歌,视觉艺术,舞蹈,戏剧,与噪音为一体的艺术节,一切都是可行的,一切都是被允许的,“一切都是艺术”。

行为艺术在欧洲,美洲,亚洲的日本先行兴起,随后华人艺术家也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了,70年代未到80年代来自台湾的谢德庆在纽约也较早的进行了行为实验,他的作品是以一年为期限的。关在家中设置的牢笼中待一年;每小时打一下工卡历时一年;在纽约的街头流浪,一年不进任何建筑物;与一个西方女艺术家绑在一起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生活一年。他的作品是以当时他的非法移民经历进入创作,是对生命的感叹,和对生命 “浪费” 的认识。他的一系列作品与西方人的行为艺术不同,真正体现出以华人文化中的“禅”对生命的理解。他作品中面对的严酷处境令人折服,这是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对生命独到的思考才可能实现的。在他作品中对于生命的浪费,使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生命本身的意义何在。他的行为艺术由艾未未在90年代初介绍到中国,连带着艾未未和徐冰对谢德庆的采访对话,让国内的艺术家知道了有这么一位华人艺术家做出那样精彩的行为艺术。谢德庆的行为艺术对中国后来的行为艺术影响很大,他对行为的严肃性与纯粹性的创作态度,大大影响了中国行为艺术家,并刺激了中国行为艺术走向成熟。

85新潮美术期间,以黄永砅为首的厦门艺术家们打出DADA已死的旗号,将绘画作品付之一炬,可说是一次最早的反艺术的集体行为。随后黄咏平以转盘为契机作画,反对学院式作画方式。他将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二本书放在洗衣机里搅伴后,再重叠摆放在一起,他创作出这个经典的作品被载入史册。他给当时的中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惊,这标示着观念艺术在中国出现了,也由此激起更多的涟漪,他对之后的中国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谈到中国行为艺术的发展进程,行为艺术策展人舒阳说:经历了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美术大展中集中呈现的行为艺术,90年代初期的东村,张洹,马六鸣,朱冥等人用自己身体的表演方式,到90年代末期的尸体艺术,似乎与大众的观点背离,走向对身体以至于对生命形态的怀疑,否定,施压与暴力。直到2000年开放行为艺术节的出现,行为艺术家终于有了集中一起走向社会,进行沟通的方式。[25] 90年代初北京东村的一批行为艺术家如马六明,张洹,朱冥就是以自己的生活处境为背景进行行为创作,产生了一些好的作品。如张洹的《65公斤》和《12平方米》;马六鸣的《芬·马六鸣》,《走长城》。东村是当时北京居住较便宜地区,这些行为艺术家大多从外地“北漂”到北京,他们集中在东村,生活贫困,无处展览,就自找出路,在自己的住地做行为表演,请朋友们来观看。马六鸣的《芬·马六鸣午餐》,就是在自己的住地进行的。马六鸣是中国当代社会第一个脱光了身子的人,他以男性女身作行为的表现方式,在当时引起很大的震动,他被关进监狱三个月,也因此一举成名。当时中国政府对行为艺术反感,常常艺术家的行为刚做到一半就被政府派来的人封杀了,有时还抓人进号子(监狱)。东村的年轻艺术家倒是不怕生活上的艰难与社会的压力,坚持待在北京,漂在北京,并抱紧一团,有时他们群体合作,东村艺术家的著名作品,就是集体在北京郊区的一座山上创作的《给无名山增高一米》。这件作品在属名上每个人都有份,后来有了艺术市场,却由此产生了混乱。

在欧洲美洲和东南亚,近几年来有另外一种形式的行为艺术活动,就是常常举办行为艺术节,行为艺术家有机会集合在行为艺术节上,一起安排出场做行为,这同时是个交流思想与技巧的好机会,并对推进行为艺术的发展有实际的功效。行为艺术节,在德国和日本都很有规范,比如在德国的科隆和曼海姆,每年都有行为艺术节。 霜田.诚二(Seiji Shimoda)就是推动日本行为艺术节的发起人,他从1993年波兰的行为艺术节得到启发,由此他每年在日本举办一至二次“NIPAF”(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行为艺术节,已历时第18届了,他的行为艺术节有时在日本国内举行,有时延伸到国外。2002年他的“NIPAF”行为艺术节在中国的成都展开。在他的影响下亚洲地区也纷纷举办行为艺术节。每年定期在不同的国家,城市或地点举行。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也迎头赶上了,在亚洲几个较有规模和有质量的行为艺术节:比如泰国曼谷的“亚洲顶峰”(Asiatopia),中国北京的“开放”(Open)和“大道现场”(DaDao),西安的“谷雨”,菲律宾的Tupada,印尼的“无边界”和新加坡的“未来的想像”(Future of Imagination)等行为艺术节。行为艺术节是一种很方便操作和实施的艺术展示形式,它易于举办,并极真切生动的反应现实社会,是艺术家与人民大众对话与交流的极好平台。

[page]

1.3 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因素

在《Art Since 1960》一书中说:观看艺术不是单一被动的消费艺术,而是可以变成属于艺术和观众两者共同的世界。看不只是表面的,是可以让认知得到改变。   无论是从行为艺术的初始,还是行为艺术发展到现在,尽管今日的行为艺术加入更多的表现手法与运用更多的辅助工具,行为艺术的根本要素还是一致的,其本质是一直没有改变的。这就是行为艺术要求艺术家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经历进行作品创作,表达对社会对生活的认知,对进步的支持,或对黑暗的揭露。在布莱顿的《当代艺术》中说:“表演艺术是审视和强烈表现周围文化诸多暴力和敌意的地方”。 行为艺术是以艺术家自我为中心反馈到对周边的辐射,或者说以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以便对全人类做解释。人是什么?人类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什么?艺术家用个体或是调动起集体,来表达思想意识,呈现某种意象。

而为行为艺术最有效的表现手法就是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功能-人与人在精神上的沟通和相互影响。正如泰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但我们与此种精神的结合,并不是直接由我们的心灵去实现。因为我们的心灵也只是我们人类有机体的一部分而已。它慎重地在其理智范围内,培育我们的意识,而我们便透过此种意识的媒介,与现实世界发生交流。” 如何有效地运用互动,调动他人的情绪,与周边的反响,是行为艺术的行动对外影响的最关键的一步。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是试图在行为艺术中的互动功能上,做些研究与探讨。

互动之所以在行为艺术中是重要的,因为行为艺术本身就是现场性很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艺术家在行为现场做行为时,他与观众离得最近,而在场的观众也很方便接近行为发出中心-艺术家本人,并进入艺术家所营造的环境和气氛中。互动正是行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优越之处,在行为现场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形,艺术家与观众同时在场,而行为艺术家行动时,常常考虑的不仅是行为者自身的展开,而且也常常很容易地把观众纳入或囊括进他的作品之中。也就是说艺术家有时不只把自身作为作品的材料,同时也把观众当做材料融入作品。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艺术现场,不仅是艺术家在玩,也让观众一起玩。这样就能使观者感同身受,同时作品也就更直接,更顺畅地与人们交流,与他人共享。可以说行为艺术中的互动是行为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从另一面来讲,行为艺术的公众性很强,正如英国艺评家Julian Stallabrass在他的关于当代艺术一书中的介绍中说到的:“对于有兴趣的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感到他们能参与当代艺术的耕种,这是值得尝试远离一般的生活的事情,对于这个追求,到最终也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 从这一点上也对证了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一说,可是在现实中,人人没有可能都去从事艺术活动。于此,这里需要我们行为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与观众互动,达成人与人的连系和共享的意境。 因为行为艺术是最直接与观众交流的艺术形式,艺术家选择这个表现手法就是看到了这个艺术形式方便交流。有许多艺术家常常感到其它形式的艺术与观众的交流不够直接,而最终喜欢上行为艺术,艺术家是有话要说才选择了它。这就涉及到,艺术到底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艺术只是画几笔好画,送人或是卖出,为别人的房舍装饰?是在画上,仅是技术上的炫耀?或是听命于他人的兴趣指向,按他人的意愿创作,察言观色地完成预订的作品?

艺术是为艺术家本人!是为了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认知,表现自己的存在。而由艺术家自我设计的,通过与观众的沟通和互动得到证明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显示艺术家的存在价值。无疑,艺术家所祈求的和艺术家所响往的就是想对这个世上表达些什么,或者证实自身的存在价值。

有时艺术家在做行为作品之前,假设性地想到如何将情绪传达给观众,如何在行为的过程中调动观者的情绪。在作品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动同时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艺术家最期盼的部分。与观众的互动达到理解与沟通,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是行为作品是否具有影响力的所在。没有互动就没有反应,没有反应也就没有影响,做而无声如同没做,所以对互动的研究与设想是行为艺术实践最基本的课题。

而从观众方面考虑一件行为艺术作品,也是以互动作评价。没有互动的因素无法调动间接的人或观众的同感与理解,也就调动不起他们的想象力。当一件好的行为作品能够面对大众的互动,就意味着它在经受着行为艺术生命力的检验。因为面对的是广大的观众对你作品的注视,思考与分享,这是作品经久不衰的考验,是作品达到永恒的过程。

有些好的行为作品,人们通过图片或传说都能间接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些作品经年历久,也一样如新地让人感受作品的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互动在行为艺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正如《哲学赞词》的作者莫里斯所说的那样:“人们或许会问,我如何能够将身体的共现延伸到精神中,是不是通过回归自我才带来了投射或摄取—难道我不是在自己身上明白了:一种感受,(Empfrindbarkeit),种种感觉预设了一种意识或一种精神?”

有时艺术家利用互动使作品观念直接传达到观众意识之中,进入观众的感官或内心的感受中。观众是艺术家最大的天然资源,经由恰如其分的互动能发掘这个巨大的热量潜能,和开拓辽阔的思维沃土。利用互动也是艺术家的得天独厚的权力,当艺术家通过与观众的互动传给观众讯息,这讯息经观众的理解,再加入他们自己的智慧与想象,进一步发展与演变作品,有时会达到艺术家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由此更有新意,这常常是激动人心的结局,始料不及的狂喜。互动达成艺术家与观众携手创作,通过共同创作而臻于完美。成功的互动合作是令人难忘的。

[page]

让作品具有互动性,也是让观众参与作品的最好方式,有了互动,事件就与观众自身有了关联,行为事件与艺术作品不再是遥远的事情,而是与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观众被自然地带入其中,由于他们的加入,使作品讨论起来格外入理,生动而广泛,更具含量。这样无疑地更加强了作品的社会性,和实用意义。由于互动的加入,使艺术作品延长了行为的生命力。

互动对于作品具有的社会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艺术家反应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艺术作品具有现实的批判性,当艺术家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发挥,也就代表它具有共同性,个性与共性构成了我们的社会结构。 而行为中的互动就是有利于共性的建构,有利于搭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当我们做行为艺术时考虑到与人沟通,恰当地运用互动,就是艺术家在考虑艺术与社会的接通。而这一点与过去的艺术有着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传统的艺术只注意艺术家本人的情绪,或完成作者本身的抒发,不需要考虑更多于自己之外的方面。而当代艺术的不同点是,它完全是与全体社会,整体意识为背景的,是有感而发的艺术实践,是需要周边的反馈与回响的艺术。当代艺术不再是自我的艺术,是面对大众的艺术,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表达的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议题。

互动就如同沟通人们共同记忆的门槛,是打开人们心中对未来期待的钥匙。互动是人与人坦诚对话的窗口,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共同拥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资源。有人说艺术家是心灵的工程师,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是运用互动的高手。当一件艺术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共同意识,唤起对历史的反思与缅怀,对当代的认知与对未来的憧憬,当它真正的调动起人类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善恶,共同的良知,而激起我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增加关爱与保护,对人类和平的更加珍惜,对现有的社会做更完善的改造等等。我们说这样的作品是伟大的,不朽的,永恒的。正如在我们的文化史上留下的许许多多文化遗产和艺术杰作一样,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共同财富。好的行为艺术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真实的记录,是人类认知宏观世界互动的美好体现。

另外,互动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于,在当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连系日渐减少,人们在高科枝和多媒体的世界里,人际的关系日渐疏远,人们不用出家门就能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打开电脑就能够与远在天边的人聊天或是搜索到想知道的讯息,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高科技的长足前进,却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困境。

人与人的连系变少了,人们生活在隔离的空间中,不相往来,这是当代人的现代病候,在人们心理酿成了损坏,自闭与忧郁的人广泛增加。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够起到精神疗愈作用的,它对人心是一种慰藉。而艺术家通过行为作品,创造人与人连系的境域,让人们走近,达到直接交流的境界,这是艺术家的一个良好的愿望。

在这种意愿的驱动下,艺术家从事行为艺术活动,试图与人们建立广泛的沟通,联结人们的情感;通过行为作品的互动,使人们反思我们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态度,让人们拥有相携互助的关爱美德,重拾人间的温情。

1.4  行为艺术的互动作为心灵治愈的可能性

行为艺术有联结人群和共享心理反应的作用,能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使人心灵获得安慰。行为艺术也能增加集体意识,起到相互抚慰和相互激励的作用。由此我们能否将这个特质更进一步地向前推进,积极地挖掘出行为艺术的更多的潜力。使行为艺术的互动成为一种含有心理治愈的方式,能够在需要之时对所需之人进行心理治疗,便于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障碍者有所帮助。它是否能够对我们压抑的当代的生活有实际性的帮助,由此对社会做出贡献,正是我在此提出的议题,也是我们行为艺术家们对我们生活的时代,寄予的希望。

学者余英时在他的《史学与传统》中说道:按照知识社会学看来,任何一个思想,都直接地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某个部分,或者反映某一部分人的要求。尤其是社会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牵涉到社会上所有的人。

《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表述:社会和个人是分不开的;他们是互为需要,相互补充的,并不是对立的。 人不是一个孤岛,是大陆的一部分。

《艺术与历史》中也论及:“无论如何,在研究艺术时,我们不能将它与其他因素完全割裂开来,因为谁都难以否定下述事实:即一件艺术品总是创作者所受到的来自艺术传统及他身处社会的压力的产物。”  行为艺术也正是如此,它是艺术家对于历史,社会,自然的反映。是发生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的现实艺术,并且是呈现人们在生活中的共性。

行为艺术是与他人或观众连系最直接和最便捷的艺术活动方式,易于与人交流,和共享体验事物的发展过程,它能营造一个共同感受的氛围,所以当运用得好,就能达到强烈的感染力或影响力。好的行为艺术,是艺术家明确指出人们共同关注的交点,或是大众共有的潜在的意识界面,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加以挖掘,试图在艺术感染力上达到更广的扩散,在社会更大的层面上产生共鸣。

能够反映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有许多,比如艺术家多以性方面的内容为创作资源,因为性是个人的,也是所有人的,即属于个性的,而又是共性的,属于人类的问题。这个过去,现在跟未来都在讨论的主题,可以深挖个人的自我私密空间,同时也可以反射全人类和全社会的公共道德与精神面貌。所以与性有关的作品随处可见。这是一个既古老又当代的讨论话题,是人类自始至终的命题。

[page]

在当前容易引起共鸣的,比如对于反战和反恐的话题;对艾滋病,沙尔斯,禽流感和动物的灭绝等对于人类和生物有威胁的考量;对于贫穷的关注,人类贫富差距的议题;经济的发展与建设,资本的危机,失业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还有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关注,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等,这些都是在我们当代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广泛讨论的课题。善于以艺术作品表现公众关心的议题,调动集体意识,发挥群众的力量的可能性。乃至于对大众心理积郁的宣泄,行为艺术也许能够起到以往从来没有预料到的疗治的功效,艺术的魅力在这里将得到积极的发挥。

因此我们说,行为艺术运用得好,可以给整体社会一种认知,一种启示,行为艺术的积极社会性质得以充分显现。它是共性连接的桥梁,无疑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

希望行为艺术工作者更好地利用这个先天的优越性,另开蹊径。也希望广大群众更热心地理解和支持,并参与支持行为艺术的实践,由此产生更生动的,更具有社会意义的互动作品,并感受艺术的神奇魔力。

--------------------------------------------------------------------------------

[1].让.保尔.萨特(法)著:《自我的超越性》,第24页,商务印书馆,2001

[2].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Art,第36页,Thames & Hudson,London,2005

[3].Burkhard Riemscheider & Uta Grosenick:Art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ium,第567页,Taschen

[4].Lea Vergine:Art on the Cutting Edge,第51节,Fluxus,SKIRA,1996,2001 

[5].Roselee Goldberg:Performance live art since the 60s,Thames and Hudson,1998

[6].让.保尔. 萨特(法)著:《自我的超越性》,一种现象学描述初探,商务印书馆,2001

[7].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实验艺术丛书

[8].王溢嘉编译:《生命与科学对话录》,第216页,台湾野鹅文库,1984

[9].Lea Vergine:Art on the Cutting Edge,第158页,Skira,2001

[10].范景中选编:《贡布里希论设计》,第107页,湖南科学出版社,2004

[11].Rosalee Goldberg:“Performance Art:Development from 1960s”,The Grove Dictionary of Art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Accessed 01/17/04)

[12].Arthur C. Danto:The Abuse of Beauty: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

[13].Vito Acconci出生于1940年,纽约60年代出现的最早的行为艺术家,诗人。

[14].Chris Burden出生于1946年,纽约70年代出现的最活跃的行为艺术家。

[15].Yves Klein 1928-1962年,法国行为艺术家,著名作品《人体测量学》

[16].Joseph Beuys1921-1986年,德国行为艺术大师,曾任多塞尔道夫美术学院教授。

[17].Brandon Taylor:Avant-Garde and After Rethinking Art Now,第169页,Harry N.Abrams,1995

[18].Arthur C. Danto:The Abuse of Beauty: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Art,第118页

[19].Thomas McEvilley:"Art in the Dark", Artforum,12 (Summer 1983)63-64 

[20].Edward Lucie-Smith:Movementts in art since 1945,第36页,Thames & Hudson

[21]. Uta Grosenick:Woman Artists in the 20th and 21st century,第15页,Taschen,2001

[22].Roselee Goldberg:Performance live art since the 60s,第31页,Thames & Hudson,1998

[23].Roselee Goldberg:Performance live art since the 60s,第12页,Thames & Hudson,1996

[24].Michael Rush:New Media in Late 20th-Century Art,第82页,Thames & Hudson,1999

[25].黄锐:“宋庄衙国的行为艺术病”,艺术世界6月14日发表

行为艺术疗愈(节选)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