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黄桷坪国际(新年)艺术节”还有两天的时间就要在黄桷坪隆重开幕了。相比首届,到底本届艺术节的变化在何处?其策划、定位、实施是怎样的?记者带着上述诸多问题,在开幕式前夕电话专访了本届艺术节艺术总监、著名美术批评家杨卫先生。
记者:您参与了首届艺术节的策划筹备,现在又在做第二届,能否就这两届艺术节进行一下比对?
杨卫:相比首届,应该说是更加专业了,无论是艺术节主题的设置还是参展的艺术作品,都很有针对性。
记者:您觉得“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今后将向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杨卫:我觉得还是应该朝专业性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做到专业,才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一些重要艺术家参与,而他们的参与又会提升艺术节的知名度,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记者:您怎么看待黄桷坪艺术区今后的发展?
杨卫:黄桷坪艺术区目前已具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如何发展?关键在于培养本土化的人才,只有一个地方人才辈出,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
记者:您认为川美教学主体迁至大学城,对黄桷坪今后的发展有影响吗?
杨卫:川美教学主体迁至大学城,会部分地削弱黄桷坪在文化上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更需要像艺术节这类活动的支撑,这抑或可以说是对黄桷坪艺术气氛的一种保护。
记者:为什么本届艺术节会做抽象艺术?
杨卫:抽象艺术是艺术自律的体现,在世界艺术史的发展当中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抽象艺术在中国长期以来都处在较为边缘的状态,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这种现象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艺术始终摆脱不了功利主义色彩,因此也造成了各种投机心理。本届艺术节选择抽象为主题,就是想呼唤艺术的自律,尽量去过滤掺在艺术中的杂质。
记者:艺术节的举办,对重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品味有拉动作用吗?
杨卫: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不单是经济的增长,同时也需要文化的铺垫。这样的例子很明显,比如巴黎、纽约,以及北京等城市,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在于它们不仅是经济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所以,重庆要想跃进国际大都市,需要在文化上多作文章。艺术节是一种很好的推进,如果能够形成惯例,那么便能成为一个品牌,提升重庆的现代文化形象。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