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李小镜:梦想机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李小镜摄影作品

    只要谈起李小镜,相信绝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数位影像创作」。以他数位艺术先趋者的地位来看,这种联想当然是合情合理的。但有时候,我却又会不禁好奇地暗自猜想:「如果世界上没有电脑,李小镜,还会不会像现在一样,成为一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李小镜的早期摄影创作
    仔细观察李小镜的成长过程,你就会发现,他勇于在不同的阶段挑战自已。早年曾经以商业摄影以及报导摄影享誉国际的李小镜,在1980年代后期,脱离了报导摄影的范畴。回忆起这个阶段的转型,李小镜表示:「在纽约市的大小画廊里,我经常找到吸引我的绘画作品。它们的色彩那么的鲜艳,那么美丽,似乎充满了故事,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来自创作者本身的东西。我开始怀疑,难道照相机就只能做报导或记录吗?」(注1)这股对于色彩张力以及表现力的追求,架构出了「第叁色相」系列作品的核心概念。

    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里,为了将色彩表现到极致,李小镜凭着对光学深刻的了解,设计出一套特别的摄影装置,让物体本身的颜色夸张化,从平凡的蔬果花卉中,萃取出煽动性的视觉经验。同样是运用摄影技术,但李小镜的创作态度,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在从事商业以及报导摄影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李小镜对于「摄影」的运用,着重于彰显这个技术的特性,将「它能做什么」(what it does)运用到淋漓尽致的境界;相对的,到了「第叁色相」的阶段,李小镜则是专注于「我要用它做什么」(what i want it to do)。这种主权的重新认定,让李小镜的艺术创作迈向另外一个层次。

    在1990年代,为了将视觉张力以及个人观点融入摄影,李小镜开始以数位影像技术创作。麦金塔电脑在影像处理方面的特长,让他如鱼得水,从1993年的「十二生肖」系列开始,接连着1994年的「审判」、1995年的「缘」一直发展到1996年的「108众生像」。李小镜的创造力,在电脑时代如虎添翼,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扣人心弦的半人兽肖像作品,引发了各界广泛的注意与讨论,并且在世界各地展出。
     
    综观李小镜这个时期的作品,骨子里的精神是东方的,突显出轮回、因果和善恶这些观念;形式的表现上却又是很西方的,多以典型的西方人像构图来做呈现。他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是尖端的;但他作品里的寓意却很传统。影像单纯的背景与色调,建构出一种空灵、甚至可以说是冷漠的表象;但深究其思绪和想法,却又透露着一股入世的关怀。这种种的冲突,酝酿出一股独特的耐人寻味。「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在2005年曾经邀请李小镜担任该展的主题艺术家,其实在此,我们可以直接将该届大会的标题,借来形容李小镜在这个阶段的作品:「混合体–在矛盾之中存在」。

    放下,是为了走得更远
    李小镜艺术生涯的下一个转变,出现在1990年代末期。在这个阶段,李小镜的作品脱离了神话的主轴,创作出以生物学演进为基础概念的作品。包括有1997年的《自画像》四连作和1999年的「源」系列。这两套作品在主题选择上有很明显的改变,但真正的突破,其实出现在2000年以后。

    2001年,李小镜完成了「夜生活」系列。「夜生活」以现代的纽约为背景,全系列包括一幅153公分高,549公分宽的巨幅彩色群像,以及十幅127公分高,89公分宽的黑白作品。彩色的大群像,色泽古典,角色与角色之间,蕴含着猎人与猎物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看起来活像是一出被停格的现代舞台剧。2004年的「成果」系列,更是摆脱了所有的框架,以动物取代人类,创造了一个猪会看电视、猫会拉提琴、羊儿会坐在板凳上沉思的奇幻世界。我当时在介绍这一套作品时如此形容:「李小镜的早期作品是『人面兽心』,假科技来彰显人类道貌岸然之下所隐藏的兽性;而『成果』系列则是所谓的『衣冠禽兽』,藉由数位影像的魔力将动物所带有的人性发扬光大。」(注2)

    从「夜生活」系列开始,李小镜作品的形式渐趋灵活。除了在色彩以及构图方面的松绑之外,另一个特色,就是诠释主题的个人化。在此之前,无论是阐述轮回还是物种演进,李小镜作品的核心价值或想法,其实都是有「出处」或者可以说是有「典故」的。在2001年之后的作品,无论是探讨都会人际关系、未来世界还是梦境,这所有观点的主词都是:「我」。也就是说,李小镜站上了一个全面主导的位置,以「自己」的艺术语言,来陈述「自己」对于社会的观察、未来的臆测或者是生命的想象。

    另外,「夜生活」与「成果」系列的艺术语言,和他早期的数位影像作品有相当大的差异。李小镜早期的半人兽作品,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考虑,其实是很严谨而且正式的。「108众生相」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系列中的每一件,都是20x22英吋、圆形的黑白大特写。李小镜表示,这种重复性、单色连作的呈现方式,与他早年所受到的观念艺术影响有关。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就会了解,这种形式上的工整和简洁,有助于所谓纯艺术与插图之间的区隔。在那个强烈质疑数位作品之艺术性的年代里,这种严肃的态度,其实是必要的。当年的行政院文建会主任委员郑淑敏,在介绍李小镜作品的时候曾经写到:「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他一张似人又像猴子的照片,端详许久,才从脸上左下的一颗黑痣,认出这是李小镜用自己的照片在电脑上仿效猴子模样拼成的。当时我几乎笑弯了腰……」英国创意科技的评论家萨伊.魏克斯(sue weeks)在1995年也曾经写到:「我想,当人们首次瞥见这些作品的时候,脑海中肯定会浮起巨大的问号:这也算是一种艺术吗?」(注3)从这些文句之中,你应该就能够体会,当年数位艺术所必须面对的种种质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新奇的创作方式或媒材,在初期往往需要刻意用严谨的态度来做呈现。

    「夜生活」和「成果」这两个系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其中你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李小镜放下许多以往所背负的包袱。这些包袱(或者说是原则)在当初拾起的时候,也许都是合情、合理甚至是必要的,但就像生命中所有事物或信念一般,一切还是要随着时间的转变而重新被检验。更重要的是,若你的成长已经超出当时所设下的框架,你就应该要有勇气将它打破之后放下来。放下,特别是放下所谓的「代表风格」,这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其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能够做出这种改变的人,才容易日新月异。

    「不可以」,是一件让我无法忍受的事
    李小镜在访谈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可以,是一件让我无法忍受的事。」其实,在纯艺术的领域之中,一样有着许多常规,或者可以说是不成文的禁忌。李小镜一路走来,不停地挑战他人所设下的限制或者是自己所习惯的创作模式。也就是这种勇于改变自己、不畏惧放下的豁达,让他能够不停地转变。

    关于科技对他创作的影响,李小镜说到:「电脑科技的普及,为我提供了一个整合素描以及摄影技巧的媒材。但,到了最后,终究还是创作者本身的艺术涵养,主导着整个创作的过程以及最后的成果。」李小镜甚至进一步强调:「我曾经想过,用新的手法来表现艺术。但在这方面,我是小心翼翼的,因为,我希望对于我作品的讨论,能够集中在我想传递的讯息,而不是在于我所运用的科技。」(注4)也就是说,无论是电脑或是其它任何的科技,最终还是得靠创作者本身的内涵、执着和创造力,才能够让这些工具逐梦而行,成为一台名副其实的梦想机器。

    讨论到这里,我已经可以回答在本文一开始,为自己所设下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就算世界上没有电脑,李小镜一样也会运用其它的媒材或形式去实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并且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过去数十年来,李小镜不断从事自我再造,完全不畏惧跳脱「代表风格」的束缚,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于视觉艺术的热情与执着。也就是这种特质,让我们不断期待,不知道李小镜在下一个转折点,又将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奇!

    注1:《第叁色相:李小镜作品集》,詹.迪洛(jean deval)着,1992, 页2。
    注2:李小镜《成果》,东之艺廊,页26。
    注3:李小镜《众生相》,时报出版社,页8、14。
    注4:interview / simon bainbridge / digital camera magazine, uk retrieved from: http://daniellee.com/interview.htm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